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全3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鸣谢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三卷本成果,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项目。从项目设立、经费安排、学术史回顾、资料收集、写作大纲修订、口述访谈、项目推进、阶段性成果的发表,到结项、修改、出版,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要列出一长串名字,代表项目组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项目的设立,得益于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研究员的大力推动。国际合作局王镭局长、周云帆副局长、贾俐处长(现任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华处长、刘泉平处长、项目官员许文峰先生,在项目设立、经费安排、中期检查、结项等方面,自始至终给予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指导、鞭策和鼓励,这个项目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2014年3月5—17日,王建朗所长率领我、张丽、赵晓阳赴新西兰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箭镇、达尼丁等地进行初步调研。奥克兰的王耀东、裴小萍夫妇,温多利布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国华、朱淑文夫妇,奥克兰华人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王玲娟女士,老侨黄美美女士(Meemee Phipps)向我们介绍奥克兰华侨华人现状;奥克兰大学亚洲学院教授叶宋曼瑛(Manying Ip)在刘晓婷博士的协助下召开小型座谈会,向我们介绍新西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情况,展示她数十年来研究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的成果和收集的珍贵资料,推荐可以查阅相关资料的新西兰网站;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的林海青先生带我们参观图书馆亚洲部藏书,特别是华侨华人各个时期创办的一些中文报纸。他们的指点和介绍,使我们对新西兰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惠灵顿的维多利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黄小明教授向我们介绍新西兰的移民政策和中国新移民人数的增加对新西兰社会的影响;新西兰国家档案馆的Donal Raethel先生向我们介绍新西兰华侨华人档案的收藏、编目、查阅等方面的资讯,并调取晚清时期华工进入新西兰的登记册供我们阅览和拍照。

时任中国驻基督城总领事谭秀甜女士、副总领事李昕先生、领事刘炼先生为我们精心筹划和安排南岛调研路线,联络拜访对象;基督城新西兰民族事务办公室高级顾问Deborah Lam女士、顾问伍翠群(Candy Wu Zhang)女士向我们介绍新西兰的民族政策和华人族群融入新西兰社会的情况;新西兰中华协会会长欧阳宇先生陪同我们访问库马拉镇、格雷茅斯市和仙蒂镇;库马拉镇Theatre Royal Hotel经理Kerrie Fitzgibbon女士、格雷茅斯市惩教署官员谭铭勋先生(太平绅士)、仙蒂镇淘金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Nickelle de Seymour女士等,分别与我们座谈,介绍相关情况。

箭镇的湖区博物馆(Lakes District Museum)馆长David Clarke先生介绍博物馆实物展览,提供许多档案线索和图书信息,还热情地引导我们参观附近的华人村国家公园。

达尼丁的老侨伍德明(James Ng)先生和夫人黄绮华(Eva)女士、黄润樵(Leslie Wong)先生、陈永豪(Peter Chin)先生、黄君权(Malcom Huang)先生给予我们很多帮助。伍德明先生赐赠自费出版的四卷本巨著《华人历史之窗》(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黄润樵、黄君权先生陪同我们参观诺克斯学院的华工展览、达尼丁华侨墓地;陈永豪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中国花园”——兰园,介绍他担任达尼丁市长的经历和兰园修建过程。

王建朗所长给予我最大的信任,让我担任项目主持人,并为项目组配备各有所长的研究人员,为项目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和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以及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始终关心本项目的进展,对我们取得的任何一点成绩都给予褒扬,使我们备受鼓舞。

2014年9月6日,项目组拜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研究员、副所长张秀明研究员召集信息综合研究部副主任韩艳华,以及王祎、李章鹏、罗杨、路阳、乔印伟等青年科研人员与我们座谈,向我们提供珍贵的资料。项目组随后赴各地调研、拜访,张春旺所长亲自安排、联络,开具介绍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014年9月21日,项目组在潮州市潮州宾馆召开“海外华侨华人研究座谈会”,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教授,潮州市侨联主席、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兼职教授杨锡铭先生,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教授,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黄晓坚教授、陈海忠教授、黄挺教授,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理论政策研究室主任巫秋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虞和平研究员、汪朝光研究员积极建言献策,从项目的设计、已有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新资料的挖掘、口述访谈对象的选择、研究视野的开拓等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14年11月11—12日,项目组在上海调研期间,上海市侨务办公室周宏先生、陈轩先生,上海市侨联杜宇平先生、王启明先生、黄伯雄先生、余皓先生,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李欣欣女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巨豪教授,留学生家属代表金玉兰女士,新奥利媒体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家毅先生,上海飞浪气垫船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光明先生,给予我们大力支持,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广东是著名的侨乡,是华侨华人史研究的重镇。2014年12月3—13日,项目组赴广东调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章杨定研究员、李振武研究员、陈贤波研究员、李兰萍研究员、周鑫博士、王一娜博士,《广东社会科学》总编辑江中孝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左双文教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陈奕平教授、张应龙教授、潮龙起教授、李爱慧教授、莫光木博士,暨南大学历史系刘增合教授、李云飞教授,广东省侨务办公室林琳先生、陈金流先生、梁燕女士、陈泽伟先生、邓淳曦先生,江门市侨联雷久艳先生,新西兰江门(五邑)同乡会副会长赵顺庆和夫人赵影梅女士,五邑大学张国雄教授、梅伟强教授、刘进教授、石坚平教授,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侨联谢应生先生、周国英先生,从各个方面介绍广东侨情,以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状况,提供珍贵资料线索,分享研究心得,使项目组受益匪浅。正在五邑大学讲学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历史系黎志刚教授介绍了澳大利亚各地图书馆收藏华侨华人历史资料的概况,为我们赴澳大利亚搜集资料提供了有益的指引。

福建也是著名的侨乡,是华侨华人史研究的另一重镇。2015年3月9—15日,项目组赴福建调研,厦门大学李一平教授、李明欢教授、余章宝教授、吴崇伯教授、沈惠芬教授,华侨大学张禹东教授、李勇教授、陈文寿教授及刘文正、陈琮渊、陈景熙、钟大荣老师,福建省侨联翁小杰先生、林俊德先生、陈锋先生、陈卓先生、李雨先生,福州市侨联余岸明先生,福清市侨联曹铭安先生,福建省侨务办公室郑惠文先生、林建华先生、魏江平先生、陈颖女士,福建省侨联谢小建先生,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李鸿阶研究员、林勇研究员、林心淦研究员、黄英湖研究员、张进华研究员、廖萌副研究员,福建安发国际集团公司赵忠民先生,热心介绍福建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和现状,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

2015年1月20日,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左玉河研究员,就口述采访的基本要领、操作方法等诸多方面与项目组成员进行交流,为我们的口述访谈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学术指导。

2015年2月1—28日,吴敏超赴台湾搜集资料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浤源研究员、张启雄研究员、张力研究员,“国史馆”侯坤宏先生、谢培屏女士、何凤娇女士,暨南大学李盈慧教授,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王文隆先生,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郭美芬博士,或指点学问,或提供资料线索,或惠赠书籍,使吴敏超收获良多。

2015年3月31日,时在北京大学访学的台湾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李盈慧教授,受项目组邀请,以“华侨华人研究经验谈:史料来源与田野调查”为题做学术报告,与项目组成员分享资料线索和治学经验。

2015年5月26—30日,项目组赴香港搜集资料,香港地方志办公室刘智鹏教授、刘蜀永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退休后赴香港工作)惠寄邀请函,并预为筹划,提供香港各图书馆资料线索。香港大学杨永安教授惠赠专著《长夜星稀——澳大利亚华人史(1860—1940)》。香港大学图书馆特藏部陈桂英女士、陈国兰女士为查找、复制资料提供方便。

2015年7—8月,赵庆云赴台湾搜集资料,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陈三井研究员传授治学经验和查找资料的思路。台湾师范大学杨凡逸教授提醒在研究新西兰华侨华人史时要特别注意国民党发挥的作用。东华大学蒋竹山教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叶毅均博士给予热情指点,提供资料线索。

2015年9月30日至10月9日,我与张丽、赵晓阳赴澳大利亚搜集资料,黎志刚教授惠寄邀请函,并安排我们参加10月5日晚在悉尼歌剧院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暨第二届世界广东华侨华人青年大会,切实感受海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黎教授还邀请我们到他在布里斯班的家中做客,翻阅他丰富的藏书。

2015年10月20日,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访学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郭美芬博士应项目组邀请,到近代史研究所做题为“清末民初海外华文报刊、华商网络与政治结社:一个社会生活史的分析”的学术讲座,后与项目组座谈,分享她多年致力于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心得体会。

2015年12月5—14日,邱志红、赵庆云、吴敏超赴新西兰搜集资料。在奥克兰期间,奥克兰大学李海蓉博士多方协调,安排座谈,陪同调研,落实访谈人选。郑洛西女士、霍建强(Raymond Huo)先生、吕显华(Kai Luey)先生、杨蕙芳(Virginia Chong)女士、杨健先生、王小选(Kenneth Wang)先生、何美莲女士、郭武乐黄慧娟夫妇,或接受访谈,或提供资料。在惠灵顿期间,维多利亚大学黄小明教授、图书馆Tony Quinn先生,新西兰国家图书馆沈宝莲(Lynette Shum)女士,新西兰东增会馆吴道扬(Gordon Wu)先生,新西兰四邑会馆陈奇俌(Keith Chin)先生,侨史专家Steven Young先生,给予热情帮助。在达尼丁,伍德明夫妇、黄润樵先生、陈永豪先生、黄君权先生给予热心接待和大力帮助。

李海蓉博士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在英文资料的翻译、专有名词的确定、口述访谈记录稿的修改、华工图片集的编辑等诸多方面,都给我们以极大的帮助。她还访问郑洛西女士、陈肇荣先生、方华女士、何莉莉女士、何学威先生,慷慨地允许我们把访谈记录收入第二卷中。可以说,她是项目组的编外成员。

2016年1月10日至2月29日,赵晓阳赴台湾搜集资料,拜访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余敏玲研究员、潘光哲研究员,辅仁大学哲学系曾庆豹教授、历史学系陈方中教授,东华大学历史学系林美玫教授,以及正在台北进行学术休假访问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黎志刚教授,就诸多问题进行交流,增强了从社会史角度入手研究华侨史的信心。

2016年3月15日至4月30日,邱志红赴台湾搜集资料,拜访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朋园研究员、陈永发研究员、张力研究员、吕妙芬研究员、潘光哲研究员等学者,就新西兰华侨华人研究相关议题咨询请益,得到他们热心的帮助,受益匪浅。

2016年4月20日,国际合作局主持召开专家评审会,特别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锦绣研究员、民族研究所曾少聪研究员、世界历史研究所高国荣研究员,对项目组提交的专著写作大纲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的写作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4月26日至5月12日,张丽赴惠灵顿搜集资料,黄小明教授惠寄邀请函,并与张丽就中国朝贡制度研究的新动向、中华民国外交史等领域的问题交流看法。

2016年5月17—27日,赵晓阳到达尼丁搜集资料,伍德明先生开车到机场接送,并与儿子、女婿和女儿一起设宴招待。黄君权先生和其他老侨热心相助。奥塔哥大学Takashi Shogimen教授、James Beattie教授、聂精保教授、张虎教授或提供邀请函,或交流学术,或提供资料线索。

2016年5月20日,我与邱志红、赵庆云到位于徐州的江苏师范大学调研,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张文德教授和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张秋生教授、鞠长猛教授、宋严萍教授、蒋保教授、颜廷教授、张荣苏教授召开座谈会,传授治学经验,提醒我们注意移民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澳大利亚华侨与新西兰华侨的关联和不同。

2016年11月20—29日,邱志红赴墨尔本搜集资料,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长、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商业和法律学院费约翰(John F. Faha)教授惠寄邀请函,严斌全先生、黄飞先生、李东先生、任丁先生、伍康先生、《大洋传媒》社长冯团彬先生、墨尔本大学亚洲中心高佳教授等人,热情接待,倾力相助。

2016年11月20—29日,赵庆云赴悉尼搜集资料,黎志刚教授惠寄邀请函,悉尼大学冯兆基(Edmund Fung)教授、苏菲(Sophie Loy-Wilson)博士给予热情帮助。

2016年11月20—29日,吴敏超赴堪培拉搜集资料,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和太平洋学院Li Tana教授惠寄邀请函,国家图书馆亚洲部欧阳迪频女士给予全力协助。

2019年4月23日,加拿大华侨华人史研究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贾葆蘅女士应项目组邀请,做了题为“加拿大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的学术演讲,并与项目组探讨了环太平洋地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国华侨华人的一些共性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进一步开拓了项目组的思路。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学者、新西兰《中国大事周刊》影印版的主编粟明鲜博士对我们的研究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助教彭丽芳博士多次帮助课题组查找和核对资料。新西兰著名汉学家、在维多利亚大学讲授中国历史与文化的Duncan Campbell先生和彭丽芳将课题组的先期相关成果翻译成英文,介绍给新西兰历史学界。

中国国家图书馆海外问题研究资料中心王芬女士、尹汉超先生,为我们搜集和复制资料提供了许多帮助。

2019年6月6日,本项目举办结项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研究员,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龙登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锦绣研究员、民族研究所曾少聪研究员、世界历史研究所高国荣研究员、财计局机关财务处蒋蕴处长、科研局学部办公室一室刘杨副主任、国际合作局美大处张丽华处长和项目官员许文锋先生拨冗出席,在给予项目成果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修改指明方向。

进入筹划出版阶段,龙登高教授和曾少聪研究员撰写推荐出版意见,匿名专家惠赐评审意见,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陈于武主任、郭子林处长、杨婉蓉处长和工作人员鼎力相助,为我们争取到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学术出版资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先生、首席编辑徐思彦女士始终关心本项目的进展情况,很早即表示希望最终成果能在该社出版,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具体负责编辑工作的历史学分社宋荣欣女士、李丽丽女士、邵璐璐女士、陈肖寒先生等编辑、校对人员,严把编校质量关,查漏补缺,纠偏改错,为成果的完善付出时间和心血,献出经验和智慧。

最后,我还要感谢项目组成员张丽、赵晓阳、邱志红、赵庆云和吴敏超,他们在承担其他科研任务的同时,分出宝贵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奋斗数年,终成正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再次向所有为本项目提供过指导、支持和帮助的人士表示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如果没有海内外这么多博学、热心人士的帮助,《新西兰华侨华人史》三卷本不可能顺利问世。

白云之乡远,天下华人亲。愿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杜继东

2020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