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令人惊叹。几十年来,我们目睹了中国城乡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许多中小城市翻天覆地的巨变,也见证了农民兄弟为这些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时至今日,“农民工”这个有些自相矛盾且沉重的称谓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依然挥之不去。十八大报告用“农业转移人口”这一更为科学和贴切的概念替代了“农民工”,并将农业转移人口作为未来市民化的主要群体。这是城镇化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也是政策层次上对多年来关于农业转移人口生活、工作状况的学术观察做出的积极回应。
以农业转移人口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也是提高城镇化率最重要的贡献者。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特别是城镇化加速)过程中,与城市户籍人口相比,农业转移人口在子女上学、自身就业、家庭养老、社会融合、权利享有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差距和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会对城市与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阻碍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诚然,中国的城镇化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已经获得了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出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如何总结经验,发挥优势,使城镇化进程少走弯路、少交“学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值得学术界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国家实现人口、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还是社会政策与国家体制层面的创新问题。作为公民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思考并攻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的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以农业转移人口之个体及家庭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重要议题为切入点,就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十多年来,课题组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先后在西安、深圳、平顶山、汉中等地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共获得3万余份样本数据。面对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问题,课题组成员用严谨的学术方法去观察、解释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履行了他们作为公民与学者的责任。
本书作为该课题组的系列学术产出之一,主要关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地就近流动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原居住地区一定空间半径内选择定居地的生计与发展这样一个“接地气,体民情”的主题。此项研究课题关系着数以亿计农业转移人口的乡城生活抉择。这些抉择受哪些具体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能不能有一个简明清晰的检测体系?代次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进展程度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希冀移入的城镇区域会给城镇化进程带来怎样的挑战?凡此种种都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过去十多年间,该课题组一直在进行这样的理论探讨和创新尝试,相信本书一定能够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之际,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参考。当然,农业转移人口生计与发展并不是一本专著或一个团队就能够研究透彻、阐述清楚的,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我们期待也坚信西安交大课题组和其他同仁会发表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李姚军
2019年10月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