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广福村卷: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脱贫攻坚目前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在近5年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不过,现实中农村贫困问题复杂,贫困治理政策执行在农村基层的实践面貌多样。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行政村既是基本治理单元,也是落实扶贫政策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在行政村这一层级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笔者借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之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大西江镇广福村这一贫困村为研究对象,申请立项开展研究,以期从中总结当前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经验,探索其中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从而为村庄层面的扶贫脱贫事业贡献智慧。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涉及多个行为主体,不同行为主体和不同层级政策执行者有着不同利益诉求与行动逻辑,其行动场域又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笔者认为,没能处理好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农村贫困治理中所存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不过,现有相关研究大多没能深入刻画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在农村基层扶贫中的互动过程;少数考虑了利益相关者及其互动的研究又缺乏经验材料与案例支持。鉴于此,本书结合乡村现实场域,从微观角度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基层扶贫实践中的关系和互动,研究基层不同层次利益相关者——县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及村民在扶贫和脱贫中的认知、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分析他们在其中的摩擦表现与调适行动,进而为构建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行为协调机制、促进村庄发展提出建议。

本书的整个研究过程主要包括组织调查和开展研究两大阶段。为充分获得调查数据和研究资料,课题组分别于2016年11月、2017年1月和2017年7~8月组织了三次调查。第一次调查填写了行政村问卷,对广福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向大西江镇政府扶贫部门初步了解了相关情况。第二次调查包括两项工作:一是采用分层随机方式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中各随机抽取30户展开农户调查;二是与大西江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贫困状况、扶贫举措与效果、脱贫状况等。第三次调查包括:①与全州县相关部门进行座谈并进行走访,了解有关情况,收集相关资料;②与大西江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座谈,补充调查该镇和广福村在贫困、扶贫、脱贫等方面的有关情况,并走访有关部门收集资料;③与村委会成员进行座谈,并对典型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入户访谈。调查形成了十多万字的访谈笔记和座谈记录,为本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翔实资料。

本书循着“贫困—扶贫—脱贫”的总体逻辑,并从利益相关者这一视角来展开分析。具体来说,本书包括六章,按照“引题—析题—结题”的进路展开。引题部分为第一章;作为这一研究的主体,析题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结题部分为第六章。本书发现,通过在村庄层面加强道路、饮水工程建设和电网改造等,在农户层面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开展危房改造、给予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进行教育扶贫和结对帮扶等,广福村的贫困治理状况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绝大部分贫困户的收入有了提高,按照收入标准实现了脱贫。而在基层农村社会贫困对象识别、贫困扶助和脱贫认定这一系列过程中,包括县级政府、乡镇政府、村庄自治组织(村两委)和村干部、村民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对扶贫治理相关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和评价,基于不同的行动逻辑承担着不同角色,并内在地体现着彼此之间的摩擦与调适:县、乡(镇)之间存在财权管理者与事权承担者的摩擦,县、村之间表现出资源分配者与资源竞取者的摩擦,政府与村民之间有着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接受者的摩擦,面临着双重行动逻辑的村干部则承受着同时作为政府代理人与村庄当家人的摩擦。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看,目前基层贫困治理中还存在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失调、扶贫主体过于单一、实现内生发展的资源与机制缺乏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扶贫和脱贫进展,有必要构建和完善贫困治理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以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推进贫困治理,并构建以扶贫对象为主体、多元共治的贫困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