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轮、电二局的创立
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国门。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军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为主。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围歼捻军。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继而俄罗斯又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1861年,同治帝载淳继位,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但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訢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见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主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由此洋务运动兴起。
洋务运动最初从开设矿业,建立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与汉阳兵工厂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开始,同时也建立了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
1865年,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了天津机器局,分别制造军火、轮船、枪炮等。
李鸿章在追剿太平军、捻军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淮军的军事装备建设。1862年3月,淮军正式建军。不久,淮军进入上海。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于1863年左右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第一个是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淮军到沪未及一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得到曾国藩的支持,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掌控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其间,太平天国运动于1864年失败;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1868年止;1862年至1878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一度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政府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平定了内地的民变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了相当大的改善。由此,洋务派发展实业的信心得到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