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在发展中取得了高度的现代文明成果,人类在享受这些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因素,即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突发自然灾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着现代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突发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无法逃避的难题,风险社会“不是一种人类可以选择的问题,它产生于势不可挡的自发性现代化进程中[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人们利用和开发自然的能力相对较弱,突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人们面临的突发自然灾害问题更加频繁和复杂。突发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仅对党和国家的灾害治理能力提出挑战,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心理、道德、精神和意志等无形因素进行着考验。经验表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在危险的时候,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抗灾救灾工作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面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如何对其带来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实现有效控制并妥善化解,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避免社会动荡,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继续发挥作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深入地研究。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近几年来,突发自然灾害频发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诸如2008年相继发生了南方雪灾和四川汶川县8级大地震;2010年相继发生西南大范围干旱、青海玉树县7级地震、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和海南洪涝灾害;2011年相继发生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云南盈江5.8级地震;2012年相继发生甘肃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和南方洪涝风雹灾害;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台风“海燕”和“菲特”给部分沿海地区带来特大暴雨;2014年云南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等等自然灾害。同时,世界范围内突发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诸如日本海啸、美国大飓风等等,自然灾害似乎逐渐变成人类生活的常态。突发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这种破坏性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大量的人员伤亡。人的生命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显得非常脆弱,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共造成24万多人死亡,70多万人受伤,16.4万多人受重伤,1万多户家庭解散;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地震,受灾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约4625万名,遇难群众6万多名,失踪群众1万多名。[2]二是巨大的经济损失。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和公共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破坏,往往造成道路、桥梁和房屋的倒塌,汶川大地震造成经济损失大约8451亿元,雅安地震造成经济损失大约422亿元。三是灾害发生的溢出性。突发自然灾害往往对环境破坏造成连锁反应,甚至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次生灾害,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堵塞了部分江河,形成了大量的堰塞湖,如果堰塞湖溃决将会造成下游沿河地区庄稼被破坏。四是灾民的心理问题凸显。面对突发自然灾害,大部分受灾群众心里都会感受到高度紧张,从而进入一种应激状态,部分灾民甚至出现失控和失能的状况,不仅身体免疫系统受到损害,而且心理免疫系统也可能出现障碍。五是灾害治理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性是指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治理都要从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之中进行思考,自然灾害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跨界性。
任何灾难都是对既有经济社会秩序的破坏,而稳定和有序的应急处理恰恰是一切救灾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救灾工作围绕着救人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突发自然灾害的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性,作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发挥着“生命线”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为抗灾救灾工作提供重要保障,突发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所需要面对的新境遇。
(二)研究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和自然灾害不断斗争的历史,“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3]。恩格斯的这一论断表明,虽然突发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人们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中的经验和教训推动了灾害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该研究有利于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性反思,更好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从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实践活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属性。“政治统治是以实现社会职能为前提,而且,只有在它执行了社会职能的时候,政治统治才能实现和巩固。”[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复合型,而不是单一型。总之,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和合理的定位,摒除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单向度的思维习惯,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自然灾害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持以正确认识。
第二,该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空间的拓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体、环境、载体和资源等都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许多研究是从育人、协调、激励、导向、保证等方面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运用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突发自然灾害中的实践产生了大量的经验,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把原有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丰富和拓展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三,该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和发展。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大小和多少,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增强人们对这一学科科学性的认识,然而,简单的事实验证还不能充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深化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使这一问题系统化和理论化,增强说服性。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和发展,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从哪里获得?理论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反过来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和发展。
2.实践意义
第一,该研究有利于提升突发自然灾害的治理水平。虽然,从人们的主观意愿来看,人们并不希望突发自然灾害的降临,但是,突发自然灾害总是不期而至。人类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的力量显得很渺小,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心理防线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就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这条“生命线”在突发自然灾害中运用的途径和手段不断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培育何种治理主体、如何培育现代治理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也是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与实践依托。治理所内含的秩序理念和民主价值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训性和解放性,它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规训性教育与解放性教育统一的过程中培育治理主体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价值理念和践行法治的社会规范意识。深入研究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提升突发自然灾害的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该研究对其他领域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作用。当前“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强化治理的制度建设与法治保障,激活复杂性、多元化价值观社会生态中以人们价值观念的互动生成、选择认同为主要方式的价值观实践,增强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与人本性、价值性,实现国家、政府、社会、个人之间的规范有序、互动共生既是治理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由以生成发展的实践土壤。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治理的风险,内化治理的价值目标,积极运用治理实践平台,在人们的公共生活实践中涵育人的公共性品质。长期以来人们都在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性问题,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应有的深度,使得这一研究的理论成果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其他情境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有效避免其他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上的主观性和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