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之治:南征北伐与明初四大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攻占上都

说到此处,徐达的西路军我们暂且按下不表,且先说一说常遇春的东路军。话说元顺帝被朱元璋赶到上都,却一直念念不忘大都昔日的繁华喧闹,日夜企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反攻北平,王者归来。他见徐达率领明军主力长驱直入秦晋之地,北平空虚,是个难得的良机,于是命令丞相也速率领大军反扑北平,不久便抵达通州。

徐达得知后,镇定自若,命令常遇春与李文忠率领八万步兵、一万骑兵火速驰援北平。

元军可谓“在马背上长大”,善于骑射,骑兵十分强大,通常来说,是中原步兵的克星。他们的祖先曾经更是天下无敌,横扫欧亚大陆。不过历史上也有一些中原名将打得蒙古骑兵闻风丧胆,常遇春和戚继光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戚继光打蒙古骑兵靠的是“三件套”:车阵、火枪加骑兵。而常遇春的特长是“奇袭”,就是率领骑兵奔袭千里,骤然间如天兵下凡一般出现在敌人的面前,然后瞬间爆发,攻破对方阵型,大获全胜。

蒙古军一听常遇春来战,吓得不轻,完全不堪一击。史书上说,这一仗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

把你赶到上都,你却乘我攻打秦晋,反攻北平,这下可把徐达给惹毛了。既然你不死心,那就把你赶得再远一些,让你彻底绝望吧!

常遇春率领大军,所向披靡,如砍瓜切菜一般,在锦州城大败江文清,又在全宁击败也速,拿下大兴州(今河北省承德市滦河镇一带),最后把开平(即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滦河源头金莲川)围住了。

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想趁机拿回大都,这下倒好,别说大都拿不回来,眼下上都也不保了。元顺帝悔得肠子都青了,不过没有办法,只得连夜“搬家”,由于走得太过匆忙,上万将士、五万头牛、三千只羊来不及带走,全都送给了明军。

史料记载,此次开平战役,明军兵临城下,元顺帝早已成了瓮中之鳖,插翅难飞,不过徐达却偏偏围而留缺,结果元顺帝就从这个缺口连夜逃走。前面我们说过,攻占大都时,徐达就曾停军不前,让元顺帝趁机夜遁了。

常遇春真不愧为“大明第一猛将”,在不经意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不朽战绩,连续攻克元朝两个首都(大都、上都),这样的战绩在明军中独一无二,必将被历史铭记!

然而,这次他明明可以活捉元顺帝,成就不世之功,名留青史,却又被徐达故意放走了。

常遇春终于愤怒了,于是前来当面质问徐达。

徐达看着气急败坏的常遇春,不慌不忙地说道:“元顺帝虽然不过一介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但不管怎么说也曾是我们的皇帝,还管理中原大地那么久,是个合法的统治者。如果真被我们逮住了,你让皇上如何处置呢?对于这个前任皇帝,是要封一块土地给他,还是要将他杀之而后快呢?我觉得嘛,两种选择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别让我们的皇上为难。”

有道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常遇春闻言后,虽然心中不太认同徐达的做法,但是也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中还是有些怨气,班师回朝后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说是徐达故意放走了元顺帝。

朱元璋得知后,只是点点头,并没有怪罪徐达。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大将军达之蹙元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夷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开平且未然。及归报,上亦不罪。

——冯梦龙《智囊·上智部》

据说在北伐之前,关于如何处理元顺帝的问题,徐达曾经跟朱元璋有过密切的交流。有一次,朱元璋在汴梁的时候,徐达曾秘密向朱元璋请示:如果元顺帝逃跑,要不要乘胜追击,将其擒获?朱元璋回答说,只要将元顺帝赶到塞外就行了。

上述记载其实并不太可靠,理由很简单,常遇春在凯旋的路上就暴毙于军中了,怎么可能去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呢?

不过话说回来,在封建社会,虽然元朝是朱元璋率领群雄推翻的对象,但是对于元顺帝,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徐达,都是把他当成“君”的,毕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君臣观念还是很重的。

倘若元顺帝被擒获,朱元璋与他相见确实尴尬万分,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既然如此,倒不如不见。

其实在元朝政府那里,元顺帝被称为“元惠宗”。朱元璋命徐达等人多次北伐,元顺帝多次弃城而去,史书上说他是“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因此朱元璋封他为“顺帝”,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