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人风范,师德高尚
——三谈学习孟二冬教授
李平原
他是这样一个人:在生活中,沉默寡言;在工作中,默默奉献;在讲台上,鞠躬尽瘁。就是这样一个人,将自己全部的身心交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和他所热爱的学生们。他是学人的榜样,是学人的楷模。他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
在2004年4月,他病倒在新疆石河子大学的讲台上。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历经三次大手术,却始终执着于教学与科研;他饱受炼狱之苦,却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
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在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之时,依然埋首于故纸堆里,孜孜不倦。一部百万余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倾注了他七年的心血。
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在病床上依然不忘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孟老师在病床前仔细叮咛,从治学到做人,从生活到理想,娓娓道来。
孟二冬的感人事迹经过媒体报道,立刻传遍了大江南北,在全国教育系统内掀起了一股学习孟二冬的热潮。
学习孟二冬,应该学习他忠诚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尚的师德首先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无论是在燕园还是在支教的新疆石河子大学,孟二冬都一如既往地热爱那三尺讲坛,热爱那些可爱的学生们。他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讲坛下的学生们。即便在病中,他仍然念念不忘新疆石河子大学的一百三十八名他教过的学生。正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让孟二冬的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燃烧。
学习孟二冬,应该学习他教书育人、孜孜不倦的精神。在社会上名和利的不断诱惑下,不少教师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忙于社会活动和应酬,无心课堂教学,甚至敷衍了事。面对这些诱惑,孟二冬没有动心。传道、授业、解惑,孟二冬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学者的神圣使命。他以赤诚之心,将学人风范和奉献精神带到社会的大舞台中,持之以恒,无怨无悔。
学习孟二冬,应该学习他严谨治学、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在一些人为名利忙碌之时,他却怡然自得地安坐在图书馆的角落,沉浸于故纸堆中,为自己的理想无怨无悔地奋斗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孟二冬甘于寂寞、潜心钻研、笔耕不辍,十几年如一日。“博学而笃志”,孟二冬践行着作为学人应该恪守的格言。
(作者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新闻网2005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