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足踝外科护理发展概况
一、中国足踝外科护理学的发展及现状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护理学包含了许多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
足踝外科护理作为护理学分支的专科护理,依附于护理学整体及足踝学科的发展。为足踝外科专科患者提供全面的院内护理及院外康复指导。
中国足踝外科护理学术大记事:
2013年9月12日,第十六届全国足踝外科学术会议上,首次设立护理专题,独立于足踝医疗专题,对足踝护理学术发展及专业认可具有较大的意义。
2019年3月30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护理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由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石海花护士长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13人(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蔡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雍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贾云洋(北京积水潭医院)、雷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缪桂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丘雪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尤春芳(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张卫立(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雪键(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张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周瑾(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2019年8月11日,在第二十二届全国足踝外科学术大会上,首次设立足踝护理会场,会上任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护理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54人,委员94人,青年委员73人。
二、中国足踝外科护理学的前景及期望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也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使之日趋成熟、完善。护理的重点也从单纯的康复护理逐渐升级演变到快速康复外科及延续性护理为重点的护理工作。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带动了足踝外科专科护理的进步,足踝外科的护理重点也日渐清晰。
(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
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由丹麦外科医师Kehlet教授于2002年率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快术后的康复,它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组合产生的协同结果。近年来随着医学理念的更新,加速康复理念已在胃肠外科、腹腔镜等专业实施,改进措施包括围手术期营养支持、重视供氧、早期进食、应用微创手术等。通过多种新型的围手术期处理方式加快患者康复,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改善患者预后。足踝部手术因其部位的特殊性,所需的护理措施较不同。踝关节是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跃活动主要依靠足与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动。足的主要功能是负重、行走、维持身体平衡和吸收震荡,足踝部骨折后功能受限,不能站立和负重行走,局部压痛明显、肿胀。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疼痛管理、营养管理、功能锻炼管理,执行标准化的快速康复护理流程,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增加患者康复锻炼耐受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取得良好效果。
(二)延续性护理
延续性护理作为一种在安全及时的状态下帮助患者自急性期至亚急性期或自医院至社区、家庭等健康照护场所的护理模式,含有信息延伸、管理延伸和关系延伸,常被视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环节。研究表明该护理模式侧重提高患者及家属健康管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并以循证医学为指导依据,含有症状识别、用药指导、居家环境建议、辅助器具使用、康复训练等内容,由此延续性护理并不倾向以“为出院患者直接提供长期护理服务”为目的。
(三)互联网+远程虚拟护理
远程医疗是一场新兴的信息产业革命,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虚拟现实,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已经在一些生物医学领域得到成功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骨科的护理及康复训练中将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结合起来,进行远程虚拟护理已成为可能。将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护理实践,可加速护理康复。
(四)人才培养
随着护理高等教育及护理专业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广泛开展,我国护理队伍整体得以提升。但是足踝外科专科护士的培训还不健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规范健全足踝外科专科护理技术及康复理念。
有调查显示,我国骨科护士平均年龄为28.63岁,平均护理工作时间8.49年,平均骨科工作时间5.44年。Langemo报道的美国North Dakota护理人员的平均年龄39岁,平均工作年限15年。我国骨科护士的平均年龄和护龄明显低于国外,这可能与我国高年资护士的大量流失有关。该研究中职称比例为护士55.00%,护师38.65%,主管护师5.67%,副主任护师0.35%,主任护师0.35%。国外医院病房高、中、初级护理人员配置一般为1:2:4,能够较好地发挥高级护理人员业务指导作用,保证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国内学者认为理想的职称结构比为护士30%、护师30%、主管护师30%。可见骨科护士队伍过于年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制约临床康复护理的开展。因此,留住高年资护士,培养合理的人才梯队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如下:
1.护理部
应帮助每位护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护士成长的动力,使护士认识到在护理岗位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增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减少护士的流失。
2.实施
向护士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机会,尊重并重视护士在患者康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晋升和发展的机会。
3.护理晋升
提高护理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比例,鼓励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指导康复护理工作、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鼓励低职称护士向更高的职称努力。
4.职称评定
向临床一线倾斜。对护理岗位实行聘任制,业务能力强的护士可高聘;分层次使用护理人员,待遇与职务高低、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护理工作处于上升时期,护理专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对护理管理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开拓足踝护理公共事业,我们愿意与全国的足踝护理工作者一道,顽强拼搏,辛勤探索,不忘初心,为我国足踝护理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