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3章 兴师伐宋
1258年,蒙哥决定兴师伐南宋,亲率大军进攻南宋四川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此时的忽必烈因“足疾”在家休养,并未参与到实际战斗的谋划之中。
随着战事的推进,统领东路军的诸王塔察儿在进攻襄、郢地区时,遭遇到了抵抗,未能取得显著的战绩。
身处前线调动指挥的蒙哥得知战况后,勃然大怒,他严厉地斥责道:“塔察儿,朕对你的期望甚高,然而你却在襄、郢之地无功而返,实乃大不敬。朕的大军所向披靡,你身为东路统帅,怎能如此无能?若不能迅速扭转战局,朕必严惩不贷!”
俗话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塔察儿面对这一情况,艰难领旨,但结果仍不理想。蒙哥的怒意更甚,这一方面彰显了对这场伐宋战争的忠实,另一方面则是对东路军的期望过高,尤其是对塔察儿寄予厚望,但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传忽必烈来代总东路军,助朕破敌,把塔察儿这个废物撤下来”,怒意正盛的蒙哥一边直指账外,一边高声吼道。
此时的表现也情有可原,现在整个朝廷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虽明知忽必烈在“休养生息”,也不得不希望他来扭转东路军的颓势,为伐宋之战的胜利增添筹码。
毕竟,依蒙哥对这场战争的重视程度“是不容有失的”,这不仅仅涉及到一个帝王的权威和尊严,更关乎到蒙古帝国的战略布局。而万般无奈之下启用忽必烈,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他对忽必烈军事才能的高度信任,也反映了忽必烈在蒙古帝国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帐前得令的忽必烈接受任命后,迅速投入到东路军的指挥与筹划中,一系列的战斗指令发布下去后,成功地整合了东路军的力量,制定详尽了的作战计划。
随着冬季来临,十一月初三这一天,帝国的军队在开平东北面举行了庄严的祭牙旗仪式。牙旗,作为军队的象征,寄托着将士们的信仰和荣耀。在祭旗仪式结束后,军队随即踏上了正式进攻宋朝的征程。
忽必烈深知,进攻南宋可不是开玩笑的,而是需要动用全国之力、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在全体将士的英勇奋战、浴血拼搏下才可能取胜的灭国战争。
1259年初,蒙哥率领蒙古大军浩浩荡荡地逼近了南宋的合州钓鱼城。进攻前,蒙哥和众将士们都不会想到“小小的钓鱼城”会给他们造成前所未有的阻力。
开始时,蒙哥本来以为凭借蒙古大军的重压,钓鱼城不主动投降就算好的了。他以高八调的姿态去面对这里,派出降人前去招降。
谁曾想遭到了南宋知合州王坚的严辞拒绝:“滚,哪儿来的回哪儿去”,闻听此言的蒙哥大怒,决心用武力征服这座城池,给城中预抵抗的军民给沉重的一击,让他们能够清醒清醒。
他试图切断钓鱼城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亲自率领大军驻于城东南角的石子山上,意图一举拿下钓鱼城。然而,钓鱼城的守军并非等闲之辈,在王坚的率领下,他们白天顽强抵抗蒙古大军的进攻,夜晚则偷袭蒙军营寨,使得蒙古大军疲于奔命。
尽管蒙古大军连续攻打钓鱼城及其周围的营寨,但在守军的殊死抵抗下,攻势竟屡屡受挫,始终无法攻入城内。更为不幸的是,蒙哥为了鼓舞士气,在攻城督战的过程中不幸负伤,只能撤军处理。
久攻不下、主帅负伤,这些事件融合在一起给蒙古大军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本欲一举夺魁,拿下首胜的蒙哥,因负伤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攻打钓鱼城的念头。
这次攻打钓鱼城的暂时失利,对蒙哥汗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原本期望能够迅速拿下钓鱼城,为后续的伐宋之战铺平道路,但现实却让他倍感失望。
反观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大军,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势如破竹般的抵达了汝南。目光坚定、信念永坚的他,此时心中有且仅有一个目标——继续向南宋进发。
为了加强对此地的统治和安抚民心,杨惟中和郝经被任命前去江淮地区的开展宣抚工作。二人有着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到了地方后,迅速开展了安抚工作。成效显著,江淮地区的民众逐渐安定下来,对蒙古大军的抵触情绪也有所缓解。
而顾不得查验成效的忽必烈,此时正统领中路军,毅然决然地渡过了淮河,正式攻入南宋境内。大军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而对面的南宋军队在勉强应对节节败退。
蒙古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南宋的防线在他们的铁蹄下土崩瓦解,没有人能抵挡得住蒙古铁骑的冲击。
一心求胜的蒙哥和忽必烈都不会想到一个重大的变故即将出现,并将深刻地影响整个蒙古帝国的进程。
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都不知道意外和惊喜哪个会先来。今天逝去的人,昨天还在规划明天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