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品格:哈佛博土岳晓东给青少年的36堂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下乡学农——如何在集体生活中完成“断乳”

如此辛苦了一天,本想着可以美餐一顿,然后睡个好觉,不想结果是吃不好、睡不了,可是苦大发了。后来不知是谁将此事传了出去,顿时成为全班男女同学的笑料。而作为这一切的策划者,我好几天见人都抬不起头来。

我上初中时,全班同学到呼和浩特市远郊的一个农村学农劳动我们那时上中学,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下乡学农劳动一个月。了一个月。

那是先苦后甜的事情。

初住到老乡家,我们都备感不适。窗户是用纸糊的,布满了窟窿;苍蝇、蚊子随便出入,毫无惧色;土炕在北方农村,人们都睡在土炕上。是泥砌的,特别硬;夜里又没有电灯,只能点油灯,半明半暗中,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移动。最不习惯的莫过于上厕所。因为老乡家里都没有厕所,只是在屋外墙角用砖头围起一个屎坑,每次大小便都要受到大批绿头苍蝇的骚扰,苦不堪言。

我们早上7点起床,8点到农田干活儿,中午12点回来吃饭。然后睡个午觉,下午2点再回农田干活儿,到6点收工,6点半吃晚饭。天黑没多久就上床睡觉。天天都是一个样,什么娱乐活动都没有。

每天早上出工的时候,大家迎着朝阳,扛着铁锹锄头,呼吸着那乡下才有的清新空气,心中犹有一股莫名的兴奋,因为我们不必去上课了。但晚上收工回来,大家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饿着肚子往老乡家走,心中又有几分怀念学校,因为在学校此时是大家玩得正欢的时刻。

一次,一个同学嘟囔说:“这早上觉得下乡好,晚上觉得上学好,真不知在哪儿是好。”他的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我与另外三个男生同住在一个老乡家,朝夕相处,情谊大进。晚上大家躺在炕上,开始还能聊点儿各家祖孙三代的事,到后来就开始聊每天都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就连今天的馒头比昨天蒸得黄了点儿,谁分的菜比别人多了小半勺这点儿芝麻大的事,也能你一言我一语聊上老半天。

为了调剂生活,我建议星期天去县城的小饭馆吃顿饭,获得大家的一致响应。我们大清早出发,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土路,才到了县城。找到一家小饭馆,花一块钱买了一盘炒鸡蛋、一盘炒豆腐、半两二锅头和四碗面条。那半两二锅头分了四个小瓷杯装,结果我们谁都没喝完,呷了小半口,脸就红成了一片。

饭馆老板看我们花钱买了酒,又不会喝,觉得好玩,就过来替我们一一喝了下去。这点儿背兴的小事,也能让我们聊上整整三天,争论到底谁比谁多呷了一小口酒。

在我们那个年代,男女同学之间都是不说话的。大家在村口屋前遇着,都是各行其路,不打招呼,可心里都不免要紧张一番。十五六岁的年龄,正当情窦初开,彼此之间谁暗恋谁,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体弱的女同学干农活儿慢了些,就设法帮了她一把。不料这一帮,竟使她暗恋了我多年,而我却浑然不知。多年后,另一个女同学告诉我这件事,开玩笑地问我:“人家(指那个女生)那么深情地望着你,你就一点儿感觉都没有?”

“没有啊。”我只记得我们每次相遇时,她都低着头走过去。

我的一位同屋暗恋一位女生。由于她的父母是医生,老师就委派她做我们学农劳动期间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指农村里又务农又行医的医务工作人员。。我的这位同屋经常闹头痛,开始时大家都很焦急,问他要不要请那位女同学来看一看,但每提及此,都被他止住了,说自己躺一会儿就会好的。后来,大家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他一闹头痛就干脆说:“要想请×医生过来就吱一声儿。”不料,这句话竟治好了他的头痛病。

除了干农活儿,我们有空还会捉个山鸡野鸟什么的。一次,我们出外巡猎,居然收获了两只山鸡回来,决计犒劳自己一番。我们向房东老乡借了一把菜刀和一些调料,把山鸡开了膛、剔了毛,洗净之后下锅煮了。不料煮的火候不对,盐也放多了,又不知该把鸡胆取出来,结果那鸡肉吃起来又苦又咸又硬,叫人大倒胃口。而晚上睡觉,炕又热得不得了在北方农村,炉台是紧靠着炕的,以便于取暖。

如此辛苦了一天,本想着可以美餐一顿,然后睡个好觉,不想结果是吃不好、睡不了,可是苦大发了。后来不知是谁将此事传了出去,顿时成为全班同学的笑料。而作为这一切的策划者,我好几天见人都抬不起头来。

临离开乡下的前一天晚上,全班同学聚餐,气氛十分热烈。开始时,男女同学还是各守其道,互不相干。后来不知是哪位胆大的女生开了个头,与我们男生聊上了。就这样,大家突破了往日的男女生界限,尽情地交谈起来。那天晚上,我们男女同学之间讲的话,比同窗两年说的话加起来还要多!

每每回首这段往事,我心里都充满了眷恋之情。表面上,我们是去学农劳动的,但实际上我们是去体验集体生活的。

过集体生活,使我们学会了自主,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增长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大家在一起,学的不仅是干农活儿的本事,还有生活的本领。

过集体生活,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去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特别是男女同学之间,在一个月的共同生活、劳动中,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和关心。那份纯洁的情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益加淳美、真挚。

过集体生活,还使同学们体会到了大家庭的感觉。往日学习上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冲突,也随着共同的劳动和生活变得风恬月朗起来。

所以说,学农劳动是先苦后甜的事情。

心理分析——在集体生活的体验中获得自立

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权威人物的控制与监护中分化(individuation)出来的过程,这些权威人物通常包括父母、师长及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人物。青少年在脱离这些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时,会充满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兴奋、期盼、焦虑、困扰等。他们需要训练自我与父母分离,以缓解其中的心理压力和不适。

换言之,青少年需要在共同的交往、活动中获取这一分化过程中的相互支持与理解,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青少年尤其需要体验集体生活,以减少与父母分离的焦虑,尝试独立生活的艰难,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我那次下乡学农,第一次尝到了独立生活的滋味。衣服脏了自己洗,人家做了什么饭就跟着吃什么,干活儿累了也没人诉苦,身体不舒服硬挺着。如果我独自一个人去承受这种种压力,我会觉得很难熬下去。但我生活在集体当中,有大家分担我的困难与焦虑,大家同甘共苦,相互扶持,这使我顺利度过了与父母分化的阶段,迈出了青少年精神断乳精神断乳,这里指青少年从父母的呵护下独立出来。(psychological weaning)的第一步。

成长启示——集体生活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在一个月的学农劳动中,我们开始把集体看得重于个人,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因为我们都好似“天涯沦落人”。我们同吃同住、同苦同乐,感到彼此不可分割,亲如一家人,更加珍惜同学间的情谊。这种集体生活的体验,对于青少年学会独立生活至关重要。

我们煮山鸡吃的那次经历,尤其说明了青少年的特点——热情有余,经验不足。我们四个人在家时都很少做饭,更没有煮过鸡,现在要自己动手来烹制山鸡,当然会笑料百出。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窘境,恐怕是许多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所共有的故事。虽然鸡煮得又苦又咸又硬,但我们毕竟独立做了一餐鸡肉,这一点比什么都可贵。

最后的一次聚餐对我们的成长亦十分重要,因为我们男女同学平时相互都不讲话,处于“冷战”状态,这十分不利于我们心理的正常发育。而那次聚餐,大家突破了往日的男女界限,尽情地聊了一回,体验了一次男女生之间应有的自然感觉。

由此,集体生活的体验是青少年精神断乳的必要训练。

相关科学研究8——良好的社交和群体活动能提升安全感

社会交往与群体活动是人类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比起其他动物,人类的社会关系网络要复杂得多。最近,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那些参与社会交往和群体活动密切的人似乎对疼痛更加耐受。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呢?其实,科学家们是在探寻社交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社会行为在人和其他很多动物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这背后的神经生物学过程,现在人们的了解还很有限。

诸多研究都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拥有彼此的安慰、分担、支持,这些都会让人产生心理安全感,产生更多的愉悦感,会使β-内啡肽这种使人快乐的大脑神经递质增加。β-内啡肽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天然吗啡”,它作用在阿片受体上,产生镇痛、麻醉效果,并让人感到身心愉悦。具体来说,积极的社交与群体活动会促进β-内啡肽分泌,让人从中体验到乐趣;相反,独处则会引起β-内啡肽活动水平下降。

岳博士家教百宝箱

人作为社会性生物,社会交往、群体活动是生存的基本模式。小的时候在幼儿园有伙伴互动,进入学校有同学团体,进入职场有同事相伴。人的一生都是在与人交往、与人结盟的过程中度过的,人的社会性也集中体现于此。对儿童、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满足他们健康发展需求的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和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都会在其成长与发展中凸显出重要的意义,需要各位家长和老师予以重视。

岳博士家教建议22:引导孩子磨炼生活能力

家长要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实施养成教育,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长还要训练孩子的自立意识,放手让孩子在独立生活中磨炼自主自助能力。

岳博士家教建议23:引导孩子融入集体活动

家长要创设各种条件支持孩子的集体活动与团体互动,引导他们将主流价值观、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社会性合作融入集体的活动与生活中。

岳博士家教建议24:引导孩子发挥自身的价值

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将独立性和合作性融合,鼓励他们在团体活动之中发挥个性,以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青少年就是在与同龄人的交往当中认清自我、脱离父母的。

——爱利克·埃里克森(美国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