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M理论有三向度
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絜矩之道,构成了中国式管理的三个向度。一切管理措施均以安人为衡量标准;原则确定后,视企业内外环境的变迁而持经达权,以求制宜,谓之经权;衡量及变通时,将心比心,称为絜矩。安人是仁的表现,经权是义的方法,絜矩为礼的态度,三者密切配合,才合乎中道。
一、仁、义、礼三向度
我国管理思想以儒家为主流。孔子“摄礼归义”,更“纳礼于仁”,构成了“仁、义、礼”一贯的思想体系。“仁、义、礼”的管理理念,便构成了M理论的三个向度。
孔子论道,大抵以仁为主,仁就是爱。员工的人性,要以关怀、关心、珍惜、真情、爱心来塑造和感化。仁必须合义,关怀、关心、珍惜、真情、爱心都应该合理,不可以过分,以免造成溺爱、滥情。仁如果不合于义,则爱之适足以害之,徒仁不足以收到理想效果,必待有合于义,然后始能保其有益而无损。
仁就是要慈,要善,要有真情。但爱是要受到约束的,不可以过分。合理不合理,最好先用礼俗、制度来加以规范。礼就是礼俗、制度、典范,本身也要力求合理。
二、仁为安人之道
仁引申为安人之道,只有用爱心的管理,人才能安。管理的一切措施均以安人为衡量标准,能安才做,不能安便不要做。
仁是义和礼的基础。要求员工权宜应变,扮演合适的角色,首先要使其能安、得安。因为个体或群体的不安都是管理失效的根本原因。
管理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安人。团体里有人不安,这个人一定会捣乱。有人认为,一些人天生喜欢打小报告,我不这样认为。人会追求自身价值,当一个人有正经事要做,而且受到大家重视的时候,就不需要捣乱了,他感到自身没有价值的时候,就坐立不安,开始作怪了。
员工能安、得安,才肯自愿接受塑染,配合组织要求,尽心权宜应变。一名新员工进来后,我们不会立即让他开始工作。会问他家庭状况,帮助他把生活安顿好,再带他到各部门去转一转,让他和其他人打打交道,彼此熟悉熟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情绪稳定下来,让他能安。
三、义为经权之道
义引申为经权之道。唯有合理的管理,员工才会自动应变,以求制宜。管理的一切措施都必须因时因地而制宜,才有成效。
仁必须合义(宜),否则徒然把员工宠坏了,增加管理的困难,更使人对仁失去信心。孔子主张君子必须得之有道,去之亦有道,取舍的标准在义。员工好逸恶劳,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管理者要视员工表现的善恶,善者爱之,不善者恶之。对能够自动“安而行之”的成员,用爱心来关怀、珍惜;对于尚未自动自发的同人,要用“以德报德”的奖赏来激励,使其“利而行之”;少数表现欠佳的人,也应该“以恶报怨”施以适当惩戒,使其“勉励而行之”。
管理者能够使好人好得恰到好处,恶人亦恶得恰到好处,便是合义的仁,才是合理的爱。
“经”是根本的管理原则,不可轻易改变;“权”指权宜应变,按照管理法则来应变,叫作持经达权。持经达权是按照“经”来从权应变。儒家重视经权,即希望管理者有一颗仁心,而持经达权,以求合义。一切权变,务须“义之与比”,依义理而应变,才能确保变而能通。因此,经权之道是管理的应变过程。
四、礼为絜矩之道
絜矩是一切作为都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设想,将心比心,才能合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是人,心里的想法大致是相同的。拿尺来度量,使上下四方事物都能合理,便是絜矩之道。
礼可以引申为絜矩之道。礼包含法,法是成文的礼,产生于礼之中。礼重在预防,法侧重于应报。管理者强调法治实在不如强调礼治。因为法治只能循法守法,礼治才能进一步对于非礼的不法行为防患于未然。这番道理正好符合絜矩之道。
作为组织成员,大家喜爱的事情,他也喜爱而乐于去做;大家厌恨的事情,他也厌恨而摒弃。每个人合理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才能产生合理的规范、制度。
孔子的管理思想,以礼为起点,首先倡导管理制度化。但是他深知制度的制定“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多则“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寡则简陋而造成自由心证的流弊。礼必须“唯其称也”,便是合乎“时”“位”而得其“中”。不过环境变迁,制度日久僵化,必定产生许多不能适应的毛病。于是孔子发挥“不停滞”的精神,认为管理制度化只是管理必经的阶段,却不是最好的管理形态。他主张管理制度必须“义之与比”,即依“理”而适时修订,同时在未修订之前,要有弹性,使管理者持经达权,因时制宜。
孔子“摄礼归义”,表示管理制度化后,还应该进一步合理调整,做到制度合理化。制度合理,大家比较乐于遵从。絜矩之道是管理必备的态度,也是制度合理化。
义是正当性,正当与否是一回事,组织成员接受不接受是更重要的一回事。人如果有仁心,则大公无私,便能够明辨是非,所以仁为义本,孔子更由义推到仁。组织成员立有“道心”,则其态度行为,必力求正当,而凡是合理的,也就由肯定而欣然接受。管理合理化之后,再进一步,即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与合理化是制度化顺利有效的基础,管理者不重视人性化而追求制度化,乃舍本逐末。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管理者“克己”(去私)“复礼”(循理),便是返显仁心。具有仁心的管理者,在创立、修订与执行制度时,成员才会信服。
五、M理论三向度要合一
管理以安人为衡量标准,原则确定后,依内外环境的变迁,而持经达权,以求制宜。衡量及变通时,务须遵循絜矩之道,将心比心。安人、经权、絜矩三向度,运用时要合而为一。
管理者以安人为目的,持絜矩的心态,建立合理的典章制度,作为组织成员遵循的常道。灵活运用经权方法,将管理法则应用到管理实务上面,收变而能通的效果。
管理是整体性运作,在过程中必须环环相扣,密切配合,而且互相依存,构成有机的完整系统,才能顺利有效。
先说安人。怎么实现呢?当然需要依据将心比心的絜矩之道,分别站在股东、员工、顾客和社会大众的角度,本着设身处地的原则,体会安或不安的平衡点,寻找安的合理标准。由于外界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动,管理者必须持经达变,在动态中求取合理的调整。安人有赖于絜矩和经权的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功能。
怎么持经达变才算是合理的应变,而不是乱变呢?安人的大原则必须成为管理者心目中不可改变的“经”,然后配合时空的变迁,依据各种内外环境的变数,秉持絜矩之道的原则,做出合乎此时此地的合理调整。变得合理,股东、顾客、员工和社会大众都能安宁。
最后说絜矩。管理者将心比心,应该以安人为不变的目标,设身处地,才能获得众人的认同。否则名为絜矩,实则完全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未必符合对方的需求,效果不佳。因此,管理者以安人为目标,配合各种资源和条件适时持经达权,以求合理展现絜矩的诚意,必然能够提升管理绩效。
三者都不能脱离整体,以免有失周严而减少成效。
管理者具有“诚”的修养,就比较容易把持平常心,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择善而固执”。以此时此地合理的为善,一旦决定,便坚持一段时间,不再变更。犹豫不定,或者朝令夕改,都不是好现象。
我们允许成员之间竞争,有时这也不失为安人的一种方式。虽然对部门之间的协调有些不利,但如果成员之间完全不竞争,长久下来可能会丧失斗志。人类的精神力量以一张一弛为适宜。长期紧张缺乏弛缓调剂,必然会因疲惫而衰竭;长期弛缓,完全不紧张,也将由松懈以至于麻木。适时持经达变,只要絜矩得宜,便应该加以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