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不说也是会死
个案:
总经理主持会议,希望大家多多发表意见。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干脆低下头看自己。总经理很不高兴,讥讽地说:“平常不要大家说话的时候,就有人显得话特别多,现在要大家说话,却没有话说。”
公司某单位主管出缺,总经理在人事资料中,发现王君的学历、经验都相当符合要求,便征求王君的直接主管李经理的意见。李经理说:“我对他实在不很了解,因为他很少和我讲话。”
董事长希望总经理了解一下汪经理的近况,原因是:“他近来很少说话,会不会有什么难言之隐?”董事长认为汪经理一向见到他都有说有笑,最近这一两次竟然打过招呼以后,就沉默不语,恐怕有些蹊跷。
总经理请朱专员陪同拜访客户,客户提出若干要求,总经理说来说去,似乎偏离了事实。朱专员躲在一旁,什么也不敢说。回来之后,总经理查明实际情况,立即把朱专员找过去,指责他明明知道总经理说错了,居然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一句话也不说,简直是隔岸观火,大声地责骂他:“我难道是要你去看戏的?看我丢脸,对你有什么好处?”
朱专员被骂得哑口无言,心里只是纳闷:“原来不说也是会死!”
请问:
1.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在会议中发言?
2.王君的学历、经验俱佳,李经理为什么不敢推荐他担任主管?
3.汪经理近来很少说话,为什么引起董事长关注?难道少说话也不行吗?
4.朱专员可以率直地指出总经理的错误吗?他应该怎么办?
5.先说先死,难道不说也死?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说到不死?
分析:
1.中国人不是不喜欢说话,而是中国话多半不容易表达得很清楚。话本身已经相当暧昧,听的人又相当敏感,于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好话变坏话,无意成恶意,招来洗不清、挥不掉的烦恼,何苦来哉?所以中国人对闲聊很有兴趣,见面不谈正经话,专说一些没有用的“五四三”。会议既然要谈正经事,大家只好面面相觑。不是真的没有话讲,而是谁也不愿意先说,因为事实证明:先说往往先死。
会议中敢于发言的人,通常是这三种人:一是怎么说都不会死的“红人”;二是反正说与不说都会死的“黑人”;三是被人家扣上高帽子,不知不觉地自以为正义凛然的“白人”。算来算去,说得好是应该,说得不好就会死的“黄人”,还是少开口或者后开口比较安全。
“红人”在会议中,常常狐假虎威,开口就是“开会嘛,便是大家要讲话,为什么不讲呢?”,不料大家脸上没有表情,嘴上不说,心里却嘀咕着:“哪天轮到你下台一鞠躬,你会讲这种话?”
“黑人”什么话都敢说,因为他抱着“大不了一死”的决心。他一不怕死,主席就怕他了,虽然心里十分恼怒,表面上也要虚与委蛇,好像是很有风度,其实这是中国式管理必具的“虚功”。
“白人”被捧得高高的,真的以为自己足以双肩挑重担,认为自己不说,大概没有人会说。这种人利用价值很高,结果却成为人人害怕的“破玻璃”,大家敬而远之。
“黄人”说也死,不说也死,处境最尴尬。必须运用智慧,才能合理地突破,所以中国人的道理最难讲,最不容易懂。
总经理看见大家不说话,居然不高兴。假若大家踊跃发言,讲得总经理下不了台,是不是又要拍桌子骂人呢?总经理看见大家不说话,实在应该发觉问题的症结,是“会前沟通不够”,以致大家不知道从何说起。
中国人注重会前会与会后会,会议本身往往流于形式,如果不能把握此一特性,贸然指责中国人“会而不议”,鼓吹什么“不说话大错”,强调什么“我有话要说”,都是在不知不觉地害人。
2.王君的学历、经验俱佳,顶头上司李经理为什么不敢推荐他担任主管?李经理讲得很正确:“对他不够了解。”王君平日沉默寡言,问他几句话,常常只能得到简短的答复,给人感觉高深莫测。少说话很好,不至于言多有失。但是少说话绝对不是不说话,不说话大家不可能完全了解,有时会成为自己升迁的障碍,不可不慎。
3.平日少说话,忽然话多起来,或者一向多话,居然不说了,都会令人起疑。这种比较明显的变化,多半被认为是心理不平衡的反应。
我们认为:朋友贵在相知,可是这些朋友到底是本性如此,抑或伪装成这等模样,实在弄不清楚。如果一直弄不清楚,就不敢当真把心交给他。彼此之间,就是好朋友,难免也存有一些戒惧。因此找一个机会,拉他一道喝酒,趁机把他灌醉,看看他醉后的表现与未醉之前有什么差异,以便判断这人的本质与习性,作为应不应该交心的依据。
醉后一反常态,不是借酒装疯,便是平日尽力压抑,此时趁机反映出来,我们比较前后的差异,应该有所判断。就算没有醉酒,人也可能产生异常的现象,管理者必须详加考察,深入探讨异常的原因。不可掉以轻心,等到后果严重,才来设法解决,已经坐失良机。
董事长觉得汪经理一向见到他都有说有笑,最近一两次,却一反平日的作风,显得沉默无言,他马上提醒总经理,去了解一下汪经理的境况。这种做法,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汪经理既不属于董事长派,也不属于总经理派。换句话说,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相当不错。总经理不会把汪经理找来,出卖董事长说:“你要小心一些,董事长的个性多疑,看到你近来不太讲话,已经对你起了疑心。以后在董事长面前,还是当心应付一下比较好。”
汪经理和总经理处得如何?也是董事长应该顾虑的因素。明知两人处得不好,又要总经理去了解汪经理的情况。如果不是强人所难,便是有意添油加醋,让两人相处得更不愉快。
董事长若是顾虑太多,干脆不讲。将来汪经理发作起来,做出对公司重大的破坏,董事长心里不安,事实上也会蒙受不利。说出来固然是一种冒险,不说出来也可能招致不良的结果。
4.总经理请朱专员陪同,一起去拜访客户,必然是经过考虑的,认为朱专员对于客户以及业务多少都有一些认知。总经理的用意,当然是万一遭遇到什么难题,朱专员可以从旁协助。如今朱专员居然固执“先说先死”的传统,大装迷糊,难怪总经理火冒三丈,给予不客气的斥责。
朱专员真的可以率直地指出总经理偏离了事实吗?有些人喜欢说“当然应该如此”,理由是“总经理必须有此雅量,接受朱专员的陈述”,甚至进一步说“这样不但无损于总经理,而且使部属更加具有效率”。我们听多了,似乎忘记这正是典型的中国式“用别人的拳头捶打石狮”,然后大喊“不痛,不痛”。打的人疼得冒出一身冷汗,抓着手的人,还要不解地说:“不可能呀!不应该觉得疼才对。”
我们建议朱专员及时补充或更改总经理的偏差,受害者是朱专员,当然不是我们。朱专员想必吃过几次亏,上过几次当,才会造成这种不闻不问的“活死人”形态。
5.我们在接受“先说先死”的教训之后,必须赶快体会“不说也是会死”的道理。一味不说,同样死得很惨。
这样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常常把互相矛盾的两句话连接在一起讲。我们讲究“先说先死”之后,马上接下去讲“不说也死”。“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根本是彼此矛盾的两句话,中国人把它们连接起来,正是“化矛盾为统一”的伟大思想。想想看:说会不会死?再想想看:不说会不会死?千万不要抱着反正是死的念头,而不重视这种观念的圆融性。任何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会死得令人无法同情,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说到不死,其实是大家所极力追求的境地,如何才能达成,恐怕要多费一些心力,把这一章的学问贯通起来才有可能。
说明
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看起来十分矛盾。但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从事二选一的活动,以免造成不利的后果。最好两者兼顾并重,秉持“不可不说,不可乱说”的原则,既不先说,也不不说。
把说与不说合在一起看,不要分开来想。以品质管理的观念,将说与不说当作品管的上下限。凡事在说与不说之间,看情势、论关系、套交情,衡量此时、此地、此事对此人应该说到什么地步,才算合理。
换句话说,不能够由于害怕先说先死而不说,而应该顾虑不说也死的不良后果,慎重审思怎样说才不致一开口就闯祸。
不说也死,是告诫我们,不沟通难以协调。由于很多人受到先说先死的影响,不敢沟通,所以特别提醒大家,不说也死,希望大家早日摆脱先说先死的阴影,步入沟通的良好轨道。
要则
1.虽然说沉默是金,不说话没有人会把我们当成哑巴。但是不说话,别人无法了解我们的意思,很难产生互动,对双方都相当不利。
2.喜欢有话就说而且有话直说的人,请务必多想想先说先死的道理,然后再想想不说也死的说法,然后对自己的有话就说以及有话直说的习惯,做一番反省,看看有什么应该改变的地方。
3.不可不说,当然也不能够有话便说。不说会死,但是有话便说很容易流于口无遮拦,同样相当可怕。不说不行,还需要慎言,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