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流汗不流血
个案:
农历正月初五的清晨六时,王董事长虔诚地率领工厂高级干部,先拜天公,再拜安置在厂内的神祇,祈求开工大吉,员工平安。
第二天,有一个作业员在工厂里摔了一跤。旁边的人,不但不去搀扶他,反而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一时之间,“倒霉”“活该”“不小心”此起彼伏。
再过两天,又有一个同事在原地摔倒。他手里抱着一堆物料,失手飞散,有一个迎面而来的领班,不幸被打得眼角出血,送医诊治。
请问:
1.王董事长为什么要祈求开工大吉?
2.作业员在工厂摔了一跤,为什么旁边的同事不去扶他,反而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
3.怎样才能确保“流汗不流血”?
4.为什么工厂的工伤事故频率十分重要?
5.职场中流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分析:
1.个案中这一类打断正常工作的现象,都称为事故。事故可以分成伤害事故及非伤害事故两大类。伤害事故又可以细分为被撞击、坠落、跌倒、卷入、呼吸中毒、扭伤、碰伤、触电、灼伤、烫伤,都是可能引起流血或致命的意外。
中国人十分清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道理,深知一切都是“不一定”的,亦即多少带有一些“风险性”。
王董事长选好良辰吉时,以虔诚的祭拜来祈求开工大吉,便是为了满足员工“求安”心理的需要。
2.作业员在工厂摔了一跤,旁边的同事为什么笑他?其实,同事笑他倒霉,骂他活该,基本上都和人情味或良心扯不上关系。真正的用意,则是“不小心”这一句话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有人摔跤,为什么最直接的反应是“为什么不小心”?因为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一个人只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就不会发生事故。
这种精神,叫作“反求诸己”,乃是自己负责的修己精神。
家中小孩与同伴打架,伤痕累累。家长先为他疗伤止痛,平静下来,照样会嘲笑他:“既然打不过人家,就不要打,弄得自己伤痕累累,好看吗?”
这便是告诫他,要求别人不打自己,比较难。看看自己打不过人家,就想办法不打,总归比较容易。
向外求取原因,目的在改善不安全的环境和不完全的动作。向内寻找原因,目的在修治自己的粗心大意与心浮气躁。
3.现代中国人,最好内外兼顾,双管齐下,才能确保“流汗不流血”。
“流汗”的现代含义,并不是真的流出汗来。越来越普遍的空调系统,使得我们用不着真正流汗,就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多而且做得很好。
“流汗”已经变成“努力工作”的代名词,大家努力工作,似乎到达汗流浃背的地步。
“流血”比较可怕,表示工作到伤害了身体。不论是24小时以内就可以恢复工作的轻伤事故,还是24小时之内无法恢复工作的伤害事故,都不是我们愿意身受或看到的。
我们希望“流汗不流血”,一方面要“反求诸己”,力求每一个人自己小心;一方面也要“外求原因”,切实追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以防止再度产生。
例如第二天的摔跤事故,如果查明原因,乃是由于地面有油,就应该进一步分析:地面上有油,造成不安全的环境;同事洒油在地面上却未能及时擦拭干净,则是不安全的动作。
于是把地面擦净,并且列入记录,希望以后“取用油后,如果发现地面有油渍,必须马上擦拭干净”。
这样,第四天的流血事故,就可以预先防止,不会相继而来了。
4.考察安全的人,走进工厂,往往第一句话便问:“贵厂的工伤事故频率是多少?”如果工厂的主管根本答不出来或者含糊其辞,说不出具体的数字,就可以断定这位主管不是不注意工厂安全,就是对安全不感兴趣。
工伤事故频率表示工厂一定时间内发生事故的次数。
例如某工厂现有工人300人,每日每人工作8小时,某月份共计工作28天,发生伤害事故3起,那么,这一个月的工伤事故频率就是44.64‰,相当地高。
工厂的工伤事故频率能够逐年逐月降低,便已证明工厂安全确实获得了改善。因为事故不会自己减少,必须经由人的分析与改正。频率降低,就是改善的结果。
5.流血的原因,如果是环境的,包括工作场地、机器设备以及物料的危险性、工作环境的整洁,通常比较容易加以改善。
现在我们增加了一种可能流血的新原因,那就是“工厂暴力”或“街头暴力”。
“工厂暴力”是厂内若干不满分子,以较为激烈的行为,来抗议某些不公平措施或争取某些好像是应得的权益。
他们知道少数人的行动,引不起厂方的重视,于是威胁、利诱、鼓励同事积极参与。
凡是这种提议,总有“赞成的”和“反对的”两种态度,而赞成分子通常都比较激烈,甚至在劝诱无效的时候,会动口兼动手,半君子半小人地软硬兼施,因而导致流汗又流血的火爆场面。
说明
我们丝毫不反对“有话要说,有权益要争取,有委屈要谋求改善”。
但是基于“流汗不流血”的原则,任何暴力行为,可能引起流血的行动,都不是大家所乐意接受的。
我们一方面要求环境保护,一方面重视工厂安全,却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卷入流血的抗争,是不是明智的举动呢?
有意见当然可以反映出来,但所采取的方式和态度必须合乎理性。所谓“有理走遍天下”,理直可以气壮,但绝对不是壮到动武的地步。
同等标准的年终奖金,有的同事认为差强人意,也有的同事认为根本不合理。
于是认定不合理的同事,势必极力煽动那些认为差强人意而不讲话的同人,希望大家一起来要求工厂加发奖金。有些人勉强同意加入,有些人则坚决反对。
勉强同意的人,会增强争取的意愿,逐渐由平淡而剧烈。原本是邻居或好朋友的同事,如今开始有了“不两立”的意识,一争起来,很容易闹意气,形成“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紧张气氛。
同时在方式上,也逐渐不择手段,这时候只要有一点激烈的诱因,就容易演变成为流血的惨境。
如果年终奖金获得合理的解决,同人之间的意见纠纷似乎应该随之消失。然而,事实上则全然不是这样,余波荡漾,仍旧久久难以消除彼此之间的不愉快。
中国人喜欢说“时过境迁”,过去就过去了,何必再提。
不过我们也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记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要中国人忘掉别人的旧事很容易,忘掉自己的往事则相当困难。
争取有功的人,沾沾自喜,俨然新的权贵。表面上逐渐归于平息,心里头则始终存有隔阂,对于士气,不可能没有不良的影响。
奉劝喜欢“流汗又流血”的朋友,汗是可以流的,对健康有益;血是不必流的,大家应该循着合理的途径,求取圆满的沟通。
要则
1.我们常把辛苦赚来的钱,称为“血汗钱”。唯有这种钱才守得住,也才值得赚。凡是容易进来的钱,大致都出去得很快。守不住的钱,常常害人也害己。
2.血汗血汗,最好是流汗而不流血。有时候不小心,或者不得已而流血,应该极力加以避免,以维护自身的安全。
3.“流汗不流血”,应该视为工作安全的守则。人人有此共识,工作场所保持安全第一,大家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