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苏美人
沈炼口中天授皇权的祁景,
“皇上,错了……”
苏妲己选秀后暂封美人,肌肤赛雪,眉眼如画,朱唇轻启似樱桃,发如瀑布流泻,曼妙轻盈。
一身眉骨浑然天成,但祁景已经发现了这位苏美人的不简单,
不简单就不简单在今夜祁景没从苏美人身上刷出一点皇威值。
眼下,祁景准备另辟蹊径。
“红与白交织成了黑夜中的主色调,或划入黑暗中……”
房间外,冯保看着新换的这位起居郎老大人。
“老先生贵姓,您这个写法十分眼熟嗯……”
“免贵,姓佘。”
屋内,祁景看着终于上涨一点的皇威值,一口气松下来,
……
祁景轻声唤来冯保,伺候自己洗漱出屋吹风,没有惊动已经沉睡的苏美人。
祁景看了一眼这位新来的起居郎老先生的文笔,也是赞叹不已,
“这大明朝的星,真亮”
祁景躺在摇椅上,看着紫禁城的夜空,这是他贤者时间最爱做的事情。
“星辰再亮,也不如皇上在我等心中之光辉。”
祁景轻笑一声,没有接冯保的马屁:“今夜不去婉妃和莹妃那了,朕有些乏了。”
紫禁城
内阁值班处,张居正一个人守着烛火翻阅兵部奏疏。
虽然他与严嵩都是领皇上亲自下达的旨意入内阁,但是同僚之间,张居正受到的待遇和排挤还是要比严嵩少一些。
张居正到兵部后首先接手的就是商讨整顿京营,修筑边墙,招募民兵以及访举将才等事宜。
对于明朝兵部的革新与整改,张居正自然是心中清楚的,但是初到兵部,
一来不能过于强势,二来也要摸清内部官员的情形。
张居正还是按照规定拉拢大家商议,自己最后总结,
很快在国家团营的设置上,达成了一致的方针,居重驭轻。
京师守卫战来军队实力日渐空虚,训练缺乏系统性,
仍旧派遣缺乏实战经验的将领指挥士兵,亟需进行全面整顿与筛选,方能继续有效运用。
兵部商议第一点就是需迅速甄选具备谋略且拥有边镇工作经验的武臣,以加强提督坐营的职能。
然后请吏部选派一名大臣,专门负责军营事务,并负责训练营中的士兵。
北直隶、山东、河南、庐州府、凤阳府、徐州府、邳州等地方,民风勇悍,可派遣官员到各地去召募,充实京营的二万整数。
蓟州一镇,军力单弱,所以不能抵御虏贼的入侵,请差大员前去督理军务,增兵筑台,作为屏蔽。
应指示本兵(国防部门)提前规划京城内外的安全守卫工作,并制定相关条例,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从容应对,避免慌乱。
紧接着张居正提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另一个补丁——《京营兴革六事》,
这份补丁内容是改组京营,革除现在的十二团营和两官厅,恢复永乐年间三大营旧制,即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五军营专备征战戍守,神机营使用火器神枪;
三千营更名为神枢营,技执宝纛、令旗。
三大营由文武大臣各一人主持,武臣称总督京营戎政。
在京城设立戎政府,铸印章,成为独立于兵部之外的又一个最高军事指挥机构。
明朝的朝廷的最高军事机关是五军都督府,虽然开府铸印,总掌军籍、军政,却不能直接统率军队,也不得训练军营。
京营提督虽有训练统领京军之权,却又不予颁印。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时就是这样的,在地方,实行行政、司法、财政三分立;
军队又是都督、提督两权分立,互相牵制。
下面分权而皇帝则集权于一身,其结果是避免了臣子的权力过大,威胁君权的弊病,
但是又出现了互相扯皮、指挥不灵的弊端,这件事眼下虽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后世庚戌之变便是这个BUG导致的。
成立了戎政府后,有了总督大将之印,既掌管军政,
又有统军出征之权,兼有五军都督府和京营提督的双重权力。
张居正与兵部诸公聊到兴处,将边关防务的设想和盘托出:
修筑蓟州边墙,加强京东京北防务;
设置蓟辽总督,统领蓟州、保定、辽东三镇兵马,与宣大总督并列,为京师之左右屏障;
选派得力将领为这两个要害之地的总督官。
这是外延的防务,还有靠近京城的昌平、通州、易州各设经略使,称为内三辅,鼎足而立,以拱卫京城。
众人听了张居正的见解,大多是称赞的,但是也有不同意见的,
建议把长城换为两道防线,设内长城、外长城、内三关、外三关,均派得力将士加固戍守。
至于将士,一方面可以从这次武举中选派,
另一方面可以在山东、山西、河南等省招募民兵,每年入京秋防,秋后散归;
亦可同时着手修建京师外城,先建南面的关厢城墙和永定、左安、右安、广渠、东便、西便、广安七座城门。
这次兵部议事,整整讨论了三天,于谦手下的兵部除了王勉这种个别情况,
其余人都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也是尽心于国的;
虽然张居正这个后辈空降而来,但是这三天的讨论里,
众人也明白这小子是个能人,真才实学;
再加上张居正为于谦洗清了罪名,兵部内部诸多敬仰于谦的官员本身对张居正的好感相对不弱。
很快大家也就接受了张居正。
至于去了礼部的严嵩……
——————
本章有一段(49个字)引用《骆驼祥子》,仅借鉴。
关于兵部讨论的军事布,防戎政府,军事名词,《京营兴革六事》等内容,引用自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