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宰执天下,截胡可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9章 好消息

当张大石一行人完成红薯收获归家后,整个霖海府的话题焦点瞬间聚焦于红薯之上。...

对话间,每隔两句便不离红薯之事。

昔日为收红薯而从各村挑选的人手,如今带着收获红薯的趣闻与各自分得的两斤红薯返回,于各自村落中掀起了热议的浪潮。

在这些村落,人们相见言谈,红薯与林大人成了必提之话题。

张大石,作为亲历红薯种植与收获的全程者,不仅本村村民,就连邻近村落的百姓也纷纷围至其家,缠着他讲述详细经过。

“大石,你种红薯时有何秘诀?”

“这些红薯该如何食用?”

“你真尝过了?味道究竟如何?”

……

张大石口干舌燥地反复讲述着那些已不知重复多少遍的故事,还领着众人参观门口用旧桶栽种的红薯藤。

这是收获后他让大家挑选的,曾说若想尝苗,可取几根回去,天冷时移入屋内尝试。

如此难得的机遇,张大石自不会放过,带回家后如获至宝般种在门口,命家中孩童看守,仅供观赏,不可触碰。

这是给予他们又一次尝试的良机,必须倍加珍惜。

种子需待春暖花开,而眼下的藤蔓却可先作尝试,秀才公所言极是,若能养活,冬日便多了一道菜肴,即便不成,也无甚损失。

霖海府内关于红薯的讨论沸沸扬扬,姚通判等人自然也不例外。此乃官府开垦的荒地,收成自然归官府库房所有。入库之日,引来众人围观。

这些红薯存放一段时间后,将投放市场,让世人了解其食用之法与美味,同时依据天气制作红薯粉。

红薯存放时间有限,大抵不过半年,但制成红薯粉则能长期保存。

姚通判望着眼前景象,心中已暗暗盘算明年自家庄子要种植多少红薯。

越想越觉美妙,他并非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这红薯吗?

不,这是功绩的象征!

上司得肉,下属亦能沾光,皆大欢喜。

故而,若有不识时务者,无需同知大人亲自动手,自有人按捺不住出面阻挠。

霖海府率先种植红薯,亦率先收获。楼县令闻讯,便派人前来询问,他们县的红薯是否也可收获?

王有益受林祥之托,前往探查。

此时,六县县令皆已知晓霖海府红薯的大丰收,心中懊悔不已。

同知大人已为他们树立榜样,他们却仍心存疑虑,种植数量寥寥,实在可惜!

这些县令中,唯楼县令紧随林祥步伐,竭尽全力开荒种植红薯。他们县境贫寒,红薯一听便是好物,自然要多种些。

收获时,百姓们见到这丰收的景象,反应远比霖海府的百姓更为激烈,不仅下跪,更有人“咚咚咚”地磕头,险些磕出脑震荡,口中不断高呼“青天大老爷”,状如痴狂。

霖海府乃上县,土地肥沃,百姓们只要有地,勤勉耕耘,

又无天灾人祸侵扰,

比起土地贫瘠的下县,填饱肚子自然要容易许多。

楼县令目睹此景,

心中酸楚不已,长叹连连,

口中喃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未来定将愈发美好!”

由于土壤贫瘠,加之肥料匮乏,此处的最低产量仅达到了三百余斤,而最高产量也不过一千零一十三斤。

那产量最低的一亩,仅施了些简单的草木灰肥,即便如此,其产量也远超水稻与麦子。红薯挖出后仅能存放半年?

这难道算是缺陷吗?

在饥饿难耐之时,半年已是极为漫长的一段时光。

楼县令望着这份产量对比,深吸一口气,“养殖推广还需加大力度。”

无论是养猪还是养鸡,皆是佳选,养大后可享其肉,而庄稼亦需其粪便作为滋养。

当然,大规模养殖必须警惕牲畜疾病,常言道,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数。

一场瘟疫,便可能让所有家禽命丧黄泉,此点务必高度重视……

王有益目睹此番景象,对同知大人的敬佩之情又增几分,有了这些红薯,今年邬海县定能度过一个热闹的年节,待到来年红薯广泛种植,即便遭遇灾荒,小麦大米皆无收成,只要有红薯在,百姓便不会挨饿。

红薯入仓,并不意味着此事就此了结,这红薯毕竟是首次大规模种植,还需观察接下来土地的肥力变化,以及明年是否能继续种植……

事务繁多,但楼县令却忙得精神抖擞。

他亲眼见证着这个贫穷的县份在自己手中逐渐焕发生机,这种感觉每每想起都令人陶醉。正当六个县都沉浸在红薯丰收的喜悦中时,林祥收到了远在广州与传教士学医的王越的来信。...

王越是周娘子的独生子,周娘子常年侍奉在林如海与贾敏身边,与贾敏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越与林祥的关系也颇为融洽。当初他随林祥前往广州,因林祥的嘱托及自身兴趣,王越选择留在广州,学习洋人的医术。

对于洋人的某些治疗方法,王越心存不屑,但其中部分,如解剖之术,却为他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大盛朝历来重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连头发都不可轻易剪去,更何况是解剖人体。

林祥对他寄予厚望,期盼他能研发出抗生素……

王越一边学习医术,一边也帮林祥打理在广州的生意,并留意是否有意外收获。

林祥当初投资数万银子入股的出海船只至今杳无音信,无法为他带来海外的第一手消息,他只能耐心等待。

众所周知,出海是以年为单位计算时间的,且风险极大,很有可能有去无回,收益与风险并存。若不想冒险,便只能守在岸口,等待那些出海归来的人带来二手消息。

此次,王越写信告知他搜罗到了一种与林祥描述颇为相似的植物。

林祥满怀期待地打开包裹,一看,果然是玉米!

好!

真是太好了!

只不过如今的玉米个头尚小,与后世的硕大玉米棒相比缩小了许多,甚至还不如他的拳头大,玉米粒也参差不齐,时常有空缺。看到这一幕,林祥虽有些许失望,但也在预料之中。

他深知后世玉米的高产是多年驯化的结果,如今尚不完美也在情理之中。

无妨,即便个头小,也算是丰富了食谱,再经过一代代的驯化,迟早能变成后世的模样。

在给贾琏授课时,贾琏察觉到了林祥的好心情,不由好奇地问道:“可是遇上了什么喜事?(≧▽≦)”

竟如此喜形于色。

林祥笑道:“是子越的来信。(????)”

王越,字子越。

贾琏问道:“他还在广州吗?(⊙?⊙)”

见林祥点头,贾琏又追问:“可是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林祥笑道:“确是好消息,他送来了海外的一种可食之物。”

贾琏问:“味道如何?”

海外物种传入中原并不罕见,有的深受喜爱,有的则被冷落一旁。

林祥说:“我想你会喜欢的。(≧?≦)”

贾琏也笑了:“那我可就期待了,对了,他如今可曾娶妻生子?(????)”

他先前忆起,此人尚是未婚之身,在这个岁数里,未成家者确实罕见。

林祥言道:“今年新添一子。”他已二十六载春秋,确已不算年轻。

往昔,他对婚事总是推拒,成了周娘子心头的一桩难事,未料前往广州后,竟似豁然开朗,与当地一熟识医馆家的千金情投意合,得周娘子首肯后,便结成了秦晋之好。

今年,他们的长子呱呱坠地,只因路途迢迢,周娘子这位祖母,短时内怕是难以亲眼见到孙儿。

此情此景,引得贾琏思念起王熙凤:“不知凤姐此番诞下的是麟儿还是千金。”

他自是盼能一举得男,但既是头胎,即便是女儿,贾琏亦是满心期待。

林祥心知此胎或许便是巧姐:“无论男女,皆是你的骨肉。”

贾琏笑道:“此言甚是,今年过年我不返京,你且帮我斟酌斟酌年礼之事。”

年礼需提早筹备,以防寒冬早至,河面冰封,此事宜早不宜迟。

林祥的年礼清单已有先生代拟,他只需视情况稍作调整即可。

贾琏可借鉴,却不可照搬。

表弟的年礼太过丰厚,私房钱不宽裕的贾琏,目前难以企及。

他依样画葫芦,减去大半,方觉适宜。

今年寒冬腊月,气温较往年更低,雨雪交加,所幸霖海府的旧屋经修缮,城内未闻有房屋倒塌伤人,亦无人因寒冻而亡,即便贫寒之家,亦能以劳力换取煤球取暖。

望着平整的水泥路,家家户户檐下的取暖之物,再品尝着街头叫卖的烤红薯,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一切,可是一年之内发生的巨变?

悄然间,变化竟已如此之大!

待春暖花开时,他们将会发现,更大的变化还在后头。

“可曾听说?邬海县发现了铁矿!”

“发现了又如何,铁矿乃朝廷所管。”

“哎,怎说无关,邬海县正招募人手开采,此乃生财之道,且炼铁之余料将用于铺路!”

铁矿虽遥不可及,余料却能惠及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