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战争中的残酷和温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
经典的文学作品,穿越时空,尽管故事的内容有些陈旧,可是深刻的思想性烛照千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作者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并在战争中身负重伤。他退伍转业之后,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战后根据自身经历,开始写作,并成为著名作家。我对这部经典名著神往已久,但没有认真阅读过,只是碎片化阅读,或者道听途说,雪泥鸿爪,真正高谈阔论起来,也是一时语塞。
从作品问世至今,已有多次根据这部小说拍摄的电影、电视剧,目前网上可以搜索到的有1972年版的同名电影,以及2005年版的19集同名电视剧。这一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早已成了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场景。我不懂俄语,有时不由自主会对电影中的中文配音隐隐排斥。观看译制片时,那些老外开口讲汉语,拿腔捏调,觉得特别滑稽。前一段时间,关注到CCTV6的2015版同名电影首映活动,心生期待,并有机会欣赏一番。
该片由俄罗斯著名导演列纳特·达夫列吉亚罗夫重拍,在保持原著风貌的基础上,采用3D技术再现宏大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由于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为卫国战争时期,因此观看电影时,心情很难平静下来。
故事一开始交代:苏联边境171会让站,负责人准尉瓦斯科夫很伤脑筋,因为驻守的士兵纪律散漫,平时在临近村子酗酒、打架、乱搞女人,不听指挥。于是,他再三向上级汇报,要求派一些没有诸多恶习的士兵过来,上级对他的汇报也是十分不耐烦,后来给他派来了一群女兵。这下子更让不苟言笑的瓦斯科夫手足无措,一个大老爷们整天围着一群女兵乱转,闹出了不少笑话,故事显得欢快而轻松。
这些美丽的女兵中,有排长基里亚诺娃,有羞涩腼腆的丽莎,含蓄内敛的丽达,聪明机智的热妮娅,文质彬彬的索妮娅以及胆小懦弱的嘉丽娅。她们各自有不同的身世,有战争造成的不同创伤,对法西斯的侵略都有刻骨之恨。其实,这些女兵并非为作战而添乱的,当敌机掠过领空,她们架起高射炮,熟练调整方位,精确对准目标,果断命中敌机,迫使飞行员跳伞。只是丽达国恨家仇涌来,愤怒之余机枪一阵扫射,飞行员瞬间成了一团火球。当然,她的任性也遭到瓦斯科夫的严厉批评。
有一天,女兵丽达在附近森林中偶然发现有两名德军侦察兵出没,便及时向瓦斯科夫汇报。经过分析,认为敌人侦察的目标是附近的基洛夫市,要炸掉铁路,对交通造成干扰。瓦斯科夫请示上级之后,决定以他为首组成一个狙击小分队,队员为丽莎、丽达、热妮娅、索妮娅和嘉丽娅,其中丽达为班长。本来根据情报,敌方的侦察兵只有两位,可是真实情况是16位,结果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战斗格局一下子陷入两难境地。
作为战斗指挥员的瓦斯科夫决定派丽莎沿着原路回驻地报告,寻求增援。另一方面,他和其余战士出谋划策,设法拖延敌人,阻止他们抄近路赶往火车站。为了迷惑敌人,他们扮作伐木工人,在林中高声呐喊,佯作有多人在劳动。女兵热妮娅唱着《喀秋莎》,勇敢地跳到水中,欢笑嬉戏着游泳,不远处隐藏着的就是敌人的枪口,其实看似平静的黎明,已经危机四伏。
狡猾的敌人并没远走,他们决定到林中侦察,这样战斗注定不可避免。除了送信的丽莎之外,瓦斯科夫和其他战士共五人,借助森林的掩护同敌人展开周旋。不幸的是,丽莎送信路上,路过沼泽,不慎被泥沼吞没,因此后援迟迟未到来。于是,这场遭遇战的结局很惨痛:女兵全部战死,尽管瓦斯科夫幸存,也是伤势不轻。文雅的索菲亚为了取回准尉遗留的烟袋,奔跑时被德军一刀毙命。胆小的嘉丽娅承受不了作战的压力,大声喊叫,被敌人乱枪打死,死前还喊了一声“妈妈”。可歌可泣的是丽达和热妮娅的牺牲——丽达和瓦斯科夫并肩作战,被手榴弹弹片击中腹部,失血不止,疼痛难忍,不想拖累准尉,她选择了开枪自尽。热妮娅为了引开敌人对战友的包围,主动暴露自己,边奔跑边射击,“如小鹿般跳跃着”,最后寡不敌众,被敌人子弹击中并摔死在悬崖之下。
瓦斯科夫体力恢复之后,孤身作战,最后逼迫残敌缴械投降。当他步履蹒跚,押解俘虏前往驻地,心中隐隐作痛,死去的五个女兵不断在眼前浮现。不久,援军终于赶来,瓦斯科夫的疲惫之躯也终于支撑不住,轰然倒下。
若干年之后,瓦斯科夫回顾这段战斗经历,仍然为没有保护好女兵而内疚不已。
其实这就是战争,其残酷性超越性别,为了身后强大的祖国,她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青春的热血。作者对战争的身临其境,让他创作时,笔下的文字叙述显得细腻、真实,因此才给人很大的触动。看过这部电影,让我们更加感到和平的珍贵,更加反对任何战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