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助力工会工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心理学的内涵

心理学,其英文为“Psychology”,是由两个希腊文字“Psyche”和“Logos”组成的。前者解释为“心灵”“灵魂”,后者是指讲述或者解说,两词合起来就是“对心灵或灵魂的解说”。这是早期人们对心理学的定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这个定义并不具有科学内涵。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学逐渐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遵循着一定规律。心理学通过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变化,分析、揭示、预测、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因此,心理学要研究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尤其是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方法与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性质。但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心理学还研究社会心理和行为,这些心理现象和行为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心理学正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心理学根据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的基本问题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和统计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如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天体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和个体无意识。

(一)心理现象

心理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生活、生存的精神现象。动物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低级、受本能(维持、延续生命和防御)需要所支配;人在这些心理基础上,又产生了精神需要、社会意识、情感、意志等高级的心理现象,并且还产生了语言。所以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学科,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的,是心理现象中侧重于研究共性的部分;个性心理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心理现象中侧重于研究个性的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这三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例如,我们看见各种各样的颜色,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尝到甘甜的滋味,闻到各种味道,摸到物体的软硬或冷热等,这都是感觉的过程。在感觉的基础上,再加上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能够辨认出是盛开的茉莉花还是叽叽喳喳叫的麻雀;是红色的玫瑰还是秋天的落叶等,这个是知觉。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特征。

我们感知过的事物能够以经验的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并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认或回忆起它的形象和特征。例如,我们游览了万里长城,其美丽的景色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记忆。人除了能直接地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还能通过思维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思维。例如,中医可以根据患者的脉搏、体温、舌苔等变化,推断其体内的疾病。人们不仅可以对已经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其形象,而且还能在这些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形象,这是想象。例如,建筑师在头脑中创造出新楼房的形象,我们在头脑中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设想等。人们就是在实践中通过这些认识过程,去辨别、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积累经验,展望未来的。

(2)情绪情感过程。人不仅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

情绪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在对客观事物接触、了解、思考的过程中,便会产生喜怒哀乐等的情绪体验,如果没有认知过程是不可能产生情绪体验的。情绪对我们来说有很多的功能,例如,我们可通过对情绪的解读了解别人当时的情绪类型,这就是情绪的信号功能。又如,情绪可激发人的心理活动,影响人的行为,这是指情绪的动机功能,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上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是无感的,而总是对它表现出鲜明的态度体验,渗透着某种感情色彩。如果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则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例如,我们对国家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喜爱,为取得的成就感到喜悦等,这些情绪体验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人们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对它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自觉、能动地变革为现实。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方面,即发动实现目的的行动和制止与预定目标不相符的行为。人们凭借意志的力量,支持、保护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反对、摒弃自己所厌恶的事物,积极主动地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绪情感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力作用;意志过程对认知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没有人的认知过程,就不可能产生情绪情感过程,也就不可能有意志过程的体现。如“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认知过程对情绪情感过程的影响;“知识就是力量”说明认识过程对意志行动的重要影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行动会促进认知过程的进行,消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力的缺乏会阻碍认知过程。积极的情绪情感过程可以促进意志行动,消极的情绪情感过程也可以阻碍意志行动,而人的意志可以控制情绪情感过程,使情绪情感过程服从理智。总之,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2.个性心理

每个人都具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但是它们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个性心理。个性心理也叫人格,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的动力结构,是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反映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其中,需要是基础,对个性心理的其他成分起调节、支配作用:信念、世界观居于最高层,决定着一个人总的心理倾向。个体心理倾向性是不尽一致的,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有的人记得快,有的人记得慢;有的人善于想象,有的人擅长观察,这是表现在认知及活动效率方面的能力的差异。有的人性情急躁、易于激动;有的人性情温和,不易发脾气;有的人性格深沉,动作有力,这些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不同特点就是气质的差异。有的人待人热情主动,有的人则被动不前;有的人谦虚认真,有的人骄傲浮躁,这些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就是性格的差异。能力、气质、性格构成了个体独特的心理特点。

此外,还有学者将“自我意识”也划分为个性心理的范畴。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它是个性心理的调控结构,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化水平,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心、自我监督、自我调控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心理现象结构

个性心理的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其中,个性心理倾向性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方向;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又体现着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反过来又对整个个性的发展起调控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密切相关。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有个性的色彩。正是由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形成一个人完整的心理地图。

(二)人的行为

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于物理、化学现象,它没有形状、没有大小、没有气味、没有重量,难以被直接考察和研究。然而,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直接考察和研究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也研究人的行为,并通过对行为的考察研究人的心理。

1.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的。人的行为多种多样,有的很简单,只包含个别或少数反应成分,如光线刺激眼睛引起眼睑关闭,肠胃因饥饿而加快蠕动等;有的则很复杂,包含着较复杂的反应成分,如书写、演奏乐器、操作机械、驾驶汽车等。但是,不管简单或者复杂,这些行为都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成为各种特定的反应系统。

2.行为的结构

人们一般把行为分为刺激与反应两部分。

(1)刺激。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刺激引发的。所谓刺激是指引起行为的各种情境因素。刺激既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如外界的光线、声音、气味、温度、触压以及他人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也可以来自机体内部,如机体内脏器官的活动、神经系统的电流变化、内分泌腺的化学成分改变以及个体头脑中的欲望、思想、观念等。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刺激,引发了人们的行为。

(2)反应。行为是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内在的生理性反应,受到刺激,个体身体内部可能出现腺体分泌、内脏器官运动、神经系统活动变化等生理反应。这种反应人的肉眼一般看不到,但通过专门的仪器却可以观察和精确标记。另一种是外在的躯体性反应,如身体的骨骼、肌肉的运动,身体在空间上发生位置改变或身体某些部分发生形状变化,从而出现动作、姿态、表情、言语等,这种反应肉眼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三)心理与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心理与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在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

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1)心理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行为虽然由刺激引发,是针对刺激做出的反应,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成分。心理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并对反应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行为与理化反应的质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刺激、心理、反应是行为结构的三大基本要素。

(2)心理支配、调控行为。由于心理居于刺激与反应之间,并决定着反应的方式与过程,故心理影响、支配和调控着人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采取的目的性行为。其间人的动机、认知、意志、情感等推动、指导、维持着行为,个体的心理特征决定着行为的方式和活动风格。另外,由于个体的主观心理世界不同,即使针对同一刺激,不同的个体在进行反应时,也会带有自己的特点,甚至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3)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个体总是以自己的行为方式表现或显露自己的心理活动。例如,一个人在数学活动中有出色的行为表现,表明此人具有较强的数学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行为除了表现心理,还向心理提供反馈信息,个体通过内部心理活动不断修正行为误差,更加准确、完善地反映客观现实。

根据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认为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对应关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活动的外部动作表现或客观的外部指标,而心理则是潜伏在行为内部,支配、调节行为的内部精神活动或观念形态。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依据某人的行为去了解他的心理,而且还能从他当前的心理状态和个人心理特点,预测他将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由于心理与行为间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对应关系,所以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时,往往首先观察和测量人的客观行为,进而探索和推论人的心理活动,并在揭示和掌握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和调控人的行为。

三、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具体来说,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因此,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四项基本任务。

(一)描述心理现象和行为

心理学通过精确、全面的观察分析,根据人的外部行为、动作反应获得大量信息,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对于人的外部信息要按照事实的本质去收集它们,而不是按照研究者的主观期待去收集,这是最重要的。

(二)解释心理现象和行为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因而需要深入分析现象与行为背后的原因。影响心理状态和人行为的因素很多,包括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而心理学研究就是查明这些因素的变化与心理活动的确切关系,分析与说明其关系的形成及规律,阐明已知事实并就事件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证明的假定。例如,有的小学生在上课期间注意力经常不集中,究其原因,并非“多动症”或心理异常,而是这个表现是符合该年龄段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即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最长不超过20分钟,否则就会走神。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有所修正。

(三)预测心理现象和行为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是能够准确地预测人的心理和行为。人的心理现象尽管纷繁复杂,然而其有规律可循,因此也是可以预测的,但必须在准确测量和正确描述的基础上,才能推知其心理发展或行为变化的可能性。例如,招聘中采用心理测评对求职者岗位胜任能力进行评估所选拔出来的新员工,可以预测其未来具有更高的工作成就;又如,我们可以预测一个性格内向、容易害羞的人在被要求当众发言时会感到局促不安和拘谨。

(四)调节与控制心理活动和行为

调节与控制的目的是引导或改变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朝着目标规定的方向转变,或对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矫正。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引发、维持、停止,并影响其形式、强度或者发生频率。例如,根据心理学原理,管理中适当合理地运用奖赏和惩罚手段,能够对个体某些不当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或矫正。控制行为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为心理学提供了帮助人们改进生活质量的途径。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心理学分支往往又有其独特的方法,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5种,即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有系统地观察记录并分析人的行为,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运用观察法时,根据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有两种方式: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是被观察者活动中的一个成员。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的活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与偏颇是观察法使用的关键。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人在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特点,以利于科学地解释其行为产生的原因。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被观察对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缺点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

延伸阅读

观察法:从众心理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1956年设计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自愿做他的被试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六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者(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外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者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真被试者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女性与男性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二)实验法

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使被试者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三项变量:一是自变量,即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二是因变量,即实验者预定要观察、记录的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三是控制变量,即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实验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通常是指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实验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主动创造条件,用给定的刺激,引起一定行为反应,在这种条件下研究心理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自然实验法是指在自然的情况下,创设控制某些信息,以引起某种心理进行研究。自然实验法是在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领域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实验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更好地研究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缺点是实验法要求高,有些得出的结论,在现实中不一定可行。

延伸阅读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人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实验研究。他们在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待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具体来说,就是在没有图形知觉(让被试者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和听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被试者就纷纷退出。他们表示,这种感觉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幻视、幻听和幻触。幻视如出现光的闪烁;幻听如似乎听到狗叫声、打字声、滴水声等;幻触则感到有冰冷的钢板压在前额和面颊,或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等。在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已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试的成绩也不理想。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者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甚至出现白日梦现象。

感觉剥夺实验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切断被试者各种感官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途径,让被试者处于高度隔绝的状态。实验证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因为在使用调查法时,很难保证被试者回答的真实性,所以,调查法一般不用来研究个体,而用来研究群体;不用来研究某一现象,而用来研究多种现象之间的比较。

调查法又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问卷法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是标准化程度高;二是收效快。问卷法能在短时间内调查很多研究对象,取得大量的资料,能对资料进行数量化处理,经济省时。问卷法的主要缺点是,被调查者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对问题做出虚假或错误的回答;在许多场合对于这种回答要想加以证实又几乎不太可能。访谈法是指通过访谈者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为在访谈时,访谈者与受访人面对面地对话,可以获得文字以外的一些信息,所以它能够部分克服问卷法虚假或错误回答的问题,但同时也降低了问卷法的标准化程度和收集数据的效率。

延伸阅读

访谈法

我国著名质性研究学者陈向明认为,访谈法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与日常谈话不同,访谈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性。访谈主要有三个目的和功能:

一是它可以作为收集直接关系研究目标的信息的主要手段。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一个人知道或不知道什么(知识或信息)、喜欢或不喜欢什么(价值观和偏好),以及一个人的想法(态度和认知)。

二是它可以被用来检验研究假设或提出新的研究假设,或者作为一种解释性的工具来帮助识别变量和关系。

三是在研究工作中,访谈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或者验证其他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或者更深入地了解被访谈者的动机以及他们做出回应的原因。

访谈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访谈内容的开放程度,可分为结构型访谈、无结构型访谈和半结构型访谈;根据访谈者和被访谈者接触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根据参与访谈的人数,可分为个体访谈和集体访谈;按照访谈的正式程度,可分为正规访谈和非正规访谈。

一般来说,访谈法的具体流程包括访谈前期准备、实施访谈、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三部分内容。

1.访谈前期准备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确立访谈的提纲、准备好访谈的工具、确定适当的访谈对象和与被访谈者确立研究关系。

首先,访谈前应该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来设计访谈提纲,这是访谈能够成功的关键。

其次,要准备好访谈的工具,如纸、笔、录音机、录像机等,同时使用录音设备时必须经过被访谈者的同意。

再次,确定适当的访谈对象。访谈因为受条件的限制,一般只选择少数的被访谈者。访谈的抽样方式有方便抽样、滚雪球式抽样和目的型抽样等。方便抽样是访谈者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而采用的比较随意地选择被访谈者的方式,因而代表性比较差。滚雪球式抽样是通过最初的被访谈者的引见而逐渐扩大样本的数量而采用的抽样方式,这种方式由于被访谈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同一种类型从而影响了研究的观点和代表性。目的型抽样是有目的地去选择被访谈者。访谈中的抽样应该注意样本在总体中的代表性和样本之间的差异性,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并得出科学、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最后,要与被访谈者确立研究关系。在双方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在征求被访谈者同意访谈之后,提前确定进行访谈的时间和地点,以便使访谈顺利进行。

2.实施访谈

这一部分包括提问、聆听和记录。

(1)提问。首先,提问要明确具体,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和访谈主题明确相关的,而且问题应当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点。其次,问题的表述应遵循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和地方化的原则,尽量熟悉被访谈者的语言,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交谈和提问。最后,提问应采用一定技巧与方法。如果想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一般要使用追问或插问的手段。如果发现被访谈者对你所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或者回答的内容偏离主题,可以采用启发方式引导回答,并适当控制访谈进行的方向。

(2)聆听。首先,细心聆听,用关键词总结所听的信息。其次,阶段性总结归纳,及时与被访谈者核实。最后,还要善于回应,即在仔细地聆听完被访谈者的回答后应该善于使用追问、总结等方式对被访谈者进行回应。

(3)记录。最常用的访谈记录方式有访谈者本人当场记录、第三者当场记录,以及采用录音、录像等音像记录。

实施访谈流程

3.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这一部分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将访谈记录按访谈提纲进行分类整理;第二步,对每个问题的访谈内容进行编码;第三步,将编码后的内容进行分析;第四步,得出访谈结论。

(四)测验法

测验法即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的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测验法是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应用范围很广。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投射测验等。其中大多数测验可由量表工具予以实施,也有部分测验如投射测验等非量表化的评估方式。

投射测验是向受测试者提供意义比较含糊的刺激情境,让其自由发挥,分析其反应,然后推断其人格特征的方法。“投射”,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此种内心深层的反应,实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而对这种基本动力的探测,有赖于投射技术的应用。最著名的投射法是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Method,RIM)和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现在国内用得比较多的是树木人格测验、房树人测验(House-Tree-Person Technique,HTP)等。投射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主试者的意图目的藏而不露,缺点是分析比较困难,需要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主试。

著名的投射法图组

测验法的优点是可以更准确地把研究对象的特质与相关群体相比较,缺点是标准化的测验量表不易获得,同时,对施测者解释测验结果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延伸阅读

房树人绘画测验

房树人测验属于投射测验中绘画测验的一种,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克(Buck J.N.)于1948年率先在美国 《临床心理学》杂志上作了系统的论述。其测验过程就是让受测者用铅笔分别描绘出房子、树木和人物三幅画。20世纪60年代,日本引进了该项测验技术并加以推广应用。有学者在实践中发现,一次画3幅画对受测者的心理压力较大,尤其不适用于那些精力不足、不合作、情感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的精神病患者。而将房、树、人3项合画于一纸,不仅可大大减轻受测者的负担,提高成功率,扩大测验对象范围,而且能更有效地探测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这就是统合型HTP测验(Synthetic House-Tree-Person Technique,SHTP)。

房树人测验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动力学,该理论由弗洛伊德创设。在心理动力学中,绘画是人潜意识表达的通道和出口,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的过程。测验作品既然投射了被试者人格层面的内容和内心的潜意识表达,分析者只要根据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可以通过分析测验作品,反推或者了解被试的人格特征和潜意识表达。在房树人测验中,被试呈现出来的作品实际上包含了其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的表达内容,只是这两个层面的表达融合在同一幅作品之中。因此,借助房树人主题绘画这种形式,可以一窥受测者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受测者通过绘画将自己的内心活动投射到画作中,施测者通过画作推测受测者的心理活动。

如何进行这项测验?拿起一张A4纸,一支笔,然后遵循以下测验要求。

(1)画完一部分或整幅图画后,不得修改和重画。

(2)随性发挥你的想法,但必须包括房子、树木和人物。

(3)画人的时候不能画火柴人。

(4)画图时不可使用尺子,不能使用绘画技巧。

(5)构思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绘画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

(五)个案法

个案法是收集单个受测者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资料。根据需要,也常对受测者做智力和人格测验,从熟悉受测者的亲戚朋友那里了解情况,或从受测者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受测者写的资料(如传记、病历)进行采集和分析,深入的个案研究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在对自己孩子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当代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石,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个案研究则奠定了整个精神分析的基础。但是个案研究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个案可能是非典型的。个案法所收集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其研究结果也可能只适合个别情况。

上述5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独自的优点,但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不能仅凭某一种方法,应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选用多种方法,使之互相补充。

五、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古代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都阐述过对心理现象的观点,有些观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但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近代科学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后,对心理研究逐步深化,并陆续产生了下列8个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冯特(1832—1920)和他的学生——美国的铁钦纳(1867—1927)。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构造主义事实上是冯特的学生铁钦纳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创立的,他深入发展了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发现了3种心理元素,即感觉、表象、感情。

冯特(Wilhelm Wundt)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詹姆士(1842—1910)和杜威(1859—1952)。这一学派对构造主义进行批判,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在于研究心理适应环境的机能作用。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由詹姆士创立于19世纪末,他认为意识是连续的,强调意识的实用性。后来心理学家对其理论进行拓展,并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美国心理学的主导。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1878—1958)。这一学派反对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主张研究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由华生于20世纪初创立。他坚决反对内省法,认为只有通过外部观察人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他把行为分解为刺激—反应系统,接受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观点,强调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研究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

华生(John B.Watson)

(四)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韦特海默(1880—1943)和美国的考夫卡(1886—1941)。这一学派反对冯特的元素分析说,强调整体组织。格式塔心理学派由韦特海默于1912年在德国创立。该学派以研究似动现象为起点,认为意识经验具有完整性,每一个经验都是一个格式塔,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经验是不可分割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经验服从格式塔原则,如图形和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这些原则成为现代知觉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原则。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1856—1939)。这一学派从医治心理障碍发展而来,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特别是无意识的心理过程。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认为人的动机是由无意识决定的,特别强调性本能是动机的根源。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后来产生了分化。其中,坚持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无意识和性心理发展阶段的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1908—1970)。这一学派主张从人的内在价值、人的尊严以及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与特征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心理,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只把人视为一个只会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机器,也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只注重人的心理的黑暗方面,即人的“病态”心理研究。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自称为“第三阵营”,其理论核心是“自我实现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机体内部都存在一种维持和增强机体、发展自身的心理潜能,而这种心理潜能总存在着一种要发泄并尽其所能的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揭示了人的心理潜能尽其所能的倾向和规律,充分地实现人的内在价值。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

(七)认知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亚杰(1896—1980)和美国的奈瑟尔(1928—2012)。这一学派承认并研究人的意识,认定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上类似计算机的信息输入、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并应提供信息加工模型。故此,认知心理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学派的特殊方法,即电子计算机模拟类比法。

皮亚杰(Jean Piaget)

认知心理学派强调了人的意识(理性)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主动性,重视人的各个心理过程之间的联系、制约,基本上博采了几大学派的长处,对心理科学的发展与实现心理科学本身的现代化以及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均有较大贡献;不足之处是忽视了人的客观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而集中于人的主观经验世界,同时,它的基本理论大都具有一种明显的实证主义倾向,忽视对神经系统生理活动机制的研究。

(八)生理心理学派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它试图以脑内的生理事件来解释心理现象,亦称生物心理学、心理生物学或行为神经科学。首先提出生理心理学名称的应属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他撰写了第一本生理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纲要》,意在说明心理学可以用客观的、生理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不过从神经生理和脑功能方面探讨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实验工作却是其他神经学家和生理学家发端的。

总之,各学派的研究各有偏重:冯特和铁钦纳主要研究心理内容与构造,詹姆士主要研究心理机能,华生主要研究人的行为,韦特海默和考夫卡主要研究心理的整体组成,弗洛伊德主要研究人的本能及病态心理,皮亚杰侧重纵向研究人的心理形成发展,马斯洛侧重人的积极心理研究,认知心理学则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生理心理学主要研究脑的机制与功能。这几大学派历经百余年,从心理的各个不同方面对心理现象进行了前仆后继的研究,使现代心理科学体系得以建立,使人们从不同的心理视角对心理现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