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治则治法研究
中医治则研究概况
治则就是治疗疾病的法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指导下制定的。治则是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治疗法则和具体的治疗方法不同。治疗法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由治疗法则所规定,并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研究治则可以阐明中医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理论,促进中西医药理论的结合,现将治则研究归纳如下。
一、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法,临床上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瘟毒及咽喉肿痛等症,此法在温病学说中有很大发展。经药理学研究发现,清热解毒药中不少药物具有抗菌抑毒、消炎退热和提高机体屏障的作用。
1.抗细菌、病毒感染
天津市南开医院观察一些清热解毒药对家兔实验性腹膜炎形成过程的影响,发现这类药可使肠管黏膜炎症渗出减少,能基本控制肠壁脓肿的形成,既抗感染,又防止细菌扩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在筛选抗流感、副流感、鼻病毒、腺病毒等呼吸道病毒中药中,发现有效的抗病毒药主要是属于清热解毒药。
2.抗炎症
有些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能抑制感染性炎症渗出,连翘对无菌性炎症也有良好的抗渗出作用,并能提高腹腔炎症渗出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微血管壁的脆性,保护微血管以抵抗病毒性损害。
黄芩能抑制变态反应性炎症发展。山豆根、白花蛇舌草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而有抗炎症作用。有些清热解毒药如知母、重楼、败酱草的抗炎症作用可能与所含的皂苷有关,其作用可能是皂苷和细胞膜结合,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所致。
3.解毒
能明显对抗细菌的毒素和其他毒物的毒性、保护微血管以抵抗毒性损害的有黄芩、甘草、玄参、地锦草、小檗等。
4.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①能增进外周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如黄连、黄芩、金银花、鱼腥草、穿心莲等;②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如白花蛇舌草、广豆根、头花千金藤等;③提高人体血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如黄连、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生地黄;④能促进抗体形成,如山豆根、生地黄;⑤对化疗或放疗所致人或动物的白细胞下降有明显升高作用,如生地黄、玄参、虎杖、水牛角;⑥能提高气管炎患者的痰中溶菌酶的活力及血清备解素水平,如鱼腥草;⑦对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又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如黄芩;⑧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ABO型溶血,黄疸茵陈冲剂及茵栀黄注射液均能抑制红细胞抗体的产生;⑨能抑制反应素抗体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如黄连、牡丹皮;⑩抑制大白鼠的嗜同种细胞抗体的产生,临床上常用复方龙胆草治疗湿疹等。
5.解热作用
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有解热退热作用,如黄芩、鸭跖草。
6.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如小檗碱、穿心莲、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秦皮等。
7.降压
有人对498种中药做了动物降压作用筛选,发现50%以上的寒性药能降低血压。
8.抗肿瘤
有人将90种中草药做了抗动物移植性肿瘤试验,有一定活性的大都是苦寒的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的性味多属苦寒,对清热解毒药做广泛深入的研究,将会有助于我们对中药性味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二、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法,临床上主要用于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癥瘕、痞块、跌打损伤、骨折、瘀血肿痛等症。此法始于《内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林改错》《血证论》等书中都有许多发展,现在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北京、上海等地在临床、实验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等方面探讨活血化瘀的原理及物质基础。现归纳如下。
1.改善血循环,特别是微循环,改善缺血状态,治疗心血管、肺血管、脑血管、眼底血管、肢体血管等疾病。在改善血循环的基础上,还能降低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和提高血液内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并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
2.改善结缔组织代谢,既能促进增生病变的转化吸收,又能使萎缩的结缔组织康复。活血化瘀药既能治疗瘢痕疙瘩,使结缔组织增生减少,又可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使萎缩的结缔组织恢复。能使慢性肝炎引起的肝脾肿大、矽肺引起的肺纤维增生、丝虫病引起的象皮肿、烧伤引起的瘢痕疙瘩、外科手术引起的肠粘连及结核感染引起的结核性肉芽肿等病变减轻或消退。
3.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病灶消退,治疗炎症性疾病,如慢性盆腔炎、阑尾炎、炎症包块、褥疮等。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水肿,减轻慢性炎症肉芽肿的增生和渗出。
4.调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治疗自体免疫、变态反应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新生儿溶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及过敏性肠炎等。北京地区发现活血化瘀药能预防曾患过新生儿ABO型溶血症的孕妇再次发病,并测得部分孕妇免疫性抗体消失。用益肾汤治疗慢性肾炎,取得一定疗效,其作用原理与抗变态反应有关。用溶血空斑试验证明,活血化瘀药对小鼠抗体形成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些活血化瘀药在治疗肿瘤时(肿瘤患者一般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活性,清除游离的肿瘤细胞,认为能防止血行扩散。但观察结果不一,也有人认为活血化瘀药可促使肿瘤的转移。
5.改善机体代谢失调。活血化瘀药能改善机体的氮代谢,使动物因损伤而引起的氮的负平衡很快转为正常平衡状态。它使氮分解代谢降低,合成代谢增加,纠正伤创机体的负氮平衡,而有利于组织的修复、创伤的愈合。对其他代谢亦有影响,如改善结缔组织代谢方面,已如上述。
三、扶正固本
中医强调“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扶正固本当以补脾肾为主。补益类方药多数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此法对慢性疾病,特别是虚证有着重要的治疗作用,亦有人说它是治疗慢性病的根本大法。补脾肾药是通过调整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及代谢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的。
1.调节机体抗应激机能,具有适应原样作用
扶正固本药,对整体具有广泛调节作用的物质——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有调节作用。补阳药(附子、锁阳、淫羊藿、菟丝子)能提高DNA、RNA的合成率。滋阴药(麦冬、生地黄、玄参、龟甲)能使细胞内DNA、RNA合成率降至正常。扶正固本药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它对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刺激因子均有提高抵抗力的作用。不管疾病的病理改变如何不一,都有可能使之渐趋正常。如人参,既可使低血压升高,又可使高血压降低,既可降低食物性和肾上腺性高血糖,也可升高因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既可升高因苯中毒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又可降低因注射牛奶引起的白细胞升高。又如肾气丸既可治疗浮肿少尿,又可治疗多尿、夜尿。
2.调整免疫功能
补气药党参、白术、茯苓煎剂内服,有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补血药熟地黄、首乌、枸杞子等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也有例外,如补气药甘草却有抑制免疫的作用。补阳药(附子、锁阳、淫羊藿、菟丝子)有促进抗体提前生成的作用,滋阴药(麦冬、玄参、生地黄、龟甲)有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因此,扶正固本药可能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补肾方法可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对肾虚型慢性气管炎患者,用补肾药后,T细胞比值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A及G由正常低值升到正常高限。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用补肾药后,免疫指标常得到明显的改善。
但是补肾药在临床上也用于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类风湿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说明补肾药可能具有调节、改善机体免疫状态的作用。对免疫反应过高而引起的一些免疫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这方面药理学研究尚未很好跟上。
3.增强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
脾虚患者常有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现象,真性胆碱酯酶测定、自主神经功能检查都证明了这一点。用健脾益气药后,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如健脾方四君子汤有明显的抗乙酰胆碱、抗组织胺及一定程度的抗肾上腺素作用。因此,健脾药是否能调整自主神经和胃肠功能,并能解痉止痛,值得进一步研究。
补脾肾药如附子、鹿茸、人参、黄芪、甘草、淫羊藿、五味子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能减少患者对激素的依赖现象及撤激素时的反应。甘草、地黄本身就可能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并且对放疗、化疗所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人测定肿瘤患者的血浆皮质醇,在单纯化疗前后对比,皮质醇水平下降27%;配合扶正固本药治疗后,皮质醇则不下降,甚至升高60%~100%。
4.增强机体解毒功能
有些扶正固本药如五味子、灵芝、黄芪、当归、甘草能促进肝脏糖原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或减轻某些毒物对肝脏的损害,起保肝作用,有的还能诱导肝脏药物代谢酶,增强机体的解毒功能。
5.改善造血系统功能
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黄、鸡血藤、枸杞子、紫河车、鹿茸、巴戟肉、补骨脂能升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人参、鸡血藤、丹参能增加白细胞。当归、熟地黄、山茱萸、肉苁蓉、红枣、龙眼肉能升高血小板。有些助阳药能使红细胞中ATP的含量上升;有些滋阴药可防止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四、通里攻下
“六腑以通为用”,用通里攻下法,以大承气汤加减或复方大承气汤治疗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而有便秘、苔黄、脉实者有较好疗效。此方能增加胃肠蠕动、增加游离肠绊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并能抗感染,这样就可能改善胃肠道的机能状态,从而对肠管缺血、瘀血、血管内凝血、出血及感染组织坏死等病理改变发挥治疗作用。
武汉医学院附属二院(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了解到中医治疗心腹卒痛的三物备急丸、九痛丸、走马汤等均含巴豆的方药之后,用方中主药巴豆来治疗胆绞痛,解决“痛则不通”的问题,用通里攻下法使其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胆绞痛近似于心腹卒痛,临床实践证明疗效不错,简便易行。其机理是否与巴豆刺激肠道引起蠕动增强,而使胆总管括约肌松弛,有利于胆汁排出及胆道内压力降低等因素有关,值得探讨。
北京友谊医院采用通里攻下法,用病毒1号方和4号方治疗132例小儿流行性感冒,其中108例在两天内退热。
五、理气开郁
理气开郁药有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气等作用。临床上多用于脾胃气滞所引起的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便秘等,脾气郁滞所引起的胁肋胀痛以及肺气壅滞所引起的胸闷作痛咳喘等症,这些大都是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由柴胡、木香、枳壳、陈皮、郁金、白芍、炙甘草所组成的理气开郁方药能降低大白鼠结扎幽门所引起的胃溃疡发病率,使胃液分泌量减少,游离酸度与总酸度降低,并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多数理气药都有降低肠管紧张性和乙酸胆碱的作用,如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乌药、陈皮、菖蒲、豆蔻、藿香;抑制消化液分泌或中和胃酸的延胡索、肉豆蔻、洋金花;降低十二指肠和小肠平滑肌张力的厚朴、青皮、陈皮、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等。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有些理气药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蠕动,如枳实、枳壳,增加胆汁分泌和促进胆道括约肌松弛的作用,如郁金、木香等。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动物的功能状态以及中药的双相调节作用有关。
最近几年从研究治则入手,初步阐明了一些中医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理论,但仍然是较肤浅的。如果我们在研究治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治法,也许能使中医理论研究深入一步。疾病出现的证候是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是极其复杂的。这可能与发病机体的体质因素、病情的轻重缓急、发病的时间地点等不同有关。在用同一治则时,还需用不同的具体的治法。如同扶正治则,在临床还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不同的治法。这样才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中医治病是辨证论治,非常重视“证”。中药复方的疗效与“证”密切相关,如五苓散,只适用于五苓散证。它对健康人、正常家兔和小鼠均无利尿作用,但当机体有水盐代谢障碍而形成水肿时,则能发挥明显的利尿作用。只有对证才能发挥疗效,也就是说,只对特定的病理状态有效,而对正常机体不一定有作用。因此,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证”和治法的研究。
上海从辨证论治中发现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六种全然不同的疾病,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可出现肾阳虚的症状,经临床深入研究,都有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共同特点。用补肾阳药治疗都有较好疗效,并能使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和恢复,从而达到异病同治的目的。为探求肾阳虚的实质和补肾阳药的作用机理,就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入手,用大量皮质素“逼虚”小鼠模拟“阳虚”证,然后再用补肾助阳药治疗,从中探索阳虚证的有关客观指标和补肾阳药的作用机理,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的依据。因此,在进行中药理论和中药复方研究时,可以根据临床观察结果,设计一些临床上不能进行的药理指标做动物实验,从动物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又提供给临床研究参考。经过反复实践,即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这样进行下去,就能在总结、整理、提高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既能使治法、复方的作用机理逐步被阐明,又能使中医的“证”与机体的功能状态、病理改变结合并统一起来,使“证”逐步客观化,为中西医药结合打下基础。
【周超凡,屠国瑞.中医治则研究概况[J].中级医刊,1980(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