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太学与大学,多出来的“一点”是什么?
上大学,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目标,只要你肯努力学习,或有一技之长,就能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大学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最高学府似乎已经降下神坛。我国汉朝设立的最高学府为太学,太学相比于大学多出来的这“一点”在于依附于政治权力。
汉朝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养天下之士”。目的很明确,就是为朝廷培养后备官僚,提高将来要成为国家官员的士子的学识和能力,却也人为地制造出了普通人与士族阶层的壁垒。虽然现在对于太学的评价多是“古代的国立大学”,但太学却不具有大学的特质,那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参与学术活动。太学生们将来都是要成为官僚的,因此骨子里就有对贵族的谄媚和对平民的傲视。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高等教育是教不出不依附于权贵、人格独立的大学生的。
与中国的情况不同,西方大学的鼻祖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后来的大学基本都以它为蓝本。最初的大学是为培养神职人员而建,学生们拥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因而气氛比较自由,在神权大于君权的时代,君主无法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反而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经济上的支持。比如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法律就规定,由于学者从事的是高贵的职业,因此可以免除公共义务和军役,购买麦子、酒、油灯等生活物资也没有限制。正是欧洲国家对大学与学者们小心翼翼的保护,才造就了一批“高龄”的世界名校。
太学的出现虽然比博洛尼亚大学早了一千多年,却没有延续下来。归根究底,可能是因为“太学”比“大学”多了那么点为政治而生、不能为学术而死的功利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