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走出自卑的泥潭
——学习、实践现代教育科学,拥有自信的人生
第一节 若隐若现的教师自卑心理障碍
什么是自卑?如何判断教师是否有自卑心理障碍?为什么要消除自卑心理障碍?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去听优秀教师曹老师的示范课。听完课,许多年轻教师对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有的说,曹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就让学生立马知道接下来应当怎么做,课堂纪律特好,这太神奇了,学不来;有的说,曹老师提出问题的角度、语气、神态都那么自然、亲切,学生都积极动脑、纷纷举手抢着回答;有的说,曹老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提出的问题那么有吸引力,连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在悄悄地讨论,最后学生的小组代表总结也非常精彩……不得不承认,曹老师班级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能力也非常强,这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做到可真不容易。
事后,在教师座谈会上,许多教师都表示:心向往之,有力不逮,曹老师这样的上课方式真是学不来的。
对此,在座的李老师问:“你们是不是过于自卑了?”但大家都不承认自己有自卑心理,并向李老师倒起“苦水”来:每天起早摸黑,要泡在学校十来个小时,上完了课还有批不完的作业、改不完的试卷、担心不完的学生成绩,以及处理不完的学生问题、批评不完的学生缺点和错误。回到家,都还上有老、下有小,做完家务,有时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做完这些,哪还有时间去钻研教学,研究学生心理?
李老师说,大家都被日常琐碎的教学事务绑住了手脚,那么大家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有几位教师说,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多数教师说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李老师又问,如果班级学生成绩不理想,而且成绩很难上去,你会不会觉得是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造成的,并因此产生焦虑、痛苦、厌教情绪?大家纷纷说有的,尤其是一些中年教师打趣说,看到老教师退休会感到很羡慕,有时都想提前退休了。这时,李老师说,这就是对自我能力、品质评价过低的自卑感的表现。还有那些为了分数好看一点而不惜做手脚的“虚荣心”;因为敏感,害怕自尊心受伤而表现出来的“自傲”;因为担心上不好课,学生成绩差,缺乏安全感的“恐惧”;以及埋怨自己学不会优秀老师的先进教学方法;等等,都是自卑感的表现。老师们纷纷表示这些现象的确每个学校都有,只是不同学校的表现形式和频率有些不同罢了。
上述表现为什么都来自自卑心理障碍?自卑心理障碍是如何阻碍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让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小张老师有虚荣心?
老教务主任退休了,青年教师小杨老师被提拔上来任新的教务主任。他向校领导反映,小张老师常常为考试成绩不好而苦恼、哭泣。听说,小张老师在改完期中考试卷后,修改了部分试卷分数,让班级平均分提高了0.47分,班级考试分数排名从第六名提升到第四名。因此,小杨老师觉得每次考试后都要公布班级分数排名,而且分数都要算到小数点后两位,这样给老师的压力太大,不利于老师们放开手脚去改进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去提高教学质量。
小杨老师的提议引起了几位校领导的争议。有的校领导认为,这是弄虚作假现象,应该批评;有的校领导则认为,应该给老师减轻压力。几经研讨后,校长公布了新规定:考试分数只作为教学研究参考,不搞分数排名。由于生源差距、试卷范围的局限等客观因素,班级平均分有两三分的差异都属于正常范围。老师们不要将注意力局限在试卷上,要依靠教研组的力量,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开阔学生视野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我们认为,该校领导的新规定是很明智的。领导没有回避分数造假问题,而是通过这一问题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然后决定取消分数排名,把老师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这不仅能起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作用,而且避免了因为不适当的批评加重一些教师的心理压力。虽然改分是不光彩的事,但是它反映了在“分数排名”机制下,一些老师非正常的反应,如果得不到理解,反而被公开批评,岂不是会加重这些教师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小张老师改考试分数的目的是什么。小张老师无非是为了面子上不要太难堪,不要掉在最后一名。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但她为什么会有这种虚荣心?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实际上是自卑心理的一种反应。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一些教师在教学上无法得到突破、教学成绩屡屡处于中下游,自尊很受打击,他们往往希望改变某些外界因素来超越他人,以免使自己处于更尴尬的境地,于是通过追求一些虚假的东西来掩饰一下窘境。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如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考前猜题,让学生背造句、背《优秀作文选》,结果考试出现大量的雷同卷;有的教师考前猜题、押题、泄题,考后更改试卷分数;有的教师利用微信群给学生发作业,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完成,并且要家长批改、签字,完不成还要在群里公布,企图依靠家长来提高学生的分数;有的教师强迫成绩差的学生去上补习班、培训班;有的教师更直接要求校领导以智商低为理由免去该生名额,不计入班级统计分;……这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连自己当教师的职责和自信都丢掉了。
应该说,这些教师的虚荣心的表现与那些欺世盗名、弄虚作假的虚伪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些教师没有什么政治目的,只是为了面子和所谓的荣誉,而把教师自身的职责和自信都扭曲了,其内心实质就有一种无能、无力的自卑感。
不合群的小倩老师?
小倩老师身材修长、面容清秀,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方面都很认真。但是,在学校中,其他青年教师很少与她交往,他们都觉得小倩有些清高自傲。曾经有一次,年级老师听她的课,小张老师好心地帮她指出有一个地方讲错了,小倩立即不高兴地说:“谁没有讲错过?你就是要给我难堪,好高兴一下是不是?”弄得大家以后都不敢与她多说话。
后来大家得知小倩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也很紧张。她从小是个“乖乖女”,对父母的批评、唠叨都不吭声,即使批评过头了,她也只是含着眼泪逆来顺受。上初中后,她开始嫌父母老批评、爱唠叨。刚开始是顶嘴、争吵,后来还离家出走,有一次小倩甚至扬言要“割腕自杀”。再后来,父母说一些别的事,她也怀疑父母是在指桑骂槐,说她不好。比如父母称赞某个孩子懂事、会做人,她就说:“我不是你们亲生的,你们和那个孩子一起过吧!”时间久了,父母都不敢多说话了。父母心中很痛苦,小倩心里也很痛苦。
小倩在一个充满批评与唠叨不满的家庭中成长,缺少理解和心理关爱,自我价值体验相对缺失。但小倩又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孩,过分的敏感和错误的归因,使她心理失衡,总是害怕遭受失败与挫折,所以对他人的批评往往有过激的反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倩表面的“自傲”,是一种害怕受到伤害的心理自卫行为,这恰恰反映了她的内心有无法排解的自卑感。
“善于”指挥家长的王老师
王老师教小学数学,她从一年级至三年级都为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不能名列前茅而苦恼。于是她想方设法每天布置大量家庭作业让学生做,一些口算题还要限定时间完成。王老师在家长群里,要求家长监督、批改然后签字。如第二天发现谁的家长没有签字,就在群里和教室里批评这个学生,所以家长后来都能认真完成这项任务。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部分学生的成绩仍然提高不了。王老师非常焦急,便要求这些学生的家长带孩子去校外上补习班。她非常无奈地对一些家长说:“我一个人要教两个班级一百多个学生,你们孩子不认真学习,成绩那么差,我哪儿顾得过来?你们自己想办法吧。”2021年,教育部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要求,王老师这下没有办法了,就和个别与她关系密切的家长说:“上级不让留作业了,你想要就自己来拿。”于是那位家长每天都来拿作业题,再以自己的名义发到家长群里,变相布置作业。
看得出来,王老师也是一位被分数和考试指挥得团团转的老师。她在经历多次挫败后,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只把希望寄托在让学生多做作业、反复练习上,寄托在家长和校外补习班身上。她的心中始终被深深的焦虑和无能为力的自卑感笼罩着。
小莲老师恐惧什么?
小莲老师长得娇小玲珑,生就一张娃娃脸,初来学校任教时,见人说话就脸红。她十分勤奋、认真,很快就适应了教学工作,与学生相处得也很好。她对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细致入微、面面俱到,从早到晚都不见她有休息的时候。领导和老师们都对她印象很好。
但是小莲老师有个很怪的“毛病”,明明她上课讲得好好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只要教室窗外有领导的身影走过,小莲老师就立即紧张得脸红、心跳,说话结结巴巴,课都讲不下去了。要等好长一段时间,她的情绪才能平静下来。本年级老师来听课,她也很紧张,生怕讲错,一怀疑自己有讲错的时候,就结结巴巴讲不下去了。尽管老师们都安慰、鼓励她,说她课上得不错,但她仍然每逢有人来听课就十分紧张。她更惧怕领导来听课,还哭着请求领导不要来听课。领导只能笑着安慰她,听课是来向老师学习的,不是来检查的,但她还是拒绝了。她虽然参加工作不久,但是对于教师间分数竞争之剧、压力之大久已闻之,加上两次单元考试班级成绩平平,她总感到成绩不行,如果上课再被挑出毛病可怎么办呀?!
一有人来听小莲老师的课,小莲老师就产生无所适从的恐惧,她的内心充满了焦虑、不安全感,怕别人耻笑自己的失误和浅薄。她竭力想隐藏自身的“羞耻感”——“不要让任何人看见真实的我,那太羞耻了。”这反映了她对自我能力、品质评价过低,而过分的恐惧也是由于她对自身的完美要求而产生的强迫症。这种行为表现的实质也是一种自卑。
姜老师的困惑
姜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思想与品德”(简称“思品”)课老师,她讲课生动有趣,常常能联系社会实际、深入浅出,她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演小品,讨论学生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深受学生欢迎,经常得到前来听课的老师和领导的好评和赞扬。为此,她还获得过市“优秀政治教师”的光荣称号。
后来学校另一位思品课老师产假休息,学校让一位行政人员来代课。这位老师每次上课只用十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划出重点句子和段落,然后让学生读背、默写。结果他教的两个班级每逢市里统考、抽考都是第一名,他也因此屡屡受到上级点名表扬,向他学习的老师也越来越多。
而姜老师则因学生考试成绩处于第四、第五名,中考成绩排第四名而不再被人提起。姜老师十分困惑,思品课难道不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为根本任务的吗?考试的目的为什么不是检查学生辨别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不是考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程度,而偏偏是检查学生死记硬背政治名词概念的能力?难道现在就是要培养一批只会夸夸其谈,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的“怪才”?这对党的事业,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利吗?教了近20年思品课的姜老师越来越觉得自己不会教思品课了,甚至对该怎么当教师都感到迷茫了。但是让她天天去逼迫学生死记硬背思品课本的名词概念,去争取个高分数、好名次,她又觉得是违背设置思品课的初衷和目的、违背师德的,她对此深感厌恶、不屑。但是周围的人都在拼命争取高分,而且越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越能获得高分,你要是不违心去做,最终分数垫底,也让人十分丢脸……她担心自己会被孤立、被排斥。
在“应试教育”文化环境中,姜老师的思想与行为被人们认为越来越“不正常”了,因为不以分数作为标准的她是越来越落伍了。
从此,她陷入深深的困惑、迷茫、焦虑、自卑……
自卑自怨的小王老师
小王老师是个要强的老师,他一心要在教学上做出一些成绩,所以他起早摸黑,全力扑在教学上,上课讲、下课补,可是功夫花了不少,效果并不明显。一次,他听了优秀教师梁老师的课,发现梁老师讲课生动有趣,运用了许多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争相发言,领悟能力很强,学习效果特好。于是小王老师在自己的课上也模仿了梁老师的几种教学方法,但是除了小部分学生比较积极,多数学生的反应并不强烈。小王老师感到十分不解,为什么梁老师上课学生配合得那么好,自己上课就启而不发、导而不行呢?于是他就此疑问去请教梁老师。
梁老师来听了小王老师的课后,对小王老师说:“你可能怕学生纪律不好,上课就比较严肃,所以学生害怕讲错被你批评,举手发言就比较少。”
“那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小王老师谦虚地问。
“当然要从改变自己开始。首先,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辅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监督者、批评者、教导者。我反对那些‘你最棒’‘你最了不起’的空话大话,但是每天都要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色、手势,一句‘你可以做好’‘你会做得越来越好’的鼓励话。其次,在上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到符合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从提问设计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理,到学生答对了如何鼓励他进一步深入思考;如果学生答错了,如何引导他转换到正确的思考路径上来;再进一步,如何引导学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又如何适当地予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点点滴滴的成功感……总之,我的许多教学技巧都是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研究学生心理特征摸索、创造出来的,我想你一定能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梁老师仔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方法和心得。
小王老师听了梁老师的一番话后,十分兴奋,他好像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但是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也许得花上几个月甚至一两个学期的时间。要把梁老师的功夫学到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下午,学校召开期中考试总结会,学校领导公布各个年级的班级成绩,把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进行排队。对排在前两位的给予表扬,对排在末三位的加以批评,其余处于中间的一律给予警告,小王老师也在其中,尽管他与第一名平均分只差0.61分,还是被排到了第四名。
小王老师的情绪立即从兴奋的高点坠入低谷。辛苦的付出与收获离自己的心里期望差距太大了。有位老师教学方法远远不如梁老师,但是他让学生大量刷题,考试前他又押到了两道大题,学生的考试分数一下就上去了。
学生有从众心理,老师也有从众心理。一些老师搞“题海战术”,短期内对提高分数确实有效,尽管他们班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远远不及梁老师班级学生,但是考试分数高啊。于是大多数老师不管不顾地增加学生负担,都去搞“题海战术”了。小王老师感到左右为难,向梁老师学习不能一蹴而就,短期内分数不可能有所提高;像其他老师一样搞“题海战术”,自己又根本比不过他们。自己怎么那么无能,那么没有用呢?他时常将自己与他人相比,可越比较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一位青年教师积极上进,而且找到了值得学习、仿效的榜样,万分欣喜,但是美好的计划和期望被残酷的现实打了个落花流水。你不增加学生负担,搞“题海战术”,从短期来看,你教的学生的考试分数就会垫底,你就可能被领导、同事批评、排斥。这便是令人无法跳出来的应试教育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