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6章
那日听郭氏说赵秉之要的那种鞋靴很难凑齐,沈云娇只当她是说话婉转,可三日过去了,竟只凑够了一箱,郭氏不禁急的头疼。
“娇娇,你说这东西若是凑不够,姑爷那边会不会耽误了?”
看着下人手里的清单,别的东西倒是凑齐了,只是这种鞋靴是特制了,平常商户本就少有,跑遍了全城也没有多少。
“叔母可有让人打探过这东西的出处?”
郭氏怔了一下,她倒是没想到,若是能找到制鞋的人,事情便好解决了。
郭氏正准备派人去打探,常跟在郭氏身边的一个丫鬟春萍开口道,“夫人,奴婢知道有人会制这鞋”。
郭氏听后立马喜笑颜开,“快说,这鞋什么人制的?”
随后春萍讲起了她长大的村里,有一户人家,就以做这种鞋为生的。
“出城后大概两三里路,就在寒水寺山下,那户人家是奴婢的好姐妹”。
“他父亲因为早年上战场收了伤,所以做不得力气活,就在家里制鞋”。
“这种鞋虽然耐穿,但用料粗糙,城里人都娇贵,穿了不是磨伤脚就是嫌脚臭,只有干粗活的百姓才会买来穿,所以卖的并不好”。
春萍说完还指了指自己脚上的鞋,“奴婢虽然是下人,但像我这样的人尚且都不愿意穿,买的人就更少了”。
许是想到了好姐妹现在的处境,春萍有些失落的垂下头。
“我们也曾劝过李大叔换个活计,可他就是不听,还说我们不懂,总有人会愿意穿他做的鞋,慢慢的就也随他去了”
沈云娇走近,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放心吧,这次姑爷是为朝廷办事,若真的派上了大用处,你的朋友和她的家人,都会得到封赏的”。
春萍听后感动的点了点头,答应带她们回村子去看看。
因为是寒水寺山下,郭氏便想着顺路去给沈清姿腹中的孩子祈福。
“这几日都忙坏了,一起去吧”。
沈云娇着急制鞋的事,本想跟郭氏分两路,可郭氏却拉住了她,“无妨,我们一起先去找那制鞋匠,然后再去寺里”。
想起在寒水寺抄过的佛经,见过的人,遇见的事,沈云娇便同意了,但前提是先去寻制鞋的人。
“好好好,都听你的!”
虽然不知道沈云娇为什么这么着急制鞋,但只要想到自家姑爷就没人在敢瞧不起她,郭氏的嘴就乐得合不拢,连马车都觉得慢了。
“快点,快点,别耽误了姑爷的事”。
春萍家在的村子早已经没了几户人家,有本事的人早就搬走了,春萍是因为家里还有个弟弟要娶媳妇,这才把她卖到了沈家。
说起自己的过往,春萍忍不住掉眼泪。
郭氏见她那副丧气样,恨铁不成钢的拧了一下她的胳膊,“死丫头,我们沈家是亏待你了?”
春萍擦了擦眼泪,刚想解释,一个面色黝黑的姑娘跑了过来,挡在春萍面前。
“你是谁,你干嘛要打她!”
姑娘身后,还有一个跛脚的老汉,也跟了过来,看着郭氏一行人的目光里充满了敌意。
郭氏微微一愣,她只不过是教训下自己的丫鬟,没想到会被指责。
“你...你又是谁啊?”
眼见双方就要吵起来,春萍才干眼泪站了出来。
“明月,你别急,这是我家的主母,她平时对我可好了!刚才我只是想到了点不开心的,没受欺负,真的!”
叫明月的姑娘明显不信,眼神狐疑的打量郭氏和沈云娇。
“夫人,大小姐,这就我说的好姐妹李明月,我们要找的就是她爹,李大叔”。
李明月和她的父亲似乎是刚刚到河里抓鱼去了,身上还带着几分鱼腥味,郭氏有些嫌弃的捂着鼻子。
“就是他们呀!我们....”
她的话说到一半,沈云娇赶紧将话接过去,走进了几步,毫不在意的向他行礼,介绍自己。
“李大叔好,我姓沈,沈云娇”。
李明月对她们的印象很差,很抗拒的挡在父亲的面前,“我不管你们有什么事,这里不欢迎你们,还请你们离开村子!否则我们就喊人了!”
春萍想要解释,沈云娇却示意她不用。
一个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一样,若是不能真正取得李明月和他父亲的信任,就算赶制出了一批鞋靴,她也是不敢用的。
与其拐弯抹角,不如开门见山的把她们此行的目的说了出来。
“明月姑娘,你别误会,我们这次来,是想向你和你父亲请教如何制作这种鞋”。
身后的丫鬟递了一双过来,李明月一眼就认出了是她和她父亲的手艺。
“你们要这种鞋做什么?”
这次开口的不是李明月,而是她的父亲。
早就听春萍说过李明月的父亲是在战场上落下了病根,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才变成了今天这幅模样。
沈云娇也不隐瞒,明确说出这些东西是要送到淮安去的。
“您应该听说了,淮南那边战事已经起了,这些东西就算没有用到战场上,也是为了战事平息必不可少的东西”。
李明月被他说的稀里糊涂的,皱着眉头表示不相信。
“这东西上战场能有什么用?”
李大叔轻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转身往村子里走。
沈云娇见他没有拒绝,就立马跟了上去。
李明月还在后面不依不饶的接着问,郭氏因为嫌弃她的粗鄙,离得远远的,好在春萍及时将她安抚住。
“哎呀,你就别问了,这是朝廷的事,咱们老百姓少打听的好!”
李明月敲着她的脑袋,话里话外都是对城里人的鄙夷。
“你个傻丫头,你是不知道这些城里的人有多坏,不是贪官就是奸商,这些人连要做什么事情都不说清楚,万一是来骗我爹的呢!”
“还有你,她们对你那么差,你怎么还为她们说话,你说你是不是傻!”
李明月的嗓门有点大,丝毫没避讳沈家的人,郭氏听后,气的攥紧了手里的帕子,要不然是赵秉之走之前千叮铃万嘱咐,她才不在这受这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