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弘治皇帝的颜色
我在前面曾经讲过,北京皇宫的第三位主人宣德皇帝朱瞻基是一位“太平天子”,他在北京的皇宫里,平平安安地做了10年皇帝。但在宣德皇帝之后,正统(后来改年号为“天顺”)、景泰、成化3位皇帝,都没能做成“太平天子”,甚至几度陷入危机。正统皇帝朱祁镇,竟然做了蒙古瓦剌的俘虏。他的弟弟朱祁钰因势被推上皇位,成为景泰皇帝后没多久又英年早逝。而正统皇帝的儿子朱见深,也就是成化皇帝,还没懂事就遇到了大变故:他先是糊里糊涂地做了皇太子,后来被自己的堂弟取代,再后来又做回了皇太子。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即使后来朱见深做了皇帝,也是严重缺乏安全感,终身离不开那位大自己17岁的万贵妃。甚至万贵妃戕害皇嗣,软弱的朱见深也依然宠爱她,就连自己的亲生皇子朱祐樘,都是偷偷地在西内降生的。
不平凡的童年经历
在这3位命运多舛的皇帝之后,那位偷偷降生在西内的小皇子朱祐樘成了明朝皇宫里的第二位“太平天子”,他就是弘治皇帝。
朱祐樘曾经是个苦命的孩子。为了躲避万贵妃的残害,他秘密出生在冷宫,直到6岁[1]这年才见到自己的父亲。他住进皇宫,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子后,母亲又突然离世。朱祐樘的童年虽然不幸,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做了18年的皇帝,没有严重的弊政失误,而且勤政爱民,使国家保持了安定兴盛的局面,史称“弘治中兴”。经过奠基期与巩固期后,明朝从弘治皇帝的统治时期开始进入了发展期。发展期的明朝,社会比较安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日渐繁荣。
朱祐樘6岁被立为皇太子,9岁出阁读书,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坎坷的童年,使这位少年发奋学习。18岁继位后,弘治皇帝采纳大臣的建议,把父亲成化皇帝废置的经筵制度又恢复了起来。尽管幼年的坎坷经历导致他一直体弱多病,但勤奋的弘治皇帝不仅坚持日讲,还在早朝之外另设午朝,每天两次上朝处理国家大事。
高超的艺术修养
除了勤奋学习、勤勉为政,弘治皇帝还醉心于文化艺术。他曾经写过《诗集》,共5卷,可惜失传了。他也喜欢弹奏古琴,聆听乐曲。为此,负责监督和上谏的言官们还劝说弘治皇帝不要沉迷于音乐,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身养性上。弘治皇帝表面接受,私下里却对身边的太监们说:“弹琴又不影响政务,不用他们多嘴。”虽然这话显得弘治皇帝对言官们的劝解不以为意,但他并没有因此迁怒于什么人,还是给足了言官们情面的。
除此之外,弘治皇帝还喜欢绘画。当时宫中有许多画师在仁智殿和武英殿办公,不少画师还被授予锦衣卫武官的职衔,领取俸禄。我在前面曾提到,有一位画师名叫吴伟,擅长画人物、山水,弘治皇帝非常器重他,授他锦衣卫百户的职衔,还赐给他一枚“画状元”印章。有一次,弘治皇帝又赐给吴伟几匹彩缎,因为担心这事被言官们知道了又要被念叨个没完,弘治皇帝就对吴伟说:“赶紧拿去,别让内阁那些酸腐的书生知道。”弘治皇帝没有因为自己的爱好而阻止言官们畅所欲言,而是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爱好,一方面为言官们广开言路,不失为一种明君的为君之道。
独特的“鸡油黄”瓷器
弘治皇帝童年的不凡经历、扎实的儒学功底、丰富的艺术修养,以及开放的治国心态,对弘治时期御窑瓷器的烧造,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人对颜色的偏好,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比如秦朝人崇尚黑色,元朝人崇尚白色。甚至不同等级的人,要按照规定的颜色来穿衣服。其中,黄色在明清两朝是皇家的专用颜色,也就是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等,才可以穿黄色的衣服,用黄色的器皿。当时,皇宫里使用的瓷器,都是由设在景德镇的御器厂负责烧造。皇帝使用的瓷器,包括餐具、茶具、酒器等,釉多是黄色的。
在这种背景下,景德镇御器厂为弘治皇帝烧出了一种颜色别样的瓷器。这种瓷器的颜色像鸡油一样明黄透亮,所以被称为“鸡油黄”;也因为这种黄色的釉彩是被浇在瓷器上的,所以又被称为“浇黄”。除此之外,又因为这种黄色温润娇嫩,所以还被人们称为“娇黄”。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黄釉暗龙瓷盘,盘子通体黄色,色调沉稳,色泽饱满,仔细看,盘心还暗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龙。考古学专家研究认为,这件瓷盘的黄色就是典型的“鸡油黄”。
弘治皇帝所御用的“鸡油黄”瓷器娇艳润泽,是当时陶瓷工艺和技术的一项创新成果,又恰好契合弘治皇帝的艺术气质,受到弘治皇帝的喜爱,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
阎爷爷大讲堂
古人对哪些颜色有特别的偏好?
[1]本书人物年龄统一按照虚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