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章 文王承天拘羑里 推易演卦赋文字(四)
伯邑考跪地言道:“父王可记得太伯王季身陷沫邑之事否?今日之事,子当代往。”姬昌道:“吾为国君,此事断不可免。你若专心于父嘱所言,即是大孝。”周公旦道:“父王之难,盖因受命承天之事而起,小儿不孝,误导父王,愿与父王一同前往。”姬昌道:“大周受天命乃必为之事,吾以身试之,如能荫护后人,也吾之功德。勿须多言。”伯邑考道:“父王孤身前往凶险之地,为儿等心实不忍。”姬昌道:“不忍又可奈何?惟国力强盛者,才可不为人所宰割。西岐之民,是尔等衣食父母,从今日起,穷而无妻者,给予金银而娶;贫而未嫁者,给予金银而嫁;孤寒无依者,更毋使欠缺。汝好生经营西岐,吾在朝歌,亦心安矣。”
待伯邑考一一应诺后,姬昌方步出殿外,弃车乘马,一路又与辛免、太颠、闳夭商议临车、冲车增添事项。逶迤渐至十里长亭,见有饯别水酒一溜排开。姬昌端起水酒,与百官及众世子一一把盏,最终还是未能控制住心中悲情,洒泪说道:“今与诸爱卿及子孙一别,不知还有再会之日否?汝等若能朝野无争,兄弟和睦,孤亦无虑。”言毕连饮三盏后摔杯上马,百官及众世子跪地洒泪而别。
姬昌与宣诏使夜宿晓行,说不得一路风雨,出了岐山过燕山,不待三月便到了朝歌城下。这朝歌东有淇河为险阻,西有太行作屏障,其城池南北五十余里,各有三道城垣。取名朝歌,取高歌黎明,喜迎朝阳,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之义。姬昌放眼望去,果是天都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进了朝歌城后,姬昌一行又过三海子、摘星台、鹿台、淇水关、三仁祠。然后进到王城,其城基厚四十,墙高三丈,维民所止,巍然壮观。城内又有宫城,入宫城才能见到纣王天子大殿。主殿坐西向东,左拥宗庙群,右有社稷坛。屋顶为四倾斜面,形如广伞。飞檐斗拱、雕花镂空、圆木承重、结构雄伟。
姬昌按诏书所宣,径至殿中朝见纣王。纣王虽坐于殿上,却无心朝政,惟朝歌暮舞,新声靡乐。闻当值内侍传报西伯侯晋见,并无意宣其上殿,转脸对中大夫费仲说道:“这姬昌外若忠诚,内怀奸诈;面是心非,终非良善。现就以为臣不忠、窥伺天下为由,将其打入羑里大牢,以除朕心头之患。”费仲领旨而出。
姬昌还守着金银表礼准备进献,却见费仲率一队武士来至殿下,不由分说便将自己绑了。随来护驾兵丁刚欲反抗,即被费仲所率武士砍杀殆尽。姬昌被架上早已准备好的囚车,径直押往龙山之中的羑里大狱。姬昌这时已有八十二岁高龄,举目四望,只见大牢处于龙山中的幽深谷地,羑水在北窗中向东流逝。
姬昌合衣而卧,日落时,有狱宰率狱卒送上牢饭。狱宰对姬昌说道:“西伯侯在这羑里,牢饭已被降为下大夫待遇。每日两餐,每餐一杯酒、两碗饭。皆用缶装盛,由窗囗纳入。”姬昌思父王季历,虽困沫邑,但身未被拘。只因心不能静,郁闷致死,自己绝不能重蹈覆辙。因此他愉快地享用了牢饭,并没有为自身处境感到沮丧。相反,他还把这当作一个难得的思考机会。平时实在太忙了,忧国忧民,忙于政务,无暇思考。现在终于能清闲地坐下来,静静思考并总结生命中所经历的一些重要东西了。
次日,姬昌漫步于羑里大狱,见周边皆有刺草围拦。惟道边蓍草茂盛,一根百茎,叶绿花紫,异香沁人心脾,其下又有白色灵龟出没。虽然山头驻有重兵,但在大牢里姬昌还是自由的。既能享受微风抚面的温柔,也能与羑里百姓时常相见。走一阵走累了,他就坐于路边一丛沾着雨珠的蓍草边。头上垂着随风飘摇的纤细柳枝,越过草坪,就是静静流淌的羑水河。蓍草的甘香将他带进了梦幻般的夏朝,这位饱经风霜的睿智老人,在看惯了人世的沧桑与炎凉后,眼前的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宁静和从容了。
在淡然与超脱的心境中,他折下手边蓍草的枯枝,将其做成一百九十二根阳爻和一百九十二根阴爻。在布下艮宫八卦后,又依次布下坤、乾、兑、离、震、巽、坎各宫八卦。跟着他的几个狱卒看得一脸茫然,其中为首,名叫宰鱼的小头目说道:“西伯侯所布何阵?与我朝《归藏》一书竟完全不同。”姬昌见竟有狱卒熟谙伏羲大阵,心中甚是惊讶,但面上仍笑而不语。待将诸卦诸爻一一调放到位后,才说道:“吾所布乃羲皇所创‘连山阵’,经神农、尧、舜,延用至有夏一朝,故不同于当朝所用之‘归藏阵’。”
宰鱼道:“西伯侯这阵,以‘艮’为首宫首卦,不知有何说道?”姬昌道:“没什么说道。昔日羲皇布这‘连山阵’,实乃一决策线路示意而已,其经卦皆八,别卦皆六十有四。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之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桓,构布成面。决策时任随各处通行变化,并无先后高下之分。以山为首,或出于偶然,或有其不得而知思考,这与今‘归藏’之阵,以地为首宫首卦并无区别。各取所需而已。”
宰鱼问道:“‘连山阵’?此名似乎不闻于羲皇之言,其得名于何时?”姬昌道:“这就要说到神农所造《连山》一书了。神农之时,洪水泛滥,其族人要想活命,只能选择大山,是故神农氏将伏羲之阵称为‘连山阵’,其名始有崇山之意。”宰鱼道:神农使有《连山》一书?不知因何意为之?”姬昌道:“神农以‘连山阵’决策,自会形成若干经典案例。后人不忍弃之,时逢文字问世,这些案例便被用文字记录下来。所成之书,就是今日我们所见《连山》一书的雏形了。这一作法后经尧、舜之民,延续到了夏代。”
宰鱼道:“夏禹以治水名闻天下,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崇山是夏人精神支柱。”姬昌道:“是故这‘连山阵’,在有夏一朝被充分光大,其文字所记决策实例,至夏亡时,竟达八万言之巨。其甲骨,足可以装满这羑里的所有牢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