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击余闻 技击余闻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出版说明

“技击”一词,较早见于《荀子·议兵篇》“齐人隆技击”,杨倞注云:“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汉书·刑法志》“齐愍以技击强”,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大致来说,技击是指利用身体、器械进行搏斗的技巧。《技击余闻》是林纾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记述了他耳闻目睹的擅技击之术的人物故事。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践卓翁、蠡叟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幼年家贫,只能搜罗旧书苦读,曾遍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三四万卷图书。光绪八年(1882)中举,此后屡试不第。曾先后任教于福州、杭州、北京等地书院、学堂,晚年以译书卖文为生。他一生嗜书如命,推重古文,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吴汝纶所推崇。曾拜拳师习武,少年时“被酒时时带剑行”,被乡人视为“狂生”。或是受古文长期浸润和尚武风气的影响,林纾为人任侠仗义,古道热肠。

《技击余闻》共48篇,具体写作时间不详,每一篇着力描摹一个擅长技击的人物。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三教九流,个性分明。林纾往往以最简洁的语言描述人物的外貌、出身、家世、职业等基本信息,如《张李成》:“美风姿,操俳优业,媚目巧笑,傅脂粉登场,余初不审其为勇士也。”又如《郭联元》:“郭联元,高七尺,黄发,腹大如五石匏,行必执巨扇,夜中见之,恒以为厉鬼。本业圬,能画,画笔悍厉突怒,类瘿瓢。然矛剑刀盾之技,匪所不精。”笔墨虽省,但人物形象刻画精准,能自然而然地引出传奇的技击故事。习武、比武等情节是小说的核心和高潮部分,行文生动,引人遐想,如入文字制造厂,“犹能存其声音笑貌,如留声,如拍照,无所逃形”(卷首高凤岐语)。

据学者考证,《技击余闻》完成于清末,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首次石印刊行,封面署“闽县林琴南先生辑”,卷首有画笔精工的绣像插图八幅,甚为精美。1913年,商务印书馆将之铅印重刊。《技击余闻》开创了近代“技击”系列小说的风潮。1914年以后,钱基博、雪岑分别作《技击余闻补》,朱鸿寿作《技击遗闻补》《技击述闻续录》,江山渊作《续技击余闻》,顾明道作《技击拾遗》,等等。其中,钱基博的《技击余闻补》发表较早,1914年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据钱氏自叙:“今春杜门多暇,友人有以林侯官《技击余闻》相贻者,叙事简劲,有似承祚(陈寿)《三国》,以予睹侯官文字,此为佳矣。爰撰次所闻,补其阙略。”可见,他的创作是受到了林纾的启发与影响。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号老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近现代教育家、古文学家。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浙江大学、国立师范学院及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武昌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语言文字的教学与研究,古文功底深厚。著有《韩愈志》《国学必读》《经学通志》《古籍举要》等。

“技击”系列小说风行的时间,恰逢近代中国新旧思想剧烈交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有研究者认为,它们的出现与当时社会上的尚武思潮有密切的关系,与此后现代武侠小说的涌现和发展也有很深的渊源。作为“技击”系列小说的引领者,《技击余闻》无疑具有极强的故事性,阅读价值自不待言。今天来读,应具有历史的眼光,对于故事中的奇异情节,相信读者自有判断。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中曾说:“技击术的‘起死回生’和‘至尊无上’,我也不能相信。东瀛的‘武士道’,是指武士应守的道德,与技击无关。”

为了兼顾故事性与文学性,兹选择林纾与钱基博的两种“技击”小说,合为一册,俾便读者。本次整理出版,《技击余闻》以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10年影印《武备丛书》本为底本,《技击余闻补》以发表时的《小说月报》为底本,采用通用规范字形,并加以新式标点。明显的误字,以〔 〕标正字于后;补字加〈 〉表示;因形近而误之字则径改。底本“伎”与“技”通之处,悉改作“技”。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