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书是十年前出版的一部人物故事的修订版。书名也做了更改,定名为《剑桥的陌生人》。
当年面世后,书的一些传奇性经历,是作者自己完全没有想到的。本意是讲述上个世纪知识界的一些“奇人异事”,有点现代版“世说新语”的意味,只不过,由于在叙事风格上想和俄国作家纳博科夫(一个贯穿整篇故事的人物)的小说有些勾连,同时也为了凸显故事里的人之奇、事之异,于是一时兴起,把书名定为《六个字母的解法》。没想到,我的随意竟误导了一批读者,也给一些书店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究竟如何归类这本书?有些书店干脆把它摆在外语教学的参考读物里,还有人以为是算命指南。听朋友说,去过不少书店,但找不到这本书。于是我也好奇起来,自己跑去找,结果来到一家书店,热心的店员把书找了出来,说她以为是一本数学教学的参考书,叫人哭笑不得。其实,当年还特意请韩少功先生为书写过一篇序,他特别提醒读者,此书的写作风格比较特殊,是“一种侦探小说的戏仿体”,可惜一直没有引起销售人员的注意。现在我把那篇序文作为附录,放在修订版的书后,一方面,是为了见证此书出版后的一些坎坷;另一方面,也是向读者郑重推荐这篇文章,因为书的主旨、风格、文体以及叙事上的用心之处,都在韩少功的序文里有深入准确的批评,读者若稍加留心,就会对理解这本书的文学性有很大的帮助。
至于为什么会想到写这样一本书,我在原版的后记里做过一点说明,这里不妨再大致重述一下。
生活在一个纷纷乱乱、假象丛生、怪诞不义的世界里,很多人都会觉得困惑,觉得迷茫,看不到出路在何方,对囿于学界生活的人何尝不是如此?于是有人躲进象牙塔做学术,似乎不失为一种积极的选择。不过我却有点不甘心,难道真的不能在象牙塔之外做一点事?比如,能不能为学术界之外的读者写点东西?由于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在这本书的写作中大胆地做了一些文学实验,既不同于小说虚构,也不同于学术研究,而是综合多重叙事元素,把想象、思考、疑惑,还有写实、虚构、历史全都融于一个故事性很强,却又比较散漫的叙事文体之中,看能不能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做到书好看,但不至于丧失深厚的思想性。从根本上说,文学也是思维的一种方式,而越是复杂的思想就越需要文学的独特力量去展开,因此尝试这种实验性的写作,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次思想方式的突破,它让我充分地、自由地讲述一些别人没有讲过的故事。
书中的很多故事,既和现代知识人的心路历程有关,也和我对书中描写的那一段蹉跎岁月的整体思考有关,其中包含了许多我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纠结。如今回头看,那个惊天动地的二十世纪已渐渐地离我们远去,它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大堆问号,本书的写作可以被看作对这些问号的回应。
需要交待一下的是,此是2013年先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中信出版社2014年出版简体字版。尽管由于“六个字母”进入书名,引起了多多少少的误会,这本书依然获得很多热心读者的肯定和赞扬,这让我非常欣慰。三联书店编辑冯金红女士近来一直鼓励我,认为这样一本已被很多读书人喜爱的好书,竟多年不见于图书市场,实在可惜,手是我花了不少时间,做出这个修订版。
虽说是修订,但我结合近日研究中的一些新材料,对书的内容做了不少的补充,或许,这让其中的一些人和故事在整体上获得了新的面貌,涵义上也有所深化。此外,修订版更名为《剑桥的陌生人》,是希望避免再次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不仅阅读了我的初稿,还给我提出很多修改和建议,但愿这本书没有辜负大家的厚望。我特别要感谢韩少功、北岛、李陀、格非、董秀玉和林道群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
刘禾
2021年12月27日定稿,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