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站在“十四五”新征程的起点,本书终于突出重围而“杀青”了。本书的写作主要是为了完成“国际贸易实务”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后续建设任务以及浙江省高校重点教材的编写任务。同时,本书的写作也承载着浙江省“国际贸易实务”线下一流课程及浙江工商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出于种种原因,本书的写作持续了较长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但写作的“长考”使得本书能够充分反映我国的宏观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的深刻变化。在这期间,我国的宏观经济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经济增长实现了动能的转变。创新驱动的发展使得我国宏观经济能够摆脱新冠肺炎疫情的扰动,成为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与此同时,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资流入第一大国,对外贸易已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基石之一。

本书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微观变化,例如,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出口贸易方式的变化,“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国际货物运输方式的变化,《202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 2020)中贸易术语选用的变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合同法律适用及法律解释问题。

从传统意义上讲,本书以合同为中心,详细介绍了进出口商品质量、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等基本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的规范订立方法、国际货款收付方式的选择、贸易争议的预防与处理、进出口磋商谈判的基本要素以及新型贸易方式的选择等内容。本书不仅涉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而且涉及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的相关理论,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本书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国际经贸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素质。一方面,本书的写作旨在努力完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传统教学任务及使命;另一方面,本书通过各章条款要点总结、相关典型案例归纳分析以及延伸阅读的设置等试图倡导教学方式的改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正从追求规模的外延式增长模式向追求质量的内涵式方向发展,这种转变既是高等教育发展内在本质规律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内高等教育的一种倒逼。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从培养的理念、手段还是结果来看,都需要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有很多种,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切入方式,因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反映正确的培养理念、先进的培养手段。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实现从只重视“教”向“教”与“学”兼顾转变,从“结果”考核为主向“过程”“结果”考核并重转变,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向课内外结合转变。

本书结构新颖、内容翔实,努力追踪及反映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外经贸工作者的学习、培训用书。本书由“国际贸易实务”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俞毅教授担任主编,他负责拟定写作大纲、写稿、统稿并修改全文,卢洪雨教授、李怀政教授担任副主编,童汇慧副教授、徐元国副教授以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肖旭副教授参编。本书的具体写作分工为:前言,教学建议,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一、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章,附录由俞毅教授编写;第九、十、二十章由李怀政教授编写;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由卢洪雨教授编写;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章由童汇慧副教授编写;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章由徐元国副教授编写;第二十八章由肖旭副教授编写。此外,本书也归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的研究建设成果。

本书的编写参阅了国内外教材及文献,大部分已在书中列出,但限于篇幅,还有一些不能逐一列举,在此,我们对相关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肯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俞毅

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