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筹款中的相似性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不同相似性对慈善捐赠的影响:系统文献综述

2.1 研究背景

慈善捐赠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产生社会影响、增强自尊、与他人联系的重要手段(Havens,O 'Herlihy & Schervish,2006)。2016年,美国非营利组织收到的慈善捐款总额为3900亿美元,其中个体捐款占比最大,约占72% (Giving USA,2017)。考虑到这一事实,学者和从业者都有必要更好地了解人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向非营利组织捐款,什么是影响人们捐助数额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了八个影响慈善捐赠的关键机制,包括需求意识、劝募行为、成本和收益意识、利他主义、社会声誉、心理满足感、价值观和社会效应(Bekkers & Wiepking,2011)。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不同的动机,如激励慈善捐赠的他人导向动机(如利他主义)和自我导向动机(如利己主义)(Konrath & Handy,2017)。

相似性作为一种心理结构,在通过这些机制影响慈善捐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研究发现,人们更有可能会回应来自具有相同宗教信仰的人提出的劝募行为(Yinon & Sharon,1985)。此外,研究还发现,人们对相似的人具有更高程度的同情心和利他主义行为,从而捐赠数额也更多(Andreoni,Rao & Trachtman,2017)。人们更有可能追随相同性别其他个体的捐赠行为(Croson & Shang,2005)。

相似性总是会导致个体捐赠更多吗?事实上,不同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各有不同的发现:具有相似性的其他捐赠者对人们的捐赠行为既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Croson & Shang,2008;Eckel,Grossman & Johnston,2005;Falk,Fischbacher & Gächter,2002)。然而,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具体对慈善捐赠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本章采用了系统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编码来分析捐赠者间自我—他人不同的相似性水平对个体慈善捐赠的影响。

笔者根据系统文献综述(systemetic literature review)和元分析(meta-analysis)的官方指南(PRISMA)进行了系统性地文献搜索、筛选和分析,以确保此类研究的透明度、全面性和未来研究的可复制性 (Moher,Liberati,Tetzlaff,Altman & Group,2009)。根据PRISMA 2009指南 (Moher等人,2009),笔者将本系统文献综述研究进行建构,具体如下:第一,确定文献综述的理论基础和目标。第二,确定了文献搜索、选择和筛选条件的标准和程序,并对该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第三,研究中还讨论了本章中编码的数据项和量度。在结果部分介绍了每个筛选阶段符合条件的文献数量以及排除文献的原因。第四,报告了符合条件的文献的编码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结。最后,对结果进行了解释,讨论了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并根据本章发现的文献空白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