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无善治”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之后,假借复归周制的名义,“仿古六卿之制”,将行政权力分给六部,其目的是“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11]六部对天下政务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而后上奏于朱元璋,朱元璋最终做出决策,并命六部负责具体实施。在这一政治体制下,朱元璋实现了对文官集团的完全掌控。
这种政治体制虽然符合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想法,但皇帝一人实难对政务进行全盘处理。在废除丞相的当年,朱元璋根据一年四季设置春、夏、秋、冬四辅官。洪武十五年(1382),罢设四辅官,仿照两宋,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东阁大学士,这也符合他在废除丞相之后,在政治体制建设上所标榜的“立纲陈纪,法体汉唐,略加增减,亦参以宋朝之典”[13]。不过揆诸实际,由于朱元璋权力欲极强,十分勤政,四辅官、殿阁大学士只是顾问而已,并未持续而实质性地参与中枢决策。“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12]
但朱元璋以后,明朝历代诸帝都未像他那样勤政,因此需要其他政治势力协助决策,从而在不同时期,开放出一定的中枢空间。在这一政治背景下,不仅包括内阁、六部、九卿在内的文官集团努力进入中枢空间,而且其他一切与皇帝存在私人关系的后妃、宦官、武将、佞幸、锦衣卫等势力,也都积极争取中枢权力。由于祖训之中严禁复设丞相,所有政治机构和政治人物所获得的中枢权力,又都缺乏制度性保障,这便导致明朝不同政治势力,为了获取、保持中枢权力,不断展开政治斗争,使明代中枢政治一直呈现变动不定、斗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这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明朝的政治纷争,恶化了政治风气。明后期尤其是晚明的“党争”,根源便在于此。明朝灭亡以后,本身便属于“党争”中人的黄宗羲,发人深省地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14]
值得注意的是,加强皇权或王权,是近代各主体文明同样的历史选择。在基督教文明里,表现为政治与宗教的分离,国王脱离教皇的控制,成为国内世俗权力,乃至宗教权力的主宰者。而在伊斯兰文明中,无论奥斯曼帝国还是帖木儿帝国,都呈现出政治与宗教的合一,皇帝完全掌控一切,通过发动“圣战”,获取臣民的效忠和支持。近代亚欧大陆的主体文明,加强皇权(王权)专制的一致取向,可能与蒙古的影响有关,尤其是伊斯兰文明、俄罗斯文明、中华文明,都直接受到了蒙古帝国“家产制”政治传统的影响。但由于文明内涵、政权体制的不同,皇权(王权)专制的表现形式不同,结果更是大相径庭。基督教文明的王权专制,推动了民族国家的产生和政治体制的整合,是基督教文明上升的强大动力。伊斯兰文明的皇权专制,提升了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的军事效率,同样是伊斯兰文明扩张的强大动力。而明代中国的皇权专制,却由于中华文明的内敛取向,主要表现为政治体系的内耗和对外开拓的停滞。“橘生淮北则为枳”,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注释】
[1] [明]刘辰:《国初事迹》。载[明]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卷四,第86页。
[2] 《 明史》卷三〇八《奸臣·胡惟庸传》,第7906页。
[3] 同上,第7908页。
[4] [ 汉]公羊寿撰,[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隐公元年》,第29页。
[5] 《晋书》卷五二《华谭传》,第1450页。
[6] 关于北元的灭亡时间,有多种说法。一说为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将蓝玉于捕鱼儿海(今蒙古国贝尔湖)击败北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被部将也速迭儿所杀,也速迭儿夺取汗位,北元灭亡;一说为建文四年(1402),鞑靼部帅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北元灭亡;一说为崇祯八年(1635),察哈尔部林丹汗死后,苏泰、额哲母子将传国玉玺献予皇太极,北元灭亡。——编者注。
[7] 《 明太祖实录》卷二六,吴元年冬十月丙寅,第402页。
[8]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九,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己丑,第3478页。
[9] 《 明史》卷二《太祖纪二》,第33页。
[10]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载吴相湘主编:《明朝开国文献》,第1586—1587页。
[11] 《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九,洪武十三年正月己亥,第2049页。
[12] [明]佚名:《皇明诏令》卷二《罢中书省及都府诏》,第120—121页。
[13] 《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第1729页。
[14]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