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风起云涌——爱国浪潮不可挡
国际七大闭幕后,为了宣传八一宣言,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驻国际代表在法共的帮助下,在巴黎创办了《救国报》[10]。1935年10月1日,八一宣言在《救国报》上正式全文发表。[11]《救国报》利用国内《新生》周刊订户的名单和地址,将报纸广泛寄到北平、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于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便传到国内,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
在中国共产党北方局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和各校进步教授首先起来响应党的号召,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1935年11月1日,清华大学等十校联名发表《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指出“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1935年11月18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市大、中学校抗日救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北平学联)成立了。
中共北平市委和学联党组织决定,首先以向国民党当局请愿的斗争方式,充分发动群众,然后由请愿转化成游行示威,掀起抗日反蒋运动,推动华北以至全国抗日高潮的迅速到来。12月3日,学联召开会议,决定联络北平市各大、中学校发起大规模请愿,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斗争。12月8日,学联又召开各校学生代表会,确定12月9日上午10时前在天安门广场集合,然后去新华门向国民党政府的代表何应钦进行请愿斗争,陈述人民坚决抗日、反对投降的要求。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的口号声,震撼了北平古城。学生代表向何应钦提出了公开宣布中日交涉经过;保障地方领土安全;停止一切内战。但何应钦的代表根本不理学生代表的正义要求,这使爱国学生极为愤怒。请愿不成,指挥部立即决定进行示威游行。
12月16日,是原定“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日子,北平学联决定再次举行示威游行。这天拂晓,城内城外各校学生10000多人,到达预定集合地——天桥,和20000多市民一起,举行群众大会。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反对卖国外交!”等口号。大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并在前门车站广场又一次召开市民大会,扩大宣传。大会一致通过了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收复东北失地等项决议。学生们的示威运动,唤起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支持。国民党政府慑于群众的威力,不得不推迟“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日期。
北平学生的爱国正义斗争,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巨大波澜。12月11日杭州学生示威游行,12日广州学生示威,18日南京、天津、南宁等地学生示威,20日上海、武汉、长沙、梧州等地学生示威。各地响应北平学生爱国行动的斗争迅速超出青年学生的范围,势如破竹地扩展到社会各界。各地救国组织纷纷成立,北平成立了救国联合会,上海成立了工人救国会、文化界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团体。全国新出版的抗日救亡刊物如雨后春笋一般。
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通过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青年同胞宣言》,号召全国青年:把抗日救国运动扩大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唤起他们救国的觉悟,推动他们建立救国的组织。进一步建立各地各界救亡大会和全国救亡大会,实行全民抗日救国大联合,和实行各界同胞武装抗日的共同战斗!党向青年学生指出,爱国的学生运动,必须和工农兵武装抗日力量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市委领导下,北平学联制定了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使革命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方针。立即组织了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农村去与广大农民结合起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参加宣传团的共有党团员和进步青年3000人,共编四个团,北平组织了三个团,天津组织一个团为第四团,于1936年1月3日、4日分三路南下。各团化整为零,躲开军警特务的监视,于1月8日在河北固安县会合。固安县的反动保安团如临大敌,紧闭城门,城墙上架起了机枪。南下宣传团指挥部决定在城外召开群众大会,并分头到农民家里宣传访问。宣传队还演出了话剧《打回老家去》,大家高唱“同胞们,大家一条心……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经过四天的宣传学习后,四个团合并成三个团继续南下,第一团直往雄县,第二团往新城,第三、四团合并为三团向涿州进发,预定十天后在保定集中。
在继续南下途中,第二团在辛立庄遭军警毒打,被武装解散,部分团员和一团汇合。1月14日第三团在高碑店遭反动军警和便衣特务的殴打,15日被迫返平。第一团和第二团部分团员,白天隐蔽,晚上赶路,1月21日到达保定。考虑到宣传活动已取得相当成绩,团员们决定返回北平,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一团和二团部分团员在保定总结收获时,决定成立一个先进的群众性的青年抗日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并选出九个筹备委员负责组织工作。第三团回北平后,也建立了“中国青年救亡先锋团”。这时,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林枫与市学联党团负责人黄敬、姚依林等,根据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商定组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群众性的革命青年抗日组织。于是,1936年2月1日,在北平师大召开代表大会,决定将两个组织统一起来,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大会通过了成立宣言,明确宣布其斗争纲领是:动员全国武力,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成立各地民众武装自卫组织及各界抗日救国会,打倒傀儡政府,铲除汉奸卖国贼,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抗日;还通过了工作纲要、组织系统和规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宣告正式成立。
民先队建立之后,不仅在平津地区,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大发展。据1936年10月统计,有31个城市有民先队员,他们当中不仅有学生,也有工人、农民、店员和士兵。根据形势要求,民先队成立了全国总队部。到抗日战争前夕,队员已达7000人。
一二九运动揭露和声讨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给汉奸卖国贼和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使更多的人参加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来,许多青年在运动中得到锻炼提高,毅然决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它吹响了伟大民族解放斗争的号角,把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为了联合全中国全民族的革命力量,党中央加强了北方局的领导,于1936年3月底,委派刘少奇到天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工作。在北方局领导下,1936年10月,北平学联公开成立了。1937年1月4日,在北平成立了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绥远、察哈尔七省在内的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各救”)。它是一个以学生和上层知识分子为主,有工人、农民、商人、妇女各方面人士参加的群众抗日救国组织。后来,各界救国联合会把活动重心由北平转到天津,在冀东地区和河北省的各个县城建立分会。华北各地学生还建立了学生救国会。
当时驻在北平、天津一带的军队是国民党的第二十九军,军长为宋哲元。一二九运动中,第二十九军参加了对学生运动的镇压,因此北平学生与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当时群众中曾提出“打倒卖国贼宋哲元,打倒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口号。刘少奇同志领导的北方局,对冀察政务委员会和担任委员长的宋哲元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第二十九军是国民党军队中的杂牌军,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是有区别的。军长宋哲元曾与日本秘密签订卖国协定,冀察政务委员会又是日伪勾结的政权,但宋哲元本人是处在日蒋的双重压力下,还是动摇不定的。在日军进逼,个人利益受到威胁,以及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宋哲元有可能转向抗日。于是决定把“打倒卖国贼宋哲元”的口号,改为“拥护宋哲元将军抗日”的口号。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争取宋哲元和他周围的一些人,而且有利于争取第二十九军广大官兵参加到抗日救国运动中来。
为了贯彻北方局确定的争取第二十九军抗日方针,中国共产党组织派朱则民、刘昭、张友渔等到这支军队中,作宋哲元及中上层军官的联络争取工作,向他们阐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并通过宋哲元部任军副参谋长及师参谋长的中共党员张克侠以及37师旅长何基沣等人,使第二十九军中的不少人与中共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党组织当时在北平南苑办了一个部队参谋训练班,由中共党员及进步人士担任讲课教员,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帮助他们认清民族危亡的大局。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特别加强了对下级军官及广大士兵的工作。1936年6月13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大示威活动,高喊“拥护第二十九军抗日”,“拥护第二十九军保卫华北”的口号,对第二十九军官兵起了很大鼓舞作用。学生们吃苦耐劳,认真学习,遵守纪律,使第二十九军官兵很佩服,他们彼此之间建立了友谊。学生们不断向士兵介绍进步书刊,教唱抗日歌曲,揭露日本侵略军在东北及华北的暴行,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及统一战线政策,提高了广大士兵的觉悟。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对驻在陕甘“围剿”红军而又非蒋嫡系的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第十七路军)进行工作,争取与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抗日。
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到1936年上半年,在西北地区形成了红军、东北军、第十七路军联合抗日的局面。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取得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