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浙江省血吸虫病流行历史悠久,据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推算,浙江省血吸虫病流行已有1 300多年历史。1908年嘉兴福音医院院长美籍医生凡纳勃(W.H.Venable)从4名病人的粪便中检出血吸虫虫卵,这是我省用病原学证实的首批血吸虫病病人。1917年绍兴福康医院有了收治血吸虫病病人的记录。1923年美籍学者福斯特(E.C.Faust)和梅伦奈(H.E.Meleney)对我省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做了调查,在我省的嘉兴、嘉善、绍兴等地首次发现钉螺。1928年我国学者陈方之、李赋京等调查证实,我省有37个县流行血吸虫病,并根据流行程度,将其分为浓厚地、稀薄地、最稀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查证实,被陈氏列为免患地的11个县中也查到有血吸虫病流行。因行政区划的变动,根据统计,浙江省历史上有9个市、54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473个乡、5 142个村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分为杭嘉湖平原的水网型和浙东、浙西的山丘型两类,属水网型流行区有14个县,属山丘型流行区有40个县,流行区人口945.94万人,累计查出钉螺面积645km2,病人204万余例(其中晚期血吸虫病病人6.9万例),病牛13.3万头,是全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代血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广大群众广泛参与,我省于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16年通过国家四部委对我省“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的联合复评,血防工作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和消灭钉螺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根本措施之一。为此,浙江省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对钉螺生态、杀灭钉螺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率先阐明了钉螺的生殖发育以及在陆地环境中土表和土层内的分布、繁殖、扩散等生态规律,并成功探索土埋灭螺技术,为掌握查螺、灭螺季节和技术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通过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几次防治血吸虫病群众运动高潮,全省钉螺分布基本查清。浙江省14个水网型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县疫情严重,流行区内河道纵横,历史有螺面积分布广,40个山丘型流行县分布范围大,环境复杂,历史有螺条块众多,因此血防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2004年结合全国第三次血吸虫病抽样调查,浙江省针对残存钉螺开展了螺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残存钉螺呈单元性、点状分布,以沟渠环境为主,钉螺密度较低,存在漏查、查漏情况导致螺情蔓延和扩散,且因血防历史悠久,机构更迭、房屋搬迁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部分地区历史血吸虫病防治资料缺失,这都严重制约了我省钉螺调查和灭螺工作的开展以及资料规范化管理。

为全面掌握现阶段浙江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变化及钉螺分布态势,全面落实《浙江省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十三五”规划》目标,助推《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我省制订了浙江省钉螺调查实施细则,统一时间和技术要求,于2016—2017年组织开展了全省钉螺孳生地调查,建立了以村为单位的钉螺孳生地和以环境为单位的钉螺孳生环境数据库,绘制了钉螺孳生地电子地图,并结合孳生环境数据库组织开展了全省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螺情普查,建立了螺情普查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各地血防专业机构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了市级和县级螺情调查报告,最后汇总形成《浙江省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书中系统分析了各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当前钉螺孳生地环境和钉螺分布状况、钉螺孳生环境类型演变和主要植被、环境类型对钉螺分布的影响,从钉螺孳生环境生态演变和人为干预灭螺措施等角度阐述了各地钉螺消长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等,旨在总结浙江省钉螺分布规律和钉螺控制经验,规范各地开展钉螺调查和钉螺控制工作,建立全省查螺和灭螺长效管理模式,既可作为史料收藏,又可对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浙江省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钉螺孳生地调查和螺情普查历时两年多,涉及9个市54个县,数百名卫生健康行政管理和血防专业工作者参与了现场调查和督导,在此对他们的辛勤付出深表谢意!本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出版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237)等资助,在此谨致以由衷的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祁望读者批评斧正。

闻礼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