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她的个子高高的,身材苗条,乌黑的头发,面色白里透红。她的头生得小巧玲珑,一双细长的、像日本女人似的眼睛又黑又亮,顾盼自如,生出无限风情。她的嘴唇像鲜红的樱桃,再加上一口洁白的牙齿,使人联想起一尊雕像。”

——小仲马初见玛丽·杜普莱西

1844年9月,小仲马在剧场的包厢里遇到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原型玛丽·杜普莱西(Marie Duplessis)。1824年,玛丽出生于法国乡下的诺南镇,家庭穷困,父母离异,十几岁便前往巴黎学做裁缝,之后成为高级妓女,喜爱华服珠宝,偏爱茶花。由她的邻居引见,小仲马认识了玛丽并很快成为他的情人。但是因男人“没治”的占有和自尊,小仲马不满她与其他男性交往,1845年8月留下绝交书后离开,一生都没有再见。

亲爱的玛丽:

我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百万富翁似的爱您,但是我力不从心,您希望我能像一个穷光蛋似的爱您,我却又不是那么一无所有。那么让我们大家都忘记了吧,对您来说是忘却一个几乎是无关紧要的名字,对我来说是忘却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没有必要告诉您我是何等悲伤,因为您完全知道我是多么地爱您。别了,玛丽!您感情丰富,不会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给您写这封信,您聪明绝顶,不会不原谅我的这一举动。

永远怀念您的A.D.

小仲马

1847年,年仅23岁的玛丽在巴黎去世。小仲马深受触动,一年后以此为蓝本写下了日后成为经典的《茶花女》,一经出版就大获成功,在1852年被搬上剧院大舞台,盛况非凡。当话剧《茶花女》首演时,小仲马在给大仲马的电报上说:“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大仲马回电说:“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1853年,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将其改编成歌剧,成为经典。《茶花女》的成功为小仲马赢得了无上的荣誉,更是在1875年高票入选当时法国的最高荣誉法兰西学士院。

在这之后,小仲马开始了专门的戏剧创作,共完成了二十多个剧本,但成就都未能超越《茶花女》。

1895年11月27日,小仲马逝世,享年71岁,被安葬于巴黎蒙马特公墓,距离玛丽的墓地仅百米。

小仲马去世后,关于《茶花女》的出版和改编也未曾停止。从1907年到2001年就有超过20个版本的电影上映,歌剧、话剧、芭蕾舞剧等各种形式的改编更是层出不穷。

《茶花女》是首部引介进入我国的外国作品。一百多年前的1899年,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笔译的繁体竖排文言文毛边本《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因不确定出版后的社会反响,王寿昌和林纾都没有署真名,而是以晓斋主人和冷红生示人。

出乎意料的是,《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反响热烈,各种版本不断涌现,出现了吴刻本、素隐书屋本、文明书局本、商务印书馆本、广智书局本、玉情瑶怨馆红印本等共计二三十种之多。

对《茶花女》的白话文翻译、话剧、歌剧等的引进在当时形成了热潮,对国人了解西方、转换小说之为小道的观念、唤起青年勇敢追求爱情的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每每品读《茶花女》,玛格丽特与阿尔芒令人唏嘘悲叹的爱情悲剧都会令人落泪,一如舒婷所言:

夜读茶花女,我几次撩开窗帘,望着发白的小路,我已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