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小接触新天地
1910年11月16日,江渭清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秀水乡余家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这一辈虽然是中农,有点薄田,但家族人丁兴望,人多田少的家庭日子更难过。
平江西乡农户多以种稻谷为主,只在山地上种些杂粮。但江渭清清楚地记得,儿时家中一年到头多是用山芋掺米做饭,只有过年过节才能见到一点荤腥,吃上一顿纯米饭。时间久了,江渭清的肚子胀得像小鼓,每到吃饭就盯着碗发愁,母亲总是默默地将他碗中的山芋拨到自己碗里,再到锅里给他添上一点米饭。
父亲没有读过书,受尽了不识字的罪,深知穷人不读一点书识一点字,就更加受人欺,遭人压。便与叔伯、婶婶们再三商量,大家咬咬牙,决定要送江渭清上学。于是,1919年那年秋天,江渭清便穿着一身干净衣服,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出家门,上学去了。
江渭清上的是初小,学校离家有四五里路,是一座旧祠堂改建的。几十个学生来自附近几个村庄,多半家境比较好。
入学这年,适逢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提倡新文化的浪潮方兴未艾,平江西面的偏远山区,也多少受到这股浪潮的影响。平江县城里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曾组织起数千人的爱国游行示威。
从那时起,江渭清隐隐约约听到了许多陌生新鲜的名词,什么“巴黎和会”、“不平等条约”;什么“打倒卖国贼”、“抵制日货”等等。虽然还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总感到那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大人”,不像碰上兵荒马乱那样惶恐不安,反倒显出新奇和激动,他似懂非懂,暗暗萌发了是不是世道要变的念头。
1921年,11岁的江渭清初小毕业了。因家中实在供不起他读书了,他只好随父兄在家种田。1925年夏天,江家祠堂的族长在一次祭祖中注意到了江渭清,便对父亲说:“许多族里人都讲这伢子聪明,既然这样,还是继续读书的好,他若能考上高小,学费就由族里出。”
当时,念初小虽已比较普遍,念高小可还很希罕,现在有了一个可能上高小的机会,这真是喜从天降,江渭清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报讯。经过考试,江渭清被破格录取为插班生,直接上高小五年级。通过他的刻苦努力,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还担任了全校的学生队长。
江渭清上了高小,就像进入了一块新的天地,接触的人多,知道的各种消息也多。这年秋冬,平江发生了许多大事。灶门洞、徐家洞、芦头洞、百福洞等地,有造纸工人罢工,还有反鄂军斗争。
家乡接二连三发生的这些大事,使江渭清大开眼界,更促使他进行苦苦思索。为什么天下总是富人少穷人多?为什么官府和军队害怕民众团结?为什么古代陈胜、吴广、李自成的义军会从轰轰烈烈走向失败?近来平江城乡诸多鼓舞人心的群众斗争又是如何组织发动起来的?……
时间转眼到了1926年。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汹涌澎湃,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南中国,席卷整个城乡。到处都在谈论革命,尤其学校这类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谈论革命的就更多。
江渭清作为校里的学生队长,除了念书,还要领头参加学校里一些活动,与训育主任和教师们的接触也就比较多。宋润清时常约江渭清谈话,天下大事、家庭状况、个人志向等等,天南地北什么都扯。看来似乎漫无边际,其实是在开设“小灶”,从思想上帮助诱导他,启发革命觉悟,让这位“特殊学生”政治上进步。
在宋润清的宿舍里,江渭清听到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事,如:苏俄十月革命、马克思和列宁、布尔什维克党C.P.、党的助手C.Y.、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等等新事物、新名词。后来,宋润清又借一些油印的进步刊物给他阅读。
从此,江渭清便渐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与理解,一步一步由混沌模糊而变得清澈明白。但是,由于自己年龄太小,才15岁,他便盼望着快快长大成人。也就在这一年,党团组织对江渭清进行考察后,由宋润清介绍参加了C.Y.——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