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师者(110校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生情系清华 爱洒陇西学子——清华老教授赵家和的生命之歌

他捐出毕生积蓄帮助数千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但在癌症晚期却舍不得使用进口药物治疗;他在美国做客座教授时薪酬不菲,但给自己一家三口规定的每月生活费标准仅为100美元;他退休后曾在深圳某著名企业担任顾问,但每次南下都是自带铺盖、租住普通民房……了解这些事情是在他离世之后。他在世时,绝不同意公开自己捐资助学的事情,新闻报道中也只能用“一位清华大学退休教授”代指。

他的名字叫赵家和。

赵家和(1934—201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著名金融学家和金融学教育家。

出生清华 献身教育

1934年,赵家和出生在清华园,他的父亲是时任清华大学法学系主任。在20世纪40年代抗战的艰难岁月中,赵家和跟随父亲及家人迁往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历经战火纷飞,见证弦歌不辍,“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铭刻在他幼小的心里。

1951年,赵家和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大学期间,他曾担任班长,获得学习优良奖状,这是当时清华学生的殊荣。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1961年,赵家和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同事眼中,赵家和既是清华教师中的普通一员,又是听党召唤、服从分配、工作踏实、成绩显著的骨干人才。

20世纪50—70年代,赵家和一直在电子系工作。他曾参与建立系里实验室、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研制科研材料,并担任主讲教师,共同编写教材。无论做哪方面的工作,他都十分勤奋、刻苦,积极、努力。

由于赵家和工作严谨踏实,除了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外,他开始承担相关管理工作。在此期间,赵家和曾负责电子元器产品车间的组织管理,并协助建立器件厂,后来担任系科研科科长。

任职期间,赵家和善于管理、勇于创新、表现出色。1977年,他被调到清华大学电教中心工作,1979年5月被聘为副教授,任电教中心副主任。在创建电化教学实验室的工作中,他吃苦耐劳,认真负责,专业心强,业务能力高;他对同志要求严格,积极关心培养青年人才;他坚持原则,处理事务十分果断。

两年后,赵家和开始在清华大学科研处工作,历任科研科科长、科研处副处长。当时世界银行提供给学校首批无息贷款,赵家和由于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被委派到国外选购一批计算机和先进仪器设备,以充实学校的科研和教学资源。

选购的谈判过程异常艰苦,赵家和不厌其烦地和外商砍价,利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英语口语谈需求、谈性能、谈商务。最终,他带回的计算机价格仅为市场价格的一半。

1984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立,学校陆续从各个院系抽调骨干力量到经管学院工作。赵家和服从安排来到经管学院工作,历任院长助理、管理信息系统系主任、常务副院长,并兼任国际贸易与金融系主任等,为经管学院的创建与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

虽然科研与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但赵家和仍然亲自给学生上课。他的“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子企业经营管理”“对外经济管理基础”等课程不仅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在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讲学也获得了高度评价。在学生眼里,赵家和可以调动所有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赵家和曾开设了一门商务英语课,当时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不敢开口讲英语。他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同学们不再羞涩,勇于把学到的英语说出来。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都能用英语对话了。

1998年,赵家和从清华大学退休。从毕业后留校任教到退休离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赵家和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清华,献给了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他先后在无线电、计算机、经济管理三个专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现了三次“转行”,横跨文科、理科和工科。

每当赵家和从一个学科转入另一个学科,都是因为学校建立新专业或新机构,需要能力卓越、视野广阔、思路清晰的人带队,打好基础、开创局面、远谋深虑。每当学校提出要求的时候,他都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即使对新领域不了解,也迎难而上。他曾经的学生兼同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章武说:“赵老师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成一行。”

一个西瓜也舍不得吃

1998年,退休后的赵家和应邀担任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他和妻子来到美国,与当时正在美国攻读硕士的女儿团聚。由于赵家和对经管专业非常了解,又有着近乎母语水平的英文能力,因此美方给他开出了不菲的薪水。然而意料之外的是,他们一家的生活却简朴到了艰苦的程度。

赵家和的夫人吴老师至今还记得,为了省钱她需要怎样地精打细算:“我们在美国最常吃的就是鸡腿,因为它最便宜。我和女儿还特别关注打折信息,看哪里有卖特价的食品。”据女儿回忆,在美国的时候,父亲严格规定他们一家每个月只有100美元的生活费。因为生活的地方西瓜比较贵,一家人平时甚至不舍得吃一个西瓜,只有在母亲生病的时候,父亲才会允许他们买西瓜吃。那时,每个月如果能省下一些钱去吃一顿中式自助餐,则是全家人的“奢侈享受”。

家国依旧 故园情怀

2001年,不顾美方的一再挽留,赵家和放弃了在美国已经“风生水起”的工作,执意回国。好友刘尚俭问他:“你在这儿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有回家的念头?”赵家和回答说:“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

正是在这次聊天过程中,赵家和向老友透露了自己希望用积攒的薪水资助我国偏远地区学童的想法。不过,作为经济学教授,赵家和希望先让自己手中的钱增资,然后再发挥更大作用。

于是,赵家和毅然回到了北京,同时带回的还有自己20多万美元的积蓄。

除刘尚俭外,没有人知道这笔钱会用来做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赵家和心里的那个“秘密”。

自带铺盖 租民房做企业顾问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家和得知清华经管1986级学生刘迅的公司在深圳做投资。交流了几次之后,赵家和把自己当时的全都积蓄都交给刘迅打理,随后他将退休后在美教学所得以及给商业机构做顾问的酬劳也陆续汇去用于理财增值。

作为赵家和最信任的学生之一,刘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不明白,老师日子过得如此朴素,他攒那么多钱到底为了什么?在他眼中,赵老师平时的行为简直是“过分”节俭了。

那时,赵家和在深圳给一家著名的通讯企业做顾问,按说也会有一些薪酬,但是他去深圳时竟然要自带铺盖卷,而且只租住廉价的民房公寓。每次离开深圳,赵家和会把这些“家当”托放在刘迅公司的库房,刘迅看着那些朴素整洁的被褥、炊具,想着老师如今的资产完全可以在深圳住像样的、有专人打理的公寓,不用那么辛苦。于是他又开始思索老师的用意,莫非是牺牲当期的消费来投资?或许有更大的消费支出意向?但是,这个意向到底是什么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家和的夫人也说起了想资助学生的事。

夫人当时说:“我们可以建一所希望小学。”可言语不多的赵家和却说:“现在钱还不够,再想想吧。”

直到2005年的一天,当刘迅告诉赵家和账户的数额时,赵家和说了一句——可以做点事儿了。

此刻,刘迅心中的谜团终于揭晓——老师攒着这笔钱一直不动,原来是准备拿这些钱去资助就读困难的学生。

一辆开往延庆的长途汽车

经过长期思考,赵家和准备将自己的积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因为他相信,教育公平是一切公平的起点。

慎重考虑后,他把资助对象集中在高中生身上。因为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覆盖了小学和初中阶段,而一旦进入大学,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机会就会更多。所以,只有高中阶段还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资助,不少青少年就此中止了学业。

“我们也没有多大本事,‘热闹’的地方,我们就不去了。我只希望做一点‘雪中送炭’的事,‘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们就不做了。”赵家和说。

出于学者的严谨,也为了做好这份“雪中送炭”的爱心事业,赵家和开始着手研究到底多少钱可以帮助一个困难的高中生免于失学。

2005—2006年,赵家和多次前往延庆进行实地调研。他自己联系学校,了解学生需求,制定出最需要帮助的贫困高中学生的资助计划。

路途颠簸,赵家和却一直坚持乘坐最简陋的长途汽车。夫人看着心疼,曾劝他包车,他没舍得,而是尽可能省下每一分钱用于捐资助学。

此后,为了能让资助款落到实处,赵家和找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资助计划,与教育电视台详谈如何加入这些计划,并请他们作为媒体来监督落实。

2006年是赵家和捐资助学的“元年”。这一年他72岁,此后每年他都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一部分,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赵家和开始与甘肃的贫困学生有了“交集”。但这个“交集”仅限于他知道学生的情况并提供资助,而学生并不知道他是谁。

赵家和的爱心行为感动了刘迅及其公司的员工们,他们也加入到助学计划中来。大家商量为助学计划起个名字,有人建议以赵家和的名字来命名这项计划,他坚决谢绝并且很干脆地说:“就叫‘兴华助学’,‘振兴中华’的‘兴华’”。

不透露自己的姓名,不干涉受资助学生的生活,这是赵家和给自己定下的基本原则。这笔钱,从遥远的清华大学源源不断地送到甘肃贫困学生的手中,同时接受资助的,还有江西、湖北、北京、大连等地的学生。

2009年,赵家和的捐助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他在甘肃白银市实验中学设置了“新同方班”,捐助范围逐渐从全国多地向甘肃这个西部欠发达省份聚拢。赵家和连续三年给“新同方班”的孩子们提供每年每人3000元的资助。“兴华助学”还与学生开展双向交流,并带着孩子们来北京参观学习,开阔视野。

节省药费 捐资助学

2009年,赵家和在一次体检中查出患有肺癌,而且癌症已经向脊椎和脑部转移。这个消息对一直帮助赵家和打理捐赠事宜的刘迅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刘迅当时还有一些“庆幸”,因为他知道,老师账户上的钱用来治病应该绰绰有余。但是赵家和的决定却让他大吃一惊:“助学的钱专款专用,不能用来治病。”陈章武也曾与赵家和沟通,希望他能够留下治病钱后,剩下的再资助学生。而赵家和的回答是:“治病的钱够了。”

在时刻关注自己病情变化的同时,赵家和还一直想着如何在医药费上节省一些。当时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英国进口的靶向药,药的效果很好但是很贵,一片就要500元。赵家和悄悄打听到印度有一种仿制的同类药物,只需50元一片,于是就托人带了一些,结果这种仿制药物引起他全身过敏。

也许是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赵家和决定捐出全部积蓄用于助学,并开始酝酿成立基金会,让助学行为更加长久规范。

对于他的这个决定,夫人吴老师并不觉得突然:“他想为国家做点事,解决一点问题,就是这么简单的想法。”

2011年,赵家和找到陈章武,委托他建立基金会,并准备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捐赠给基金会。身患重病的他反复强调,在基金会的名称和章程中一定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他和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会担任任何名誉或实质性的职务。

尽管觉得压力巨大,但是出于对赵家和的钦佩和对这份爱心事业的认同,陈章武还是接过了成立助学基金会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基金会的申报过程几乎是“一场与生命的赛跑”。赵家和的事迹感动了更多人投入其中,甘肃的清华校友们也纷纷参与其中,帮助赵家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心愿,让他看到自己用毕生积蓄所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延续不息。

2012年初,由赵家和捐资建立的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在甘肃成立。华池一中、环县一中、合水一中、镇原二中等甘肃省10所高中共1000名优秀寒门学子成为赵家和的资助对象。2012年7月,甘肃省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终于拿到了正式具有免税资格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这意味着赵家和所委托的善款终于变成了基金会的财产。也正是在那个月,在看到自己多年来的辛勤付出终于结出果实后,赵家和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赵家和去世后,他的故事才点点滴滴从工作人员的口中流出,孩子们终于知道了那个为自己梦想插上翅膀的人是谁,许多人潸然泪下。

求仁得仁 慨当以慷

临终前一个月,赵家和对前来探望的好友刘尚俭说:“我已经作了我认为最好的安排,求仁得仁,了无遗憾。”

有的人可能会想,赵家和既然如此艰苦朴素,那他最初用于捐资的钱又从何而来?据陈章武介绍,赵家和的这笔毕生积蓄,是他一点一滴节省出来的。

从2000年开始,直到2012年逝世,赵家和没有买过一套新衣服,他最常穿的只是用1美元买的化纤毛衣和20世纪80年代买的一条尼龙裤,以及一件洗得褪色的短袖T恤。摄影是赵家和最大的爱好,但他还是没有舍得为自己买一套专业设备,而是和全家人共用一台卡片机。自行车是他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在学生的公司里担任顾问,他都是骑自行车上班。

但赵家和的慷慨又几乎近于极致。他所有的积蓄既舍不得自己用,也没有留给子女,而是全部捐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赵家和祖籍安徽,没有在甘肃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基金会选择资助甘肃的困难高中生,完全是凭着一份大爱——只要能帮助一些学生免于失学,只要能做到雪中送炭,基金会就会落户在中国大地的任何一个地方。

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赵家和还决定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协和医院,以供科学研究。

如今,赵家和已经去世三年多了,但他的家里还是他离开时的样子:一台“轰鸣”的老计算机里保存着赵家和的生前资料,包括所有捐助孩子的名单;一个老旧的大衣柜里,放着赵家和曾经穿过的衣服。

赵家和是国内较早进入计算机研究领域的专家,可是他自己的计算机却十分老旧,甚至如今在平常人家都很难见到。夫人和儿子还用着这台计算机,噪音太大就塞个耳塞,他们说:“还能用,舍不得换掉。”

赵家和的夫人吴老师说:“这么多年来,我收到的唯一一件礼物,就是我70岁的时候他送给我的一台27寸的液晶电视,而且还是他的学生来家里,实在看不过去原来的老电视,硬给买来安装的。”

求仁得仁,慨当以慷。赵家和就这样把生命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终生的教育事业。

无声大爱 默默延续

2006—2009年,赵家和共捐出约200万元善款,资助贫困学生约1000人次;自2011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成立以来,共使用善款800余万元,先后资助甘肃、青海贫困地区高中学生2204人。受助学生中,80%以上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目前,961名在读高中生正在接受资助。

目前,兴华基金会正在工作人员的精心运作下健康发展。陈章武说:“我们一直都按照赵老师的要求做,并且希望长久地做下去。”

赵家和的无声大爱,感召呼唤了更多人加入这场爱心行动:陈章武,在赵家和身体每况愈下时,义无反顾地继承了他的事业,开始筹备运营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的成立;刘迅,深圳新同方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曾是赵家和的学生,在创业之初受到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公司成功运营后全力加盟这一公益助学的行列;李俊,兰州友信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校友,得知要在甘肃设立助学基金会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在捐助者中,既有个人,也有集体,如今捐助人数已有500余人,其中95%是清华校友。

对于基金会来说,唯一没有公开的信息,就是捐助者的名单。现在,所有受到资助的学生虽然没有人见过赵家和,但这位清华的赵爷爷却是孩子们最崇拜的人。一些受资助已经读大学的学生,尽管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但是他们纷纷加入爱心社、成为志愿者,努力把自己接受的爱心传递下去……正像北京协和医院写给所有遗体捐献者的一句话:“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赵家和把他的关怀,像春晖一样洒在了陇原大地最贫困的地方;他用自己的点滴爱心,如丝丝春霖般滋润了贫瘠的土地;他满怀对家国的眷恋,如和煦春风带给这片土地希望;他用人生最后的晚霞,照亮了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赵家和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师德风范,模范践行了共产党员的理想追求。

记者 清轩

2016年1月8日《新清华》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