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望归亭记
望归亭,建于2002年,位于秭归县归州镇所在地的半山腰。亭内有蛇形楼梯,直通亭顶。伫立亭台,仰可观宇宙之大,尽数星月;俯可察品类之盛,感叹繁华。若是朋友聚会,或品茶,或唱歌,或吟诗,或对弈,实在是难得的清静之地。
2006年国庆,我同几位朋友有幸登临此亭,其快乐心境,难以言表。记得欧阳修曾经说过:大凡天下最美与最快乐之事,是不能同时兼得的。若要享受登山临水风景之美,一定要到荒僻寂寞之地;要想观看人物和物产的兴盛与繁华,一定要到四通八达、车船交会之地。欧阳修的话也许颇有道理,可是若要以此来形容归州之镇的景况,似乎又不够准确了。
归州镇座落在一个“U”字形的山脚下,于望归亭上鸟瞰,镇分三线:临江一线为“九龙路”,道路两旁,林木葱笼,店铺林立,百货云集,花团锦簇;中间一线为“香妃路”,是镇直机关办公之地,房舍夹道,标牌垂挂,房舍墙头,红旗飘扬;最后一线为“桔乡路”,则是居民的住所了。无论办公屋舍,还是居民住所,一色的是明清建筑,白墙黑瓦,风格古朴。最令人称奇的是,房屋东西两端的山墙好似马头,也称“风火墙”。马头墙,具有防风防火的能量。镇的东头是镇政府,镇政府的门前是公园,公园的上面是广场。广场上,栽植着从老归州迁徙来的古榆树,陈列着从大三峡搬迁来的纤夫石,绿色的草坪上耸立着暗黄色的大铜钟,铜钟上镌刻着精粹短文《归州纪事》。每遇峡江急风,就觉涛声阵阵,钟声隐隐,述说着归州自殷商以来的历史。镇的西边,也是一个公园。远远望去,犹如一个绿色圆球,镶嵌在一片桔林之中。这哪里是一个镇啊,分明是一个偌大的园林。
老归州曾是秭归县城的所在地。自从1994年三峡大坝动工之日起,因是淹没区,秭归县城就开始东迁茅坪了。县城迁移,不仅迁走了富丽与繁华,也移走了深沉和喧闹;留下的是断墙残壁,留下的也是清静与寂寞。但归州人是勤劳的,也是智慧的。他们在屈原祠的东头,建起了一个崭新的归州,并大打“屈原牌”,招引峡江上下的客人,云集归州。每到傍晚,屈原祠灯火通明,歌声飞扬。国庆节那天晚上,我们原本是去赏月的,可终被屈原祠的热闹景象所深深吸引。这几日,正是三峡大坝蓄水之时,江水也渐渐逼近屈原祠,一条大船横陈于江岸,一时间,船上岸上,游人如织。船上,一人唱,众人和,一首《游江曲》的船工号子,响彻夜空。细听那号子,颇是激昂与悲怆,叫人全身热血奔涌:“三闾(哟)大夫(哦),(咳嗬嗬)听我讲:你的(呀)魂魄(哟),(咳嗬嗬)不可向东方(哦嗬)。东方(啊)有魔鬼(哟),(咳嗬嗬)高数丈(哦嗬)。人到(啊)那里(哟),(咳嗬嗬)必受伤(哦嗬)……屈原祠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依然是一片欢声笑语。偌是仔细打量,就会发现:聆听导游讲解的有之,细瞅诗碑而发出惊叹的有之,与屈原雕像合影而不苟言笑的有之,举杯饮酒而划拳猜令的有之,于人群中环顾美女的有之……总之,登山临水自然之美,都市繁华喧闹之乐,归州是兼而有之的!”
我问:此亭为何唤名“望归亭”?归州镇党委书记王华告诉我:新归州是他的前任郑之问先生带领归州人修建的。郑之问是一位学园林专业出身的官员,对园林建筑情有独钟。如今归州建筑之美,正是他踏访园林群芳,集中专家意见的结晶。归州镇上的道路、亭阁的命名,也大都与秭归的历史有关:“九龙路”,是以老归州江中九条龙也似的巨石而得名;“香妃路”,是因香溪河的王昭君而取名;“望归亭”,则是纪念屈原而名之的了。屈原于公元前339年,诞生秭归乐平里,曾效力于楚国,不幸为奸臣谗言所伤,以至报国无门,仰天长啸,饮恨于湖南的汨罗江。此亭命名为“望归亭”,也正是表达归州人民呼唤屈原,盼望屈子归来的一片赤诚。
古人云:什么东西谓之不朽呢?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我浅见,“三立”之志固然可嘉,人活一世尚有“一立”足矣。郑之问殚精竭虑建归州,不就是立功吗?大凡古人建亭都是有文字记载的。我见“望归亭”,有亭翼然临风,有匾横挂浴月,憾无诗文勒石。于是,我试着写下《望归亭记》,拟送归州最高首长——它的前任者郑之问、后任者王华,以表示我对他们屈子般劳作的惊叹!
2006年10月15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