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鲁
题解
本书以《相鲁》为首篇,突出了孔子对政事的重视,也显示了孔子为政的非凡才能。“相”有辅助、帮助之义,也有主持礼仪的意思。本篇依次记载了孔子在鲁国做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时的经历。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在那里孔子大力推行礼乐教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至于四方诸侯都向他学习,史称“化行中都”。孔子首次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付诸实践,既展现了自己卓越的政治才干,也以实践的方式证明了儒家思想和学说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孔子最为卓越的事迹就是夹谷之会和隳三都。夹谷之会之前,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显示出他为政主张宽猛相济、文武兼备的特点。盟会的时候,孔子运用自己掌握的礼仪知识,数次指出了齐国礼节的不合礼之处。面对蛮横的齐国,孔子既机智又勇敢,言辞行为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挫败了齐国的锐气,为鲁国赢得了尊严。正是由于孔子的努力,齐景公不得不将曾经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鲁国。孔子以一己之身,维护了鲁国的利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更加光辉的圣人形象。
“正名”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正是从此出发,孔子利用三桓与其家臣不合的有利局势,毅然说服鲁定公“隳三都”。虽然孔子的这一主张没有最终实现,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桓的实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正名”主张,这对于维护鲁国的统治秩序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由于当时的无道政治,孔子最终没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但是从此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仅重视理论,其政治才能也很卓越。
一
孔子初仕①,为中都宰②,制为③养生送死④之节⑤。长幼异食⑥,强弱异任⑦,男女别涂⑧,路无拾遗,器不雕伪⑨。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⑩,因[11]丘陵为坟,不封[12]不树[13]。行之一年,而西方[14]之诸侯则[15]焉。
注释
①仕:做官。
②中都宰:中都的地方长官。中都,鲁邑,在今山东汶上西。
宰,邑宰,邑的长官,古代官吏一般通称宰。
周代将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称邑。
③制为:制定,制作,规定。
④养生送死:使生者生活有保障,死者顺利安葬。
⑤节:礼节。
⑥长幼异食:年长的和年幼的所吃的食物有所不同。
王肃注:“如礼,年五十异食也。”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后,其吃的食物越来越好,以表示尊重老人。
⑦强弱异任:身体状况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以表示照顾弱者。任,任务,工作。
⑧男女别涂:男人和女人走路各走一边,男子在右,女子在左,以表示严守礼节。《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男子行乎途右,女子行乎途左。”涂,同“途”。道路。
⑨器不雕伪:器物不做过多的纹饰、雕画。
雕,雕饰,装饰。伪,人为,人工。
⑩椁: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周制,只有士以上者下葬时才有棺有椁。
[11]因:凭借,借助。
[12]封:聚土成坟。
[13]树:栽植松柏。
[14]西方:王肃认为因鲁国在东,故相对而言其他各国皆在鲁之西方。另,《史记·孔子世家》“西方”作“四方”。
[15]则:效法,以……为准则。
译文
孔子刚开始从政的时候,做了中都的地方长官,在那里他制定了养生送死的礼节。尊敬长者,年龄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食物;帮扶弱者,身体强弱状况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各尽其能;严守礼教,男女走路的时候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起来据为己有;崇尚节俭,器物不做过多的雕饰;安葬死者的时候用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椁;凭借丘陵修建坟墓,禁止聚土成坟,也不准在坟墓旁种植松柏。孔子的政策在中都实行了一年之后,西方的各个诸侯国都竞相效仿孔子的做法。
二
定公①谓孔子曰:“学子②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③,乃别五土④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⑤得厥⑥所。
注释
①定公:鲁定公,鲁国国君,名宋,昭公之弟,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②子:古代对男子的通称,也可为尊称。
③司空:也作“司工”。古代负责土地管理和工程建设的长官。
④五土:即五种土地,王肃注记载“五土”是指: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
⑤咸:全,都。
⑥厥:代词,其。
译文
鲁定公对孔子说:“将您的方法推而广之以治理整个鲁国,怎么样?”孔子回答道:“即使用我的办法治理全天下也是可以的,何止鲁国而已!”在此之后的第二年,鲁定公即任命孔子为鲁国的司空。孔子根据鲁国的土地特点,具体区分了五种土地的不同特性,并据此在不同的土地上种植不同的物种。这样,万物都得到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各得其所。
三
先时①,季氏②葬昭公于墓道之南③,孔子沟而合诸墓焉④,谓季桓子⑤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揜⑥夫子⑦之不臣⑧。”由司空为鲁大司寇⑨,设法而不用,无奸民⑩。
注释
①先时:以前,从前。
②季氏:指季平子。
③葬昭公于墓道之南:昭公,鲁昭公,名稠,襄公之子,公元前542—前510年在位。昭公在位时,季平子擅政,君臣之间嫌隙甚深。公元前517年,昭公伐季平子,大败,因此昭公奔齐,后死于晋之乾侯。季平子将昭公埋葬在鲁国先公墓地之南,以示贬损。
④沟而合诸墓焉:在鲁先公墓地之外挖沟,以使昭公之墓与鲁国先君墓地之兆域合为一体。
⑤季桓子:名斯,季平子之子。
⑥揜yǎn:掩藏,遮掩。
⑦夫子:此处指季平子。
⑧不臣:不守臣节,违犯为臣之道。
⑨大司寇:古代官职,周代六卿之一,主管刑狱。
⑩无奸gān民:不干扰百姓。奸,干扰,干预。
译文
早先的时候,季平子将鲁昭公葬在鲁国先君墓地的南面,孔子担任司空之后,将昭公之墓和先君之墓沟合为一体。并向季桓子解释说:“(季平子)贬损国君的地位,同时也彰显了自己的过错,这是不符合礼制要求的。现在我把墓地合为一体,就是为了掩盖令尊当年的不臣之心。”后来,孔子又由司空升职为司寇(由于孔子治理得当教化有方)。虽然制定了法令,但是无须使用,不干预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使得鲁国秩序井然了)。
四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①,孔子摄相事②,曰:“臣闻有文事③者,必有武备④;有武事⑤者,必有文备⑥。古者,诸侯并⑦出疆,必具官⑧以从,请具左右司马⑨。”定公从之。
注释
①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事即“夹谷之会”,发生在定公十年。此四段即讲述了夹谷之会中孔子的表现。齐侯,即齐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在位。会,会盟。夹谷,春秋时地名,位于齐国境内,在今山东莱芜。
②摄相事:即为国君主持礼仪。摄,主持。相,司仪、赞礼之人。
③文事:文德教化之事。
④武备:武装,军备。
⑤武事:与文事相对,指军队武装之类。
⑥文备:与武备相对,指礼乐教化之类。
⑦并:全部,完全。
⑧具官:配备必要的官员。具,配置,配备。
⑨司马:古代官职,主管军队及其相关的事情。
译文
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会盟,孔子负责为定公主持礼仪。在这之前,孔子劝谏定公说:“臣认为有文事时不能忘了武备,有武事时不能忘了文备。按照古时惯例,诸侯如果离开疆土,都会配备相应的官员随从而行,(这次会盟)臣请您配备左右司马同行。”定公听取了孔子的建议。
五
至会所,为坛位①,土阶三等②,以遇礼③相见,揖让而登④,献酢⑤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謲⑥,劫⑦定公。孔子历阶而进⑧,以⑨公退,曰:“士以兵之⑩!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11]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12]诸侯也。裔不谋[13]夏,夷不乱华,俘不干[14]盟,兵不逼[15]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16]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17],麾[18]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19]戏于前。孔子趋进[20],历阶而上,不尽一等[21],曰:“匹夫荧侮[22]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23]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
注释
①坛位:指盟会用的高台,上设席位。古时祭祀、盟会常于高台上举行,如今之天坛、地坛、神农坛等。
②土阶三等:土阶,用土做成的三级阶梯。三等,三级阶梯。
③遇礼:会遇之礼,指比较简略的礼仪。
④揖让而登:揖让,两国国君所行的礼仪。登,升,登上高坛。
⑤献酢zuó:宾主双方互相敬酒。《诗经·大雅·行苇》有“或献或酢,洗爵奠斝”之语,郑玄笺谓:“进酒于客曰献,客答之曰酢。”
⑥齐使莱人以兵鼓謲zào:莱人,莱国人。莱国是东夷古国,公元前567年被齐国灭亡。以兵鼓謲,手持兵器呐喊助威。
鼓謲,古代战争时提升士气的擂鼓呐喊。
謲,通“噪”。大声呐喊。
⑦劫:威胁,胁迫。
⑧历阶而进:一步一个台阶地快速登台。历,越过。
按照当时的礼法,孔子应当双脚同登一级阶梯后再登下一阶梯慢慢登台,因为当时情况危急,所以孔子顾不得礼法而“历阶而进”。
⑨以:使,此处意指护卫,保卫。
⑩士以兵之:士兵们,拿起武器来。
兵,动词,拿起武器(准备战斗)。
[11]裔夷之俘:指前文所提到的莱国人,因为当时莱国已经被齐国灭亡,所以孔子称他们为“俘”。裔,边远之地。
夷,莱国属东夷。孔子蔑称莱人,表现了他的义正词严。
[12]命:号令,领导。
[13]谋:图谋。
[14]干:干预,冒犯。
[15]逼:威胁,强迫。
[16]愆qiān:罪过,过失,此处意思是违犯、违背。
[17]怍zuó:惭愧,羞愧。
[18]麾huī:通“挥”。挥手(让莱人退下)。
[19]俳pái优侏儒:俳优,古代从事杂耍供人娱乐的艺人。
侏儒,身材矮小的人,古代常以侏儒充当优伶、乐师。
[20]趋进:快步前进。趋,小步疾走。
[21]不尽一等:并未登上最上一级的台阶。
尽,全,穷尽。一等,指最上面一级的台阶。
面对危急而复杂的形势,孔子“历阶而进”,但是他并没有登上最上一级的台阶,而是站在台阶中间,有礼有节。
[22]荧侮:惑乱,怠慢。荧,迷乱,眩惑。侮,轻慢,怠慢。
[23]刑:行刑,诛杀。
译文
到达会盟的地方之后,用于盟会的高台已经建好,并在上面安排了位次,还用土做了通往高台的三级台阶。鲁定公与齐景公以简单的会遇之礼相见,相互揖让之后登上高坛。主宾之间相互敬酒之后,齐国指使莱国人用兵器鼓噪喧哗,以此威胁鲁定公。(面对这样危急的情况,为了维护鲁国的尊严)孔子一步一个台阶,快速登台,保护着鲁定公退回,并且厉声说道:“鲁国的兵士们,拿起武器来!这是我们两国国君的友好会盟,(齐国居然让)莱国夷狄边远之人在此动武施暴,这实在不是齐国作为一个大国领导诸侯的方法。边远之国不当图谋中原,夷狄之族不当扰乱华夏,俘虏不当干扰会盟,更没有用甲兵来威逼对方的道理。这些做法于神灵来说是不祥的,于德行来说是违背的,于人来说也是失礼的。齐侯您是一定不会那样做的吧!”(孔子的一席话让)齐景公感到羞愧难当,挥手让莱国人退下。过了一会儿,齐国人开始演奏宫廷音乐,还让俳优侏儒在台前表演歌舞杂技。孔子一步一个台阶,快步上前,站在中间的台阶上说道:“百姓如有怠慢惑乱诸侯的,其罪当杀,请右司马立即用刑。”于是诛杀了刚才表演的侏儒。(面对孔子的言行)齐景公心怀畏惧,面有惭色。
六
将盟,齐人加载书①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②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③对曰:“而不返④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⑤者,亦如之。”齐侯将设享礼⑥,孔子谓梁丘据⑦曰:“齐鲁之故⑧,吾子⑨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⑩,且牺象[11]不出门,嘉乐不野合[12]。享而既具[13],是弃[14]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粺[15]。用秕粺君辱,弃礼名恶,子盍[16]图之!夫享,所以昭[17]德也,不昭,不如其已[18]。”乃不果享[19]。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20]及汶阳之田。
注释
①载书:即盟书,会盟时签订的文件条约,需要双方遵守。
②乘shèng:指古代的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③兹无还:人名,鲁国大夫。
④返:返还,归还。汶阳曾是鲁国的土地,后被齐国侵占,因此孔子借机向齐国索要汶阳,还可以给齐国施加压力,使得鲁国处于主动的一方。
⑤供命:听从齐国的命令,指上文提到的以兵车三百乘从齐出征。
⑥享礼:宴享之礼,使臣向对方国君进献礼物的礼仪。
⑦梁丘据:人名,齐国大夫,盟会中负责享礼的官员。
⑧故:先例,旧典,传统的礼仪。
⑨吾子:对对方的尊称,一般用于男子,指梁丘据。
⑩勤执事:麻烦齐国的官员。勤,劳烦,使辛劳。
执事,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参加盟会的齐国官员。
[11]牺象:指盟会用的酒具等,古代礼仪用的酒具不出宫门。
[12]嘉乐不野合:嘉乐,雅乐,礼仪中所演奏的音乐。
野合,在野外演奏。嘉乐是在古代正礼中才能演奏的,在盟会旷野之处演奏嘉乐是不合礼仪的。
[13]具:具备,此处是指只有宴享正礼中才能用的嘉乐和礼器。
[14]弃:违弃,违背。
[15]秕粺bǐbài:指徒具形式而无用的东西。王肃注曰:“秕,谷之不成者;粺,草之似谷者。”
[16]盍:何不。
[17]昭:昭明,光大。
[18]已:停止,指不用享礼。
[19]乃不果享:结果还是没有举行享礼。此句是否定句,故倒装。
[20]鲁之四邑:指郓、欢、龟、阴四座城邑。
夹谷之会后,由于孔子的据理力争,齐国将侵占鲁国的四邑和汶阳之地一同归还给鲁国。
译文
将要盟誓的时候,齐国一方在盟书上写了一条:“齐国的军队出境作战,鲁国必须派三百乘兵车随从出征,如果违反条约,齐国将以盟书为据来惩罚鲁国。”(由于齐国的要求不合理)孔子针锋相对,让兹无还回答道:“如果齐国不把侵占我们的汶阳还给鲁国,却让我们单方面地满足齐国的要求,齐国也要按照盟约的条款接受惩罚。”齐国将设宴享之礼款待鲁国国君,孔子再次抓住齐国的疏漏,对齐国负责宴享之礼的大夫梁丘据说:“齐鲁两国之间的礼仪惯例,先生您难道不知道吗?事情既然已经完成了,却又要设宴享之礼,这是白白地劳烦你们齐国的办事官员。而且,按照周礼的要求,在庙堂之中行礼用的礼器是不能出门的,雅乐更是不能在旷野之处演奏的。照此来说,如果在旷野举行宴享礼仪而且万事俱备,是不合乎礼仪的;如果只是进行比较简略的礼仪,又显得不够郑重其事。礼仪不正规是对国君的侮辱,违犯礼仪的要求同样也会使国君臭名昭著。请您好好考虑一下吧!宴享礼是为了昭明德行的,否则,还是不要那样做了吧!”最后还是没有行宴享礼。
齐景公回国之后,责备群臣说:“鲁国的臣子用君子之道辅佐君主,而你们却偏偏用夷狄之道辅佐寡人,以致得罪于鲁国。”于是齐国就只得把以前侵占的四个城邑和汶阳之地归还给鲁国。
七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①,邑无百雉之城②,古之制③也。今三家④过制,请皆损⑤之。”乃使季氏宰仲由⑥隳三都⑦。叔孙不得意于季氏⑧,因费宰公山弗扰⑨,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⑩勒士众下伐之[11],费人北[12],遂隳三都之城[13]。强公室[14],弱私家[15],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注释
①家不藏甲:卿大夫不能私藏军备武器。
家,卿大夫称家。甲,铠甲,武器。
②邑无百雉zhì之城:邑,封邑,卿大夫的采邑。百雉之城,面积为百雉的城墙。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周代制度,封邑的城墙不能超过百雉。
③制:典制,制度。
④三家:指当时左右鲁国政权的季孙、叔孙、孟孙三家。
三家都是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后裔,所以又称为“三桓”。
三桓实力强大,以季氏为最。
⑤损:消损,消减。
⑥仲由:即子路,孔子弟子,以从政和勇敢著称。
鲁国卞(今泗水)人,当时任季氏宰,即季氏的家臣。
⑦隳huī三都:毁坏三家的封邑。隳,毁坏,破坏。三都,指季孙氏之费,叔孙氏之郈,孟孙氏之成三座城邑。
⑧叔孙不得意于季氏:叔孙辄在叔氏一族中不被看重。
叔孙,即叔孙辄,为叔孙氏家族庶子。
季氏,据《左传·定公八年》记载“叔孙辄无宠于叔孙氏”,故“季氏”当作“叔孙氏”。
⑨因费bì宰公山弗扰:因,依靠,借助。费,春秋时地名,在鲁国境内,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曾赐予季氏,其时公山弗扰据费叛乱。公山弗扰,人名,当即为公山不狃,《左传》中记载有公山不狃据费叛鲁之事,与此处合。
⑩申句须、乐颀:人名。
[11]勒士众下伐之:率领士兵下台战斗。
勒,率领。伐,战斗,征伐。
[12]北:败北,战败,失败。
[13]遂隳三都之城:此处记载与《左传》《国语》不合。
孔子隳三都,起初进展迅速,成功地毁掉费、郈两城,但是后来由于孟懿子的反对,并没有毁掉孟孙氏的成邑。
[14]公室:指鲁国国君。
[15]私家:指三桓。
译文
孔子对鲁定公说:“按照周的典制,卿大夫不能私藏铠甲、武器,封邑的城墙面积不能超过百雉,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但是现在三桓都超过了制度的规定,请您下令消损他们的城邑。”于是任命季氏的家臣子路负责“隳三都”。当时,叔孙辄在叔氏一族中不受重用,因此他投靠费宰公山弗扰,并带领费人攻击鲁国国都。孔子保护着鲁定公跟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躲进了季氏的宫室,登上了武子之台。费人向武子之台发起进攻,到达台边的时候,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率兵士下台与费人战斗,费人战败,于是成功地毁掉三桓的城邑。(孔子的功劳)壮大了公室的力量,削弱了三桓的实力。鲁国君是君,臣是臣,无有僭越。使得鲁国的政治教化为之一新。八初,鲁之贩羊①有沈犹氏②者,常朝饮③其羊以诈市人④;有公慎氏者,妻淫不制⑤;有慎溃氏,奢侈逾法⑥;鲁之鬻⑦六畜者,饰之以储⑧价。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⑨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⑩。
注释
①贩羊:贩羊的人,羊贩。
②沈犹氏:与下文提到的公慎氏、慎溃氏都是鲁国人。
③饮yìn:动词,喂……喝水。
④市人:买东西的人。
⑤制:制止。
⑥逾法:不守法度,逾越法度。逾,逾越,超过。
⑦鬻:卖,出售。
⑧储:夸大,欺诳。此处指抬高物价。
⑨出:休,古代休妻叫“出”。
⑩皆如归焉:意即宾至如归,指来到鲁国就像回到家一样。
译文
起初,鲁国有个贩羊的人沈犹氏,常常在早上喂羊喝水(增加重量),以此来欺诈买羊的人;有个叫公慎氏的人,妻子十分淫乱,他却不能加以制止;有个叫慎溃氏的人,生活奢侈而且不遵守法度;鲁国卖六畜的人,也常常装扮牲畜以抬高价格。但是到了孔子从政的时候,沈犹氏早上再也不敢给羊喝水,公慎氏休掉了他淫乱的妻子,慎溃氏离开了鲁国。三个月之后,卖牲畜的人再也不装扮牛马猪羊以哄抬物价。男子和女子走路的时候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起来据为己有。男子崇尚忠诚讲信用,女子崇尚坚贞顺从。四方的宾客到达鲁国之后,从不向当地政府求助,都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