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蒲骚之战,莫敖屈瑕为帅
郧国一番举动,便把几个诸侯拖下了水,我们看看被牵涉进来的其他几个国家。
随国自公元前610年以来,已经连续两次与楚军对抗过。
第一次算是准备充分,识破楚军示弱诱敌之计,两军算是没有全面开战,最后还是以楚国主动求和结束。
第二次却是狠狠被楚国揍了一顿,随国丧师辱国折将,从此在汉东一带算是抬不起头来。
最后,随国选择屈从楚国,此时已经与楚国结盟。
如果听你郧国的,与你们搞到一起偷袭楚国,哪怕是一时成功,按楚国的性格,势必前来报复。
算了,不跟着掺和了。于是,随国也就客套一番,把郧国使者打发了。
州国与轸国隔云梦泽而对,大致位于今天湖北洪湖市东北一带。蓼国,在今天的河南唐河县西南一带。绞国,则在今天的郧阳西。
绞国、州国、蓼国这三国此时左右为难,既不能得罪楚国,又不能得罪郧国。
但历史上,这三国与郧国、随国以及汉阳诸姬一样,都肩负着大周王朝给予的特殊任务,承担着三大主体责任:
监视制约荆楚蛮夷;守护天子王师南征通道;发挥南征的天子王师后勤补给作用。
郧国的理由非常充分:楚国蛮子僭越称王,咱作为大周王朝诸侯,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和主体责任,不能让这个南蛮这样胡作非为下去。
但楚国最近几年在江汉流域的强势表现,尤其是随国、邓国这两个地方大佬都被楚国给揍得鼻青脸肿的,绞国、州国、蓼国这三国哪敢随便主动挑衅楚国?
绞国、州国、蓼国三国干脆来个和稀泥,向郧国作了口头表示:好吧,郧兄,就按你的意思办。
嘴里是这样说的,但三国的行动却非常缓慢,而且是故意放慢。
是的,弟兄们,这可是去玩命去的,不是旅游去的,先观察观察再作决定吧。
得知绞国、州国、蓼国三国愿与自己一起讨伐楚国,郧国满心欢喜。
于是,一番外交互动后,最后约定,郧国率先发兵,部署军队于蒲骚,静候三国军马会师,组成联军,讨伐楚国。
蒲骚是一种席草编织的手提包,通常用于人们外出劳作时携带饭食用。带着这玩意儿的人,当然不可能是贵族,贵族哪需要带饭劳作?
据说,江西上饶人用蒲骚来形容贫困潦倒,有一句当地俚语是这样说的:老了老了,还背蒲骚。
但这里的蒲骚,是一个地名,具体就是今湖北省应城。
楚武王听说郧国居然联络绞国、州国、蓼国等国欲讨伐楚国,勃然大怒!你郧国既然要作死,那就让你死得了。
楚武王命莫敖屈瑕为帅、大夫斗廉为副,率楚军精锐北折,讨伐郧国!
公元前701年,楚国莫敖屈瑕奉命率十万大军讨伐郧国。
美丽的云梦泽边,一场导致汉阳诸姬联盟彻底破裂、楚国再次名震江汉的大战即将爆发!
莫敖,楚国时任最高官职,相当于当时齐国的相国、郑国的执政执国卿大夫、鲁国的执政上卿、宋国的右师、晋国后来的中军将,是楚国自国君以下的最高级别官员。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候的楚国有两个重要官职是与中原诸侯不同的,一个是莫敖,一个是令尹。
此时的令尹是斗伯比,莫敖是楚国世子,即楚武王与邓曼夫人所生的嫡长子屈瑕。
在当时西南许多部落中,莫意为“调解人”,带有老师、长老的意思。敖指部落或氏族首领。
楚国受封之前,其实是汉水流域一部分部落联盟逐渐融合组建成国。当时有许多部落,每个部落都有首领,部落之间会有纠纷。
于是,部落联盟需要有一位调解人,这位调解人就是莫敖,可以说,楚国封国之前,莫敖是楚国早期国君的称谓。
楚国受周天子封为子爵后,国君不再兼莫敖之职,而是把莫敖一职交给了国君认为最值得信任的重臣,分管全国的经济、政治、祭祀、外交等重要事务。
楚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天子所封的爵位,以天子所封的爵位显示最高领导人地位,即楚子。
当然,楚子实在级别太低了,所以到熊通当国君时,干脆自称为王,即楚武王。
虽然有史料记载,早在熊通称王之前,已经有楚国国国君搞过称王,但只是整个楚国国君为子爵的前提下,给下属搞了几个王的称号,说穿了只不过是楚国自娱自乐而已,连楚国国君自个,都不敢称王。
但无论是楚子还是楚王的称呼,说明楚国最高领导人已经从传统的部落习惯中超脱出来,而将莫敖一职交由宗族其他能人,演化成为楚国最高官职。
在楚武王时期,楚国莫敖经常领兵出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时期的楚国已经突出了莫敖的地位,甚至将军事指挥权也交给了莫敖。
这样一来,楚国实质上将国家的绝大部分权力交给了莫敖。
是的,作为楚国国君,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权力都集中到你国君头上。
作为国君,最重要的是用人和战略思考。任用好莫敖、令尹、司马等各级官吏,国君主要负责战略层面,莫敖负责执行层面。
可想而知,莫敖这个官职的分量是很大的。既然份量很重,地位很高,那执掌这个官职的,必定是与楚王同宗的,必然是楚王最信任的。
所以,莫敖之职一般便是由楚王的儿子、兄弟等宗亲担任。此时,莫敖屈瑕正是楚武王的嫡长子。
我们继续讲这场战役。
很多演义小说中,凡是出征,往往会有主帅将各路将佐集合起来,然后厉声问:谁愿担此重任?
然后,会有一员大将出列答道:末将愿往。
其实这都是演义小说的事,真正的领兵打仗,谁为主帅谁为副将,谁为先锋谁断后,谁运粮草谁搞侦察等军事行动,那都得经历过反复的研究商议后,最终定下不二人选。
哪有那么多的军中夺帅夺将的故事?
但凡是这样的争夺,更增添了故事的精彩曲折。如在明代那位大小说家余邵鱼老师的《周朝遗梦》中,楚郧蒲骚之战,就有一出斗廉与屈瑕争夺帅印的故事。
故事里,令尹斗伯比还冒着得罪莫敖屈瑕的风险,公然推荐自己的弟弟斗廉。但最后楚武王不听,任用屈瑕当了主帅。
小说,当然很精彩,但事实上这当然是虾扯蛋。
楚武王将讨伐郧国这重任交给屈瑕,用意也非常明里:当今的莫敖、今后的楚王屈瑕需要战功!
这是政治上的需要。
此外,在楚武王看来,讨伐郧国当然要比讨伐邓国容易一些。因此以斗廉为副以屈瑕为主帅,目的只有一个:成就屈瑕功名!
斗廉当然有领兵之才,当时的屈瑕在军事上的造诣却名不见经传,只知道他是楚国世子、楚国莫敖。
正因为斗廉有帅才,所以让他辅助屈瑕打这一仗,楚武王完全可放一百个心。
是的,无论是屈瑕,还是斗廉,在当时的楚国,唯有在战场上方有大放异彩之时。
于是,新的战场在雄才大略的楚武王运筹帷幄下又开辟了,这便是楚郧蒲骚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