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卦 天地否
乾上
坤下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解】否者,闭塞之义也。《说文》中载:“否,不也。”否卦乾居外,坤居内,阳居上而上行,阴居下而下行,天地不交也。否为七月之卦,阳气往而阴气来。当此天地不交之时,人道亦不畅也,故曰“匪人”也。值此时,小人之道长,君子之道消,故“不利君子贞”也。阳为大,阴为小,阳消而阴长,故曰“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解】否卦与泰卦正相反,上下乖离,则邦国灭亡,故云“天下无邦”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解】天地不交,有否闭之象。君子观此象,当知以俭淡为德,以避小人之难也。值此时,自是不可以居高位为荣,以食厚禄为骄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此之谓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解】否亦以茅取象,因下三阴类聚牵连之故也。《本义》曰:“三阴在下,居否之时,小人连类而进之象。”三阴居下,以不动为宜,故曰守贞而吉亨。《正义》曰:“‘拔茅茹’者,以居否之初,处顺之始,未可以动,动则入邪,不敢前进。三阴皆然,犹若拔茅牵连其根相茹也。己若不进,余皆从之,故云‘拔茅茹’也。”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解】去除众阴如拔茅者,其责在上三阳之君子也。胡瑗曰:“否之初,是小人道长,君子不可用之时也。时既不可用,则必引类而退,守以正道,不可求进,然后得其吉而获亨也。”(《周易口义》)因此,否之初六以“贞吉”为断语之意,乃是言初之涉否尚浅,若小人失德未远,其志尚存成为君子之心,守贞而为吉也。初六与九四正应,处否之时,虽阴阳相隔,然仍存阴阳转换之期待也。或云:小人虽众,然可连根拔起者,君子也,故去下三阴者,必上三阳也,故曰“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解】包者,六二居三阴之中,故曰“包”。承者,六二上与九五正应,故曰“承”。处否之时,小人居三阴之中,上与九五有相承之意,上下皆如鱼得水,故小人为吉也。显然,此吉不足以为贺也。而当此时,大人(或君子)之道消,故为否也,然大人处否而不渝其志,终可亨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解】大人否而能亨者,因其处否之时,不乱入小人之群也。反之,小人能吉而亨者,小人群而为党之故也。
六三:包羞。
【解】六三以阴居阳位,不中不正,却包藏众阴之羞,不羞之羞也。游酢曰:“在下体之上,位浸显矣。当否之世而不去,忍耻冒处,故谓之‘包羞’。”(《折中》)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解】六三居位不当,还藏污包羞,不以羞为羞,穷斯滥矣。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解】《说文》曰:“畴,耕治之田也。从田,象耕屈之形。”离,丽也,附丽之义。故一种可能的解读是,九四与初六为正应,四以阳居阴,为济否之才矣,九四之命初六,无咎也,畴为耕下之义,初六得九四之济,而附丽其上得福祉也。另一种可能的解读是,畴取类聚相匹之义。《尚书·舜典》曰:“亮采惠畴。”《洪范》曰:“洪范九畴。”《战国策》曰:“夫物各有畴。”《国语》曰:“人与人相匹,家与家相匹。”王逸注《楚辞》曰:“二人为匹。四人为畴。”下三阴如茅茹之汇,而上三阳亦以类相聚,三阳聚而丽盛,则自取其福而济否也。“有命”者,或为九五之命于九四也,当否之时,上下乖离,上不能命下,阳不能命阴也,故九四不可能命初六也,唯有九五以其中正而命九四来聚。也有取“畴”为“田界”之义,《文选》曰:“均田划畴。”在此可理解为上三阳自洁其身而不与下三阴为伍也,与六二《象》辞“大人否亨,不乱群也”之义呼应。或解“命”为天命者,君子处否之时,安命处顺,君子类聚以济否矣。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解】九四得九五之命,往聚而济否矣,故曰“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解】《说文》曰:“休,息止也。从人依木。”休否者,九五以中正而居尊位,可休止天下之否也。故曰“大人吉”也。“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居安而思危之诫语也。否值九五之时,已由否转为泰,然尚处否之中,不可不惕也。正是孔子所言“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之义也。[1]郑玄注曰:“九五,系于苞桑。犹纣囚文王于羑里之狱,四臣献珍异之物而终免于难,系于苞桑之谓。”(《郑注》)《郑注》引文王被囚一事,周之大臣献珍宝方使文王脱于牢笼。孔颖达疏:“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则有‘系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正义》)桑之为物,其根众也,下三阴虽众,而上三阳亦众也,九五处三阳之中,其根深蒂固,虽小人之众亦不能动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解】九五中正而居尊位,号令众阳来聚,可遏小人而休否,故吉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解】至上九,否道已尽,三阳已拔去众阴,故曰“倾否”。“先否后喜”者,下三阴之时,为先否也,当上三阳之时,为后喜也。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解】否道倾尽,如何久长?故泰不可永,否不可久,天地更叠如此也。
[1]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系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