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优化技术:适应度地形理论及组合优化问题的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6 尖锐性

本书直接从适应度地形的时域角度出发,通过新序列生成、类别统计、有向图绘制等步骤,利用有向图及其中的坐标值定量描述地形尖锐性[12]。其主要过程如下:

1)当被比较的两个问题规模不同时,将解空间较大的称为大规模问题,解空间较小的称为小规模问题。将大规模问题的适应度地形分成若干段,每段中的解的个数与小规模问题的解个数相同。

2)用整数序列{1,-1,0}N-1代替原适应度地形。比较两个相邻解的适应度值的大小。如果前项大于后项,用1代替两者,如果前项小于后项,用-1代替两者;如果两个解的适应度值相等,则用0代替两者。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一个新的数据序列。

3)绘制散点图,横坐标为1~5。从前到后遍历新数据序列,如果0连续出现,则计算连0数并记为aii代表该情况出现的次数。以累计方式在横坐标为1处标定这些ai值,作为纵坐标。如果1或-1连续出现,则计算1或-1连续出现的次数,记为cidi,并分别在横坐标为3和4的位置标定这些值。如果1和-1交替出现,计算±1交替出现的次数并记为ei,以累计方式在横坐标为5处记录这些值。如果出现其他情况,则用bi记录出现次数并标定在横坐标为2处。

4)根据标定点的出现次序依次连接它们得到无向图,并将aibicidiei最后的累计值记为asumbsumcsumdsumesum

5)根据每种情况对尖锐性的贡献,为asumbsumcsumdsumesum分配权重,并最终得到尖锐性为

978-7-111-65846-7-Chapter02-32.jpg

权重的分配是根据经验值获得的,可以稍作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尖锐性值越大,地形越尖锐,从而反映地形的崎岖性。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来看两个例子[13]。假设示例1的解空间具有32个解,并且这些解的适应度值构成如下的适应度值向量[6 3 4 6 8 5 5 5 6 4 7 7 6 4 3 5 2 6 3 9 5 6 10 10 10 10 5 7 4 9 1 2 1 2],示例1的解空间如图2-4a所示。然后,根据步骤1)到5)计算这个解空间的尖锐性。

1)忽略步骤1,因为只有一个解空间,并且它是小规模的。

2)从解空间中的第一个解开始,3小于6,所以它们被-1代替,4大于3,所以它们被1代替。其余部分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完成,并且新的数组是[-1 1 1 1 -1 0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1 1 -1 1 1 0]。

3)前两个数字属于1和-1交替出现的情况,所以e1=2-1+1=2,第二至第四个数字属于1连续出现的情况,所以c1=4-2+1=3,第四和第五个数字也属于1和-1交替出现的情况,所以e2=5-4+1=2。剩下的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然后我们可以得到其他值:b1=2,b2=2,e3=3,b3=3,d1=3,e4=8,c2=2,b4=2,a2=3,b5=2,e5=4,c3=2,b6=2。将这些点标记在散点图的相应位置。

4)根据出现的顺序将散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asum=a1+a2=5,bsum=b1+b2+b3+b4+b5+b6=13,csum=c1+c2+c3=7,dsum=d1=3,esum=e1+e2+e3+e4+e5=19。无向图如图2-5a所示。

5)最后计算尖锐性:keetd1=5×(-1)+13×(-0.6)+7×(-0.2)+3×(-0.2)+19×1=4.2。

假设示例2的解空间有32个解,并且这些解的适应度值构成如下的适应度值向量[6 6 6 6 8 5 5 5 6 4 7 7 6 4 5 5 5 5 5 5 5 6 10 10 10 10 5 7 4 9 9 9],示例2的解空间如图2-4b所示,尖锐性为keetd2=-17.2,对应的无向图如图2-5b所示。

978-7-111-65846-7-Chapter02-33.jpg

图2-4 不同示例的解空间

978-7-111-65846-7-Chapter02-34.jpg

图2-5 不同示例的无向图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kee1>kee2,所以示例1的解空间比示例2的解空间更崎岖。一般情况下,在崎岖解空间的无向图中,直线向右上角倾斜,而在平坦解空间的无向图中,直线向右下角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