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世纪大学最早于何时建立,并没有确切的纪年,它是一种自发的、偶然的产物。中世纪史专家查尔斯·哈金斯金就指出:“许多东西没有创建人,或者没有确切的起始日期,相反‘只是在成长’,缓慢地、悄无声息地产生,没有明确的记录。”同样,英国哲学家海斯汀·拉斯达尔指出:“与教宗权力和帝国主权的兴起大致相似,大学的发生与发展也是取决于各种偶然因素的结合。”
虽然如此,但并不表示中世纪大学乃无中生有或从天而降之物。首先,久已存在的行会组织为中世纪大学的诞生提供了原型。在拉丁语中,大学同时由“studium”和“universitas”表示。“studium”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universitas”表示行会组织,它保证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治并行使功能。简言之,中世纪大学脱胎于当时的行会组织。行会的观念早在罗马法中就已初露端倪,后来因古罗马帝国的灭亡而一度沉寂,直到中世纪因教会法的编纂而被移植和改造,才逐渐兴起。行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在自由城市与海滨等地逐渐产生的一种新的联合组织,名称有“兄弟会”“友谊会”“协会”“联盟”等。在11世纪左右,行会组织在西欧发达起来,并于12世纪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大陆,达到历史上的顶峰。建立行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获得自主权。
其次,宗教和神学作为中世纪最主要的一种意识形态,为中世纪大学的诞生提供了文化土壤。基督教是通过以下方式,最终缓慢、艰难地孕育出被称为奇葩的中世纪大学:①文化继承——中世纪残存的许多古罗马世界的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基督教的关系才得以保存下来;②教育改革——无论是满腔热忱的普通教士或胸怀大志的宗教改革家,一直都把发展教育当作一个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③理性复苏——12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教会学校的转型和神学的争鸣,并进而带来了经院哲学的大发展和理性精神的勃发;④大学兴起——当中世纪的历史行进到智识激情开始泛起的时代,正是主教堂学校通过独特的宗教渠道热烈地传播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理智,并最终成为大学的滥觞。总之,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教皇统治的欧洲——的创造物”
“构成了中世纪教廷为基督教文明的智慧组织所作的意义深远的设计,并成为历史上规模恢弘的文化规则的最杰出例证之一”。
最后,中世纪某些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城市,为中世纪大学的诞生提供了生存环境。例如,博洛尼亚是一个商道交汇的枢纽中心,同时皇帝对详细阐释和应用罗马法感兴趣,将其作为一种使其帝国统治合法化的手段。这种兴趣使得博洛尼亚的城市自治得到加强。在整个12世纪,那些著名教师的声誉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他们吸引着欧洲各地的学生不远万里来到博洛尼亚。只有那些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有权势的外国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并为保护自身利益与城市和教师开展集体斗争时,大学的组织才会形成。
根据拉斯达尔的研究,在中世纪大学中首先出场的是萨勒诺医学院,但关键性的事件是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的出现。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学生型大学”,学生们自己雇用教师,按着拟定的年度契约,规定教师的薪俸,要求他们保证严格遵守阅读《民法大全》或《教会法大全》的规定章节的进度表。巴黎大学被称为“教师型大学”,起源于从11世纪末期在巴黎出现的那些学校。“事实上,巴黎大学就是一所‘教师大学’,一个学校的联盟,其中的各个学校保持着自己管理学生的权利;教师们通过评议会和他们选举的官员,集体管理整个大学;在涉及教学和考试的所有问题上,各个学校共同遵守统一的协议。”直到中世纪结束时,这两所大学仍是最为著名的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学,而且成为大多数稍后建立大学的模型。例如,萨拉曼卡大学吸收了博洛尼亚大学的因素,后来闻名遐迩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则借鉴了巴黎大学的模式。
到13世纪末期,在整个欧洲,大学的数量已经达到18所,虽然总量偏少,但已经成为欧洲文化生活的核心机构,不仅培养了大批教士和城市精英,而且在思想的产生和传播上做出了贡献。到十四五世纪,新的大学不断建立。1378年,实际运行的大学有28所(或者说31所,若包括有争议的学校);1400年,变成了31所(或者说34所);到1500年,变成了63所(或者说66所)。不过,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中世纪大学再一次显现出矛盾中的精疲力竭:大学神学的僵化教学和宗教感情的真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变得极其悬殊;传统的自治和特权,虽在官方名义上得以保持,但实际上在政权的变动中逐渐瓦解;大学的贵族化、住宿学院的发展摧毁了经院教学原则;人文主义的成功使人们对以教授为职业、以知识为工作的思想发生动摇;科学与教学日渐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