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残酷进化史:适者生存,让我们都成了不完美的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台风也有“生命”

2017年夏天生成的台风5号,因最后分裂为两个台风而闻名。台风5号在日本和歌山县登陆之后,慢慢地从东边向北方移动,与从岐阜县绵延至长野县的山脉相撞,然后分裂为两个台风。

只要有足够的能量来源,台风就能继续活动,也能够分裂并增加个数;如果没有能量来源就会消亡。假如存在能够持续活动10年甚至更久的台风,会怎么样呢?在地球上也许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在宇宙中的某个行星上,说不定存在能够让台风不停地吸收能量、持续活动的环境。

假设有那样一个行星,它的海上有很多台风。这些台风经常会登陆地面,然后撞上山脉并分裂。虽然台风分裂之后,相对于原先的规模变小了,但是一旦回到温暖的海面,就又可以吸收热量,再次变成原来的大小。如果这样的情况长期持续的话,台风又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说起来,台风本身也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根据旋转的方式或者自身湿度等因素的不同,台风撞上山脉之后的分裂方式也可能出现差异。在台风分裂之后,原先的旋转方式和湿度被继承下去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也就是说,对于容易分裂的台风来说,它的后代也容易分裂,而如果是不容易分裂的台风,其后代也有可能不容易分裂(此处所说的后代是指分裂之后所产生的台风)。

并且,也许因为台风的旋转方式和湿度因素的不同,吸收热量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容易吸收热量的台风也许就会越来越多。行星的环境在变化,也许会有温度下降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生存下去的必然是容易吸收热量的台风。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不容易分裂和不容易吸收热量的台风慢慢减少,容易分裂和容易吸收热量的台风不断增加。也就是说,台风在进化1

不过,台风是否能像我们想象的一样发展,尚不得而知。我们姑且认为能够顺利发展吧。这样的话,这个行星上就会有很多台风:海面上有很多台风盘旋移动着,不断地吸收海水的热量;吸收了热量的台风变得越来越庞大有力,能够刮出更加强劲的大风。有时候台风也会停止吸收热量登上大陆,然后撞上山脉产生分裂。而分裂生成的台风后代又从陆地进入海洋,又开始吸收热量,然后开始成长,变成成熟的大台风。

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些台风的生存目的是什么呢?说到底,台风只不过是空气的运动而已。但是,台风却和大部分生物极其相似,至少和远古时代的初期生物是非常相似的。当然,组成台风的元素和初期生物的元素是不同的,台风是由空气组成的,而初期生物是由有机物组成的(也许是吧)。

而且,生物肯定都有细胞膜、皮肤等分隔物,使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分隔开来。简单形象地说,就是都用袋子包裹着。而台风并没有这样的分隔物,但是无论是台风还是早期生物,都是不断地从周围吸收能量或者物质,使自己保持一定的形态,然后产生后代,直到不能继续吸收能量或者物质,继而消亡。在这一点上,台风和生物还真是非常相似。

因此,我们假设台风也表达出了“想生存下去”的意愿。也就是说,台风用“只有在吸收能量的过程中才能够保持一定的形态,有时候也会进行复制”这一形式来表现“活着”。

通过从周围吸收能量或物质来保持一定秩序,我们将这一构造称为“耗散结构”。以身边的事物为例,除了台风之外,煤气灶的火焰也是耗散结构。这是俄罗斯裔比利时物理学家伊利亚·普里戈金(1917—2003)提出来的,他对耗散结构的研究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也就是说,可以把“能进行复制的耗散结构”假设为“活着”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