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竹排江中游
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由王愿坚、陆柱国执笔,李俊、李昂任导演,祝新运主演的红色经典影片。它反映了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江西苏区后,少年儿童在战争环境中成长的故事。不仅塑造了潘冬子、椿伢子和胡汉三等多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还留下了《红星歌》《映山红》等多首久唱不衰的优秀歌曲,其中由王汝俊作词、傅庚辰作曲的《红星照我去战斗》,传唱度最高。
影片中,潘冬子乘坐竹筏,在宋大爹的护送下,要到姚湾镇去做地下工作。剧作家在这里写下了18个字的情景描写:两岸青山,夹着一湾绿水,一叶竹排,顺流而下。词曲作家借景抒情,将歌声与画面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迎接新战斗任务时的心情。

作曲家在这里创造性地运用了赣南采茶戏音调,以大小三度、四度跳进为主,流畅的旋律似微风吹拂,把一篇豪情万丈的战斗檄文写进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之中。

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高、快、响、硬”大行其道的时代,优美动听的《红星照我去战斗》,给乐坛吹来了一股凉爽的风。
⊙闲文逸事答问录
潘冬子原型许光曾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习
问:“潘冬子”这个人物,生活里有原型吗?
答:有啊!传奇将军许世友,声名显赫,人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潘冬子的原型是许将军的儿子许光。许光,小名黑伢,两岁时,随奶奶、姑姑留守大别山,七岁时参加儿童团,历经九死一生的残酷斗争,成为大别山老区仅存的五万幸存者之一,直到1948年,许光才见到分离17年的父亲。在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时,许光的经历被他的班主任李心田老师了解后,便以他为“潘冬子”主要原型,写出了小说《闪闪的红星》。后来,许光曾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
问:“小小竹排江中游”的画面,真是天造地设的电影外景地啊!
答:1992年9月,我去广西参加国家文化部柳州会议,其间乘船去苗寨,面对穿流于峰峦之间的江水,当地文化局局长介绍说,这条江叫贝江,因水位落差大,形成了许多急流险滩,正如民谣所唱:“贝江河,水弯弯,七十二潭来,三十六个滩。”当年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和宋大爹泛舟江上的那场戏,就是在这里取的景。当然我也知道,《闪闪的红星》的大部分外景取自江西婺源,溪古石滩就有一家“老王庄园”,据说是当年潘冬子的划船替身王樟坤开的。一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不仅成就了一位著名歌唱家,还成了一块响当当的观光招牌。
40多年后,曾出现十万人齐唱《红星歌》的盛况。作曲家傅庚辰感慨地说:“这种场面我一生只见过两次——在抗日战争时期见过一次十万人歌曲大游行,这就是第二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