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语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融综艺节目形式 为语文教学增值

早在2002 年,笔者就曾经将实话实说栏目的对话方式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当时倡导“课堂上师生的对话”,这样的理念得到了很多专家和听课老师的认同,也坚定了笔者运用“电视节目”等创新资源开展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的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综艺类的节目形式越来越丰富,全媒体的信息量也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综艺类的节目。如果将这些综艺类的节目进行一番改编后引入小学语文的课堂,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是否能为语文教学增值呢?经过数年的尝试和研究,笔者得到了以下一些思考和收获。

一、师生共赢,综艺节目引入课堂有实效

1. 课堂有情趣。

综艺节目, 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 它已经越来越成为电视收视和吸引受众的主要节目形态, 引发了业界的效仿和受众的持续关注。如果你问任何一个中小学生:“你喜欢综艺节目吗?”答案一定是“喜欢。”“最喜欢哪一个?”“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跑男”……你会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很多学生的周末都是在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的综艺节目中度过的。综艺节目可谓遍地开花,只要您打开电视, 每晚都能看到各个卫视精彩纷呈的综艺节目, 而且这些节目的收视率都居高不下,这些综艺节目都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五年级的一次尝试让笔者感到了综艺节目强大的人气。苏教版教材推荐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上下五千年》,这是林汉达先生的代表作品。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笔者推出了“一站到底”之《上下五千年》竞赛细则。大家先自由阅读该书一个月,并多读几遍,读得细致,一个月后,举办“海选赛”。“海选赛”共计200 道填空、选择和判断题,然后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全班前11 名进入最后的“总决赛”。答题正确最多的同学作为擂主接受其他10 位同学挑战。比赛模仿“一站到底”的模式,有主持人,有题库,有音乐,有奖品……当决赛选手也无法回答的时候旁边的观众可以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同样有学习文具送上。近一个月的读书时间,家长反馈孩子们的读书热情空前高涨,课间读、吃饭读、饭后读、坐车读、睡觉前还在阅读《上下五千年》,很多孩子对于林先生的书已经达到“倒背如流”的地步了,真是一次意外的收获。总决赛当天,活动吸引了不少老师前来参与和观摩,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学习有效率。

A

根据“金字塔学习理论”(如图),一个人如果仅仅是读,那么他掌握的知识仅仅为10%;如果是看,大概是30%;如果结合看和听的话,学习效率是50%;如果做和说相结合,那么他的效率将达到90%。综艺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性强,互动性高,从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如将综艺节目的形式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则会更加身临其境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语文教学的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和素养。上课的时候如果仅仅是老师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信息的搜索和枯燥的问答,甚至在一些课堂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那么学生的语用实践体现在什么方面呢?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就是分析、理解、概括和评价,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这与综艺节目的特征不谋而合。

如笔者根据“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理念融入到语文课堂,让每个学生在预习一篇课文之前进行课文的朗诵,我们在读书课时安排固定时间进行聆听和分享,并请同学现场示范,还设立了“最佳新人奖”“最快进步奖”“金话筒奖”等各级各类的奖项,让学生的朗读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要求,而是有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期待,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3. 备课有动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环节。今天的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师的身份和角色,包括专业素养都在不断地提升和发展。一个语文教师的素养不仅仅在于读书和钻研文本,会唱歌、能跳舞、写毛笔、练说唱、爱摄影、好旅游……都是提升语文教师素养极好的配备。一个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通过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引导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一个爱语文、爱生活的高品质学生。

既然教师的素养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么他们掌握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广泛的。

将综艺节目的形式引入课堂,也让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满乐趣,备课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笔者学校有一位年轻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汉语拼音学得更有情趣,于是将“说唱表演”融入了教学——

“今天我要去天安(an)门,一大早的心情是格外精神。我到朋友家的门前把铃摁(en),音(yin)乐响起朋友陪我启程。因(yin)为今天广场有很多人,安(an)全第一头脑不能犯浑。国旗升起我双眼炯炯有神,不懂感恩(en)的人注定一事无成。银(yin)装素裹的天安(an)门,格外迷人,浑然天成!今天我们学的是an en in,相信同学们都有仔细听……”

这位老师备课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但是他乐此不疲。不但请教了自己身边懂音乐的朋友,为了追求音乐的效果,还特意到录音室进行了专业的录音,甚至跑到各个班级进行试教,看看效果怎么样。结果大受学生欢迎,还迎来了《南京晨报》和南京十八频道的记者采访。这样的创新引入,不但优化了枯燥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还创造性地开发了语文课程内涵,真是一举多得啊。

二、全面开花,综艺节目增效语文有方略

1.“汉字听写赛”,夯实语文教学的基础。

小学各年段是识字、写字的重要时期,也是非常困难,容易出错的时期。尽管老师上课的时候将识字教学上得非常生动有趣,同时也强调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教学理念,但还是要配合课后的练习,才能达到识字的效果。如果一味机械地训练,必定让低年段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达到教学最优值。于是笔者围绕“汉字书写大赛”的方式,开设了一种教学展示活动: 在每篇课文的写字时间,都有“汉字书写评比”的时段,让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每周五下午放学前进行一次“汉字听写大赛”,将一周以来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进行听写比赛。

然后现场公布结果,进行相应的积分奖励。在奖项设计上也推陈出新,提出了“明星奖”“金星奖”“超星奖”三个奖励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收获成功和学习的快乐,让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2.“致远好声音”,培养课文朗读的达人。

语文学习讲究“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读”在语文学习中既是识字的推进,也是表达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语文成绩好,他必定是一个朗读的高手;而一个学生如果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恐怕他的语文成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朗读障碍症患者除外)因此,立足于对学生朗读素养的训练和提升,笔者借鉴了“中国好声音”的模式,在每上一篇课文之前,请同学在家预习时用录音的方式将自己朗读课文的音频发给老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播放,让学生聆听,并予以“转身评价”,对于朗读优秀和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由于是全班的播放,而且转身人数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于是他们往往会在预习时认真朗读课文。不少同学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了自己的朗读水平,家长也参与到指导学生朗读的活动中来了,而多元的评价方式也让每个学生倍受鼓舞。

3.“创作揭秘”,感悟作家创作的背景。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和小古文中,往往了解了作家创作的背景,这样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的。但是,学生能搜集到的资源往往是比较浅薄和单一的,仅仅是上网查阅或者翻阅教辅用书而匆匆记录下来就了事。为了达到让学生印象深刻和“文为我用”的目的,借助《档案》或《揭秘》这样一类充满神奇色彩的“刨根问底”类的综艺节目,笔者和所在团队开发了一套关于作家创作背景的资源库,有的是通过ppt 的方式进行呈现,有的是通过采访一些对相关知识比较了解的专业人士,有的是家长和学生的互动访问……依托丰富的节目形式和富有特色的介绍方式,“创作揭秘”让学生好评如潮。不但在课堂上抓住了学生疲劳期的特点进行缓解,也有效地让学生知道一些关于他们并未参阅到的资料,大大提高了对于文本理解的成效。

4.“校园我有约”,提升口语交际的效果。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一则口语交际的内容为《采访身边的名人》。根据教材解读,笔者精心策划了“校园有约”的活动。学生代表邀请到了校园的三位名人,分别是校合唱团的领唱夏歌神、校足球队超级射手意大利籍学生弗朗西斯科、校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吴雨霏同学到班级参加名人访谈。由事先准备好的学生代表作为主持人对三位“校园名人”按照“鲁豫有约”的节目形式进行访问。

访问中,三位同学不但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还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专长。最后我们还安排了互动和游戏环节,让整个访谈活动不仅充满情趣,还丰富了学习的收获。

苏教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这样的访谈活动在双方的听、说互动中展开,大大提升了语文课堂的交际情境,没有什么交际原则、要领、方式的归纳和学习,充分贴近儿童生活,学生喜闻乐见,效果极佳。其实类似的综艺节目还有“超级演讲家”“王牌对王牌”“开讲了”等,都是可以通过改编融入小语课堂的综艺节目形式,这些富有语文味道的节目形式一定会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5.“奔跑吧,同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校的语文教师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申报并立项研究了《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方略的研究》的省级青年专项课题,此课题围绕小学生习作新授课、指导课、分享课、评讲课等一系列方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我们结合“交换空间”和“奔跑吧,兄弟”等节目形式,开展了“跑班作文”这一充分考虑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习作课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在苏教版教材里有一篇关于“情绪”自主命题的习作。该年级的六位教师每人在“喜”“怒”“哀”“愁”“怕”“惊”等情绪中任选一个进行备课,然后提前一周向全年级的学生提供“跑班”的方案,学生可根据自己预期要写的习作内容选择老师和授课班级。在更换了授课教师和教室环境后,学生的习作心态变得更为放松和积极。在几乎不认识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习作往往能突破自己以往的创作。与此同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显得精力集中,不会顾此失彼。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课程要根据习作内容来进行统筹规划。负责某主题的教师不但要上指导课,还要在一天之后上好习作评讲课,以确保本次习作的完整和效能。

在笔者所在班级里,还开展了模仿“ 十二道锋味”的美食类习作体验作文教学活动。老师为学生煎牛排、做寿司,教学生包饺子、下饺子、尝饺子然后开展习作创作指导……学生的耳、鼻、口、舌、手、心等多种感官在“大厨教师”的引导下享受,自己的文字在美味与美感中流淌。这是综合的课堂,这是完美的课堂。

6.“老师去哪儿”,构建校本课程的框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版中提出:“语文课程中的资源非常丰富,……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学校依托苏教版教材和南京这座文明城丰富的历史资源优势,开发了《带着教材去旅行》之“老师去哪儿”的校本课程。

语文教研组翻阅了苏教版的12 册教材,从一年级的《春到梅花山》到二年级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再到五年级的《陶校长的演讲》,还有六年级的《长江之歌》……每个年段都有和南京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有关的参观项目。于是,我们邀请了南师大著名课程改革专家郝京华、原金陵中学丁强校长、南京市教研室书记汪笑梅等与学校老师成立了《带着教材去旅行》的课程设计小组,围绕苏教版的教材进行了精心的课程规划、实施方案、学生评价等诸多环节的设计。

随着课程的推广,各个年级不但拥有了属于本年级的“必修项目”,还在寒暑假里有了“建议项目”。如一年级的《怀素写字》,我们建议学生参观书法、美术及其他艺术人士的博物馆,二年级的《欢乐的泼水节》,我们提倡学生去云南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三年级的《庐山的云雾》《东方之珠》,四年级的《天安门广场》《泉城》,五年级的《黄山奇松》《二泉映月》,六年级的《草原》《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围绕苏教版教材的内容,我们在学校组织的前提下,号召学生利用假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实际体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跟着教材去旅行》这门校本课程体现的不但是对语文的尊重,对语文课程的开发,更是对儿童学习天性的尊重,对影响孩子一生的良好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的尊重。基础教育工作者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点灯人。当学生充分感受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收获时,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习得,而是人的成长。

三、合理有度,综艺节目要为语文服务

综艺节目毕竟是综艺节目,我们也发现在一些综艺节目中仅仅是为了“夺人眼球”而设计出一些低级趣味的环节或者内容,让综艺节目变得不伦不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是绝对不能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师也不能仅仅为了让语文课堂变得活跃,而大刮形式主义之风,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不能少了,“关于语文”的内容不能多。事实上,语文课堂上,教师言传身教的教材也好,语言文字的运用也罢,都是母语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经历学习语言文字、实践语言文字的过程,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新的不平衡。随着变革的逐步深入,经过不断的调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精确地体会,适度地把控,有效地引导,才能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1. 围绕“儿童”来组织。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立德树人”要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同时,儿童是整个教育的核心。“以学生为本”这句话讲了很多年,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从学生的生命发展考量,从学生生命的成就着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立场、需要和权利。教育如此,语文课程亦如此,将综艺节目引入小语课堂一样是如此。我们的课堂设计、活动组织和评价实施都是尽量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只有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儿童有儿童的需要。但不是所有的综艺节目都可以拿来做我们的语文课。儿童拥有自己初步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他们在学习中成长,他们在学习中收获。教师所引导的方向,是真正对他们成长有利的方向。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提出对于儿童的“六大解放”,就是希望教师能在对学生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寻求儿童生命的正确引领。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哪些是这些孩子能体验的,哪些是孩子可以实施的……充分考虑儿童之间的差异,让教育的“阳光雨露”有效地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这才是最重要的。

2. 围绕“语文”来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融进了语文课堂。“电子书包”“交互式课堂”“白板教学”“立体式语文教学模式”等新手段、新方式举不胜举。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高端的科学技术正在影响着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但是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处理好这些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关系,一味地强调信息技术的功能,让语文课堂的本质黯然失味。无独有偶,有些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偏离了语文学科本身,被学生带到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讲解,结果一节课下来,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物理知识课,生活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知之甚少。

因此,在将综艺节目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不能牵强地为了融而融,而是要融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语文课的“根”绝对不能丢。潘新和先生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以言语表现服务人生,彰显人、人类存在价值,培养写作者、立言者的课程。”尽管综艺节目能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积极的效应,但是“语文”不见了,综艺在又有何用?

3. 围绕“素养”来推进。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教师必须懂得,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家庭,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与遗传基因、家庭生活环境、学习基础有关,后天的学习虽然能弥补一些,但因客观现实而导致的个体差异可能会永远存在。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课程创新举措一定要围绕“素养提升”,尤其是“每一个学生的素养提升”为核心来进行推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就期待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关注的应该是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的旅行,不是简单的操练和嘻哈的娱乐。如果一节课仅仅是“情绪高涨”“笑声一片”,对于学生素养提升没有什么帮助,那这样的“情趣语文课”也是要不得的。

综艺节目的情趣性和互动性,一定会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热情,同时,作为教学的设计者——教师,也要充分把握好开发综艺节目融入语文课堂的度。强调语文学科的特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课堂上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实践起来,这样才能让综艺节目为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本文发表于《江苏教育》2017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