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读书:特级教师蒋军晶经典童书阶梯导读(第6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总在憧憬冒险,却又害怕漂泊
一起读《鲁滨孙漂流记》

很多人看《鲁滨孙漂流记》,那叫一个入迷:一个人!孤岛!历险记!每个词语都那么有吸引力。

作者笛福对自己的小说也是信心十足,他是这样说的——假如世界上真有什么普通人的故事值得公之于众,并且一旦出版就会为公众所接受,那么,编者认为,这部自述便是如此。

笛福的话没成为大话,《鲁滨孙漂流记》一出版就销售火爆。200多年来,一版再版,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的版本,小语种也在其中,谁也不想错过这个荒岛求生的故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鲁滨孙漫长的荒岛生活其实完全可以避免,这段28年之久的孤独生活完全是他自找的。

鲁滨孙出生于一个体面的中产家庭,过着滋润的日子,有着安稳的生活,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不要有什么不安分的想法,可是鲁滨孙对于父亲的劝诫和恳求置若罔闻。广袤无垠的大海和冒险,是这个年轻人无法拒绝的渴望。1651年9月1日,鲁滨孙不辞而别,登上了一艘开往伦敦的船,开启了航海之旅,那一年,他18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结果是鲁滨孙的生活与动荡不安联系在了一起。他遭遇了海难,他被海盗俘虏当奴隶,他几次差点死去又幸运逃生……

他反省过自己的莽撞和无知,他向父亲和上帝忏悔。可是在成为巴西种植园主4年多之后,他的心又开始躁动了,他又开始扬帆远航,不过,这一次不同于前面任何一次,他被大海“囚禁”了在荒岛上。

鲁滨孙又一次死里逃生,几十万字才能写清楚他在荒岛上的自救与经营,他终于结束了漂泊。可是在安稳了7年后,他的内心又蠢蠢欲动了,他又不安分了,于是他再一次远赴重洋,航向未知的旅程……

就像鲁滨孙自己所说的:“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的命运。”

有人说,这部小说是写给男孩子的。每个男孩的心中,都有一个无边漂泊的梦,海盗、宝藏,或是孤岛。但也有人说,这部小说是写给所有人的,因为我们都害怕一成不变、按部就班、一眼将一生望到头的生活。

还有人把小说放到时代背景里去分析。没错,17、18世纪的欧洲,生产、交通、通信、医疗都还非常落后,缺衣少食、穷苦潦倒是当时的普遍状况,于是有人就冒着生命危险背井离乡,去另外的地方寻找活路,寻找机会。他们跑到加拿大,跑到加勒比海地区,跑到遥远的非洲开荒谋生,这些人往往是勤劳勇敢的人,而鲁滨孙则是这批人中的典型。冒险之途确实是亡命之旅,但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如鲁滨孙刚流落到孤岛时一穷二白,随时可能饿死或病死,可28年后,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盖了两座“房子”,造了两条船,圈养了一批山羊,种植了玉米地,拥有了自己的葡萄园……

因为《鲁滨孙漂流记》,“劳动、冒险、开拓”成为当时的一种思潮,当然这种思潮也衍生出另外一些不太好的词语——征服、圈地、占领、侵略、殖民。

他为什么能活下来

流落荒岛28年可不是闹着玩的。

前几年流行一种叫“开心农场”的游戏,人们在网络上拥有自己的“领地”“屋舍”“家畜”等,他们辛勤“耕作”,乐此不疲。

可游戏终究是游戏,游戏里你可以生活得风生水起,真要让你在荒岛上活下来,一个礼拜都难——因为衣、食、住、行,任何一个字拿出来,一般人都解决不了。因为任何一个字拿出来,都会变成实实在在的难题——怎么打猎获取食物?如何辨别方向?怎么获得水?如何防止野兽的侵袭?

可鲁滨孙的经历却告诉我们,这些困难还不是最大的困难。一个人,一座岛,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孤独。陪在他身边的有一只狗,一只叫“波儿”的鹦鹉,还有一群让他爱恨交加的猫,但它们终究不能替代人,鲁滨孙疯狂地想有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假如让我见到一个人类,那就不亚于使我死而复生,那就是上天所能赐给我的最大的福气……

那么,有那么多的困难,鲁滨孙为什么能活下来?

鲁滨孙的运气真不赖。他的历险生活简直自带主角光环。一船人葬身大海,就他活着,还留下了一只狗和两只猫,留下了一堆食物和工具,留下了解决精神危机的《圣经》。这座荒岛也是“荒”得恰到好处,岛上没有吃人猛兽,但却有人可以吃的山羊和老鳖,不仅能长出大麦,还能长出葡萄,反正一切都恰到好处。

鲁滨孙的动手能力真强。他种植庄稼是把好手,宰杀动物也非常熟练,除了打猎,养羊,种葡萄,种庄稼,他还给自己搭帐篷,做桌椅,造铲子,编筐,做船,做陶艺,做筛子,烤面包,做衣服,做奶酪……反正件件行,样样通。

鲁滨孙异常坚韧。鲁滨孙不仅能干,而且有那种一干就要干到底的倔强。鲁滨孙就是那种脾气,只要决心做一样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为了做一个装啤酒的桶,他会用许多个月的工夫去尝试。为了提高安全性,他花了两年时间在自己所住的“城堡”外造了个森林屏障。凡是可以使他生活舒适的事情,只要看来有必要的,他都不辞劳苦地把它完成。

鲁滨孙的理性不得不提。小说是用鲁滨孙自述的方式写的,第一人称,很少用比喻句,很少用形容词,显然不是一个容易被激情冲昏头脑的人。而且鲁滨孙大段的自言自语中,经常出现“第一、第二”这样表示条理的数字。鲁滨孙是一个特别迷恋数字的人,形容食人族打斗后的“遗迹”,也是用数字——我一共看到了三个骷髅、五只人手、三四根腿骨和脚骨。从破船上下来,他没忘记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在岛上的每一天他都记账,很典型的英国人的风格,所以最后他能准确说出他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零19天。他对数字的迷恋也反映在他的做事风格上,他每天都在筹划着怎么保障住所的安全,怎么节约和扩充食物储备,按计划,有条理,为了生存而费尽心思,他的行动中充满理性与审慎的精打细算。

面对困难时,他的心态

有那么多的困难,鲁滨孙为什么能活下来?其实最应该研究的是鲁滨孙的“心态”

如果你读的不是缩简本,你就会发现,《鲁滨孙漂流记》里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活动。因为这些心理描写,28年的孤岛经历没有变成一本流水账。

在鲁滨孙的自言自语中,我们身临其境,体验着他的紧张、无助、难熬、恐惧、救赎……同时,我们跟随他一起开始思索生活的意义。是的,我们不能只看见浮在表面的鲁滨孙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更应关注鲁滨孙在绝境中的心灵重建。

例如,鲁滨孙是怎么看待“困难”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鲁滨孙刚到海岛时心情沮丧,可他迅速调节,很快开始责备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脾气,责备自己不应该抱怨孤独的生活。他是怎么调节的?他按照商业簿记的格式,分“出借方”和“借贷方”,把自己的幸运和不幸,好处和坏处公允地排列出来,他把祸福利害一一加以比较,他用这种方式让自己面对现实,重获信心。

例如,鲁滨孙是怎么看待“财富”的?鲁滨孙认为世间万物,有用处才是最可宝贵的。任何东西,积攒多了,就应送给别人;我们能够享用的,至多不过是我们能够使用的部分,多了也没有用。这是多么现代的财富观,“慈善”理念也蕴含其中。

鲁滨孙就这样在“絮絮叨叨”中和我们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感悟,不仅仅是困难、财富,还有知识、命运、疾病……鲁滨孙初到孤岛时一片荒芜,离开时,岛屿在苍茫的大海中自成一个世界。可是,书中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告诉我们,改变最大的不是岛,而是人。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传奇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相信很多人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不小心漂到了一个孤岛上,与世隔绝,我该怎么过?怎么建设自己的“王国”?怎么有意义地过自己的余生?但说句实话,像鲁滨孙那样流落荒岛的可能性极小极小,别说流落荒岛,即使像作者笛福那样,遭遇逮捕、囚禁、躲藏、流浪的概率也不大。

那我们读《鲁滨孙漂流记》还有意义吗?当然有。我们虽然不太可能孤身流落荒岛,但我们都将为生活努力奋斗,我们都会有孤独无助的时候,我们都会有缺乏安全感的时候……那么,我们可以从鲁滨孙身上汲取力量,想想他遇到困难是如何度过的,想想他遇到挫折是如何坚持的,想想他遇到压力是如何减压的。

总之,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漂泊,而每个漂泊的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