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3+X”景观毕业设计实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过程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尝试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保证教学活动既有创新,又能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顺利进行。

(2)选择什么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平台。

(3)如何选择企业,平衡多方利益。

(4)如何促使教师积极参与。

(5)多地、多方参与沟通交流的时效问题。

1 打通政策渠道

在政策层面,首先研究了学校在当下大背景下的教学培养导向,争取本次活动与之相协调。然后沟通学院教务主管部门具体要求的门槛,在学院允许的范围内展开教学。要想让一个好的想法像种子一样发芽,土壤必须培育好,不能换来换去。在大原则得到与学校、学院的一致和支持后,手脚才能彻底放开。

同时,校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与学院走两院一体化的发展势头正劲,为实践、实习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设计师可以及时便捷的进入课堂,学生也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来自设计实践平台的反馈。

2 选择教学课程

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的课程选择与对接是非常重要的。毕业设计课程因其具有时段完整、学生学习时间集中、其他课程干扰少的特点成为了首选。并希望以此为核心,把毕业设计课程之前的设计师实践课程在未来也加入到校企共建中。同时为寻找与三、四年级的设计课或小专题课程的交接点做准备。这些都是本次活动之后需进一步探讨的。

同时课题组还讨论了以项目驱动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以设计为主线实施企业阶段培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体系的问题。因为构建合理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大家认为学院应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需要的知识、关键的技能、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面向共建的过程控制装置,将过去的单纯实习变成到企业完成系列实践课程的学习。这些虽然无法通过一门具体课程完成,但可以为此提供实践的参考和依据。

3 选择企业

选择什么样的企业,首先要知道企业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所提供的是否与企业的需求一致,这是双方在一起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其次,我们初次尝试与企业进行非短期交流的课程,所选企业也不能片面求大、求专业化,只要能在初期达成共同完成活动意愿的,我们都热烈欢迎;再次就是尽力挖掘自身的条件,发动校友、优秀的毕业生等资源,充分提供信息,建立可供比较筛选的企业资源。

企业的选择,不能只停留在企业专业化的比较上,企业应保证在实践教学中的角色和责任的落实。应与主管领导充分沟通,明确落实到人。以沈阳田园景观公司为例,在公司董事长牵头下,公司的人力资源副总和设计总监作为本次企业参与这次教学活动的负责人,保证了企业相关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企业选择就近原则。结合校企设计院的地缘优势,保证课程节约高效地进行。哈工大建筑设计院、规划院的相关主管院长,陈剑飞、赵志庆,在沟通之初就给予了本次教学活动的大力支持,不仅从题目选择、人员配备、场所、经费方面都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另外,同一属地的设计院,尤其是地处寒地的设计院,地域技术与理念的独特性也是先进性的体现,保证实践的落地性。

4 组织教师

参与教师的选定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教师在这次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与学院的课堂教学是有区别的。他们既是传播者,也是与各个参与者联系的关键性纽带,参与的积极性、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丰富的实践经历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为了使项目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教师的选定相对固定,并保持一定的持续性。

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发现,35~45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是教学实践项目的主力军。从年龄上看,正处于冲劲十足、精力充沛的阶段,生活与学术上需要双重爬坡。参加校企联合教学也为这些教师寻找实现、突破自我价值提供了途径。

参加校企联合教学,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可收集丰富的教学案例,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及时地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现代企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由企业推荐的技术专家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进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企业加强在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

5 提高交流效率

“走出去”——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由企业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担任指导教师,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磨炼;“请进来”——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上讲台。

在原有校内两大企业支持参与的基础上,沈阳田园景观公司也积极地参加到课程中来。对如何保证企业导师指导的及时、便捷,节约经费的问题,课题组在与三家企业讨论后,提出了减少学生的群体异地移动,让参与指导的企业设计师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流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企双方建立了例会制度,定期对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另外还有校与校学生之间的交流问题。今年,东北大学毕业生也参与到实践课程中来。课题组在活动之初,提出充分利用目前流行的网络平台交流工具(微信、QQ等),建立定时、定期,两地、多方视频汇报和点评。实际过程中由于多方网络的条件与各参与方的准备情况不同,效果打了折扣。尽管如此,课题组仍坚持应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这一方法还应在之后的活动实践中保留下来。在后期积极与目前网络互动平台运营商咨询洽谈,尝试UNcity的网络互动技术平台应用在课程中,在新的一届实践课中推广应用。另外,项目组在总结期间,借用项目汇报的一种方式,录制声音,制作汇报文件,各校间传递电子文件后,集中观看,及时共享设计成果,保证各校学生工作进度的一致性。同时,指导意见也以音频文件的方式传回学校,实际效果良好。

课程进行过程中,学院通过学生座谈、教师座谈等方式对外聘企业技术专家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与反馈。学院外聘企业的技术专家来校对学生科技活动进行全程紧密指导,每周一次的电子评图、每月一次的校内指导,集中组织学生汇报研究进展、交流研究成果、分享研究经验,解惑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每次上指导课都有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