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经营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航運企業成長的路徑選擇

中散作為中遠集團的主力船隊之一,在中遠集團45年來的發展歷程中,見證、實踐了一系列重大的成長階段。對於航運企業的成長,我的感觸之深、感觸之多難以言表。其中,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思考:在跌宕起伏的航運市場變化中,中遠集團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發展到今天,並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營業績?這個看似平常的問題,實際上反映了企業成長路徑的選擇。

第一大層面:「成長起點」的定位與突破

企業能不能健康成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成長起點的選擇。所以,航運企業的成長必須首先要對自身的市場角色作出清晰、準確的定位,我認為重點要考慮「三項關聯」:

定位關聯一:行業成功因素

航運企業只有把握住業內的成功因素,才能正確地識別自己的成長方向和路綫。當然,對於不同的企業來說,行業內的成功因素又有不同體現。中散在多年的乾散貨市場競爭中,緊跟集團的戰略指導,牢牢地把握了三大成功要素:

首先是規模收益。我們一直把做大船隊規模定為公司的一級戰略,以「資源外取」為主體路徑,以集團提出的「控制力」戰略為指導理念,進一步制訂了「控制與擁有兼顧、控制重於擁有」的操作原則,通過多種運作方式,使中散的船隊規模擴張了3倍(由經營75條發展到控制200多艘);運力規模擴張了近4倍(由400多萬載重噸到1500萬,年貨運量最高達1億噸);控制規模5年擴張了10倍(租船數量由最初的十幾條到150多條);收益規模連續5年實現倍速增長,最高增幅達7倍之多。通過做大企業規模,使公司實現了良好的規模收益。

其次是組合經營。作為公司成長的必備要素,我們在經營組合的實際操作中,始終堅持了三大組合原則:船與船的組合、船與貨的組合、船與人的組合,具體形成了對沖操作、拉動操作、擺位操作、助攻操作、搶點操作等5大類10多種經營方式,逐步構建了船東(Owner)、租家(Charterer)、經紀人(Broker)「三位一體」的組合經營模式。

第三是低成本。這是任何一家航運企業都應該去努力獲取的優勢。針對低成本戰略的實際執行,中散的主要做法就是全面抓管理浪費,我曾經提出了一個公式:「高效的中散-浪費的中散=未來的中散」,重點整治了十大管理浪費:人力浪費、成本浪費、資產浪費、效率浪費、信息浪費、觀念浪費、時間浪費、制度浪費、思路浪費、協調浪費。去年僅財務費用一項,公司就節約了2個多億。目前,我們又開始推行標準化管理,進一步把低成本戰略納入到規範的管理體系中。

定位關聯二:企業資源狀况

企業成長定位首先要識別出自身的資源瓶頸,然後才有可能找到突破瓶頸的有效渠道。在資源分析的過程中,我始終把握了一個原則,具體可以概括為「三個量」:

一是看資源存量,就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段內自有資源的「常量」。比如中散以往只有75艘船,400多萬載重噸,市場影響力遠遠不够。企業要想成長壯大,就必須要突破存量上的制約。近年來,在集團的大力指導下,我們一直致力於資源存量上的突破,除買造船之外,通過多種控船方式,創造性地獲得運力,使總量達到200多艘,這個數字表明我們已經徹底突破了資源瓶頸。

二要看資源流量,就是通過資源變換、實現增值的動態過程。再換句話說,是指企業資源的總體運作框架。以往限於傳統經營理念的束縛,中散的資源運作模式比較單一,僅僅局限於自有船的經營,操作手法不多,綜合優勢不强,可以說,資源流量模式已經束縛了公司的進一步成長。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我們堅决實踐「控制運力」的操作模式,重構企業價值鏈,經過至少5年的不懈探索,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資源運作框架。

三要看資源恆量,就是指企業資源的保有量能持續多久。相對來說,航運企業資源的動態化特徵比較明顯,尤其是隨着航運市場的高低起伏,資源的控制狀况變化非常大,如何確保手頭資源的恆量,是成長定位中必須考慮的因素。比如船隊的控制規模,在市場高漲的時候你可能控制了100艘船,市場一旦下來,保持適度規模就成為一個難題,中散近年來的一個突出的操作原則就是「對沖中求規模、平衡中求利潤」。這就要看誰的控制能力更强。

定位關聯三:市場競爭位勢

通常來說,航運市場上有三種競爭角色:一是夾縫生存者,二是市場跟隨者,三是市場領先者。成長定位就是要準確地識別出自己的競爭起點。我在3年前就明確地提出,中散的市場定位就是跟隨者,但確立的目標很明確:我們要做領先者。今天可以告訴大家,作為中遠集團的大型專業船隊,中散已經從根本上完成了市場角色的實際轉換。

第二大層面:成長戰略的制定與引領

在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制定、執行成長戰略常見的問題有以下幾條:一是籠統地描述戰略內容,沒有層次感;二是簡單地羅列戰略意圖,沒有實現感;三是空洞地提倡戰略口號,沒有操作感。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實踐體會,我認為每家謀求成長的航運企業,首先要面對兩大戰略難題:一是成長戰略的專項制定,二是成長戰略的有效執行。在實際中,我建議要進一步盤查、追問四個戰略問題,或者叫四個反問:

反問之一:專項戰略有沒有方向性?

以中散為例,中遠集團魏家福總裁早在7年前,就明確地提出了「從擁有到控制轉變」的戰略,當時感覺這個思路非常新,甚至一開始還有些不理解,但我始終堅信它的方向性,因為它與十五大提出的「控制力」指導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現在看來,中散今天的成長、壯大,與這種專項戰略的保障是分不開的。

反問之二:專項戰略有沒有針對性?

尤其是要針對企業成長中的瓶頸問題,一直以來,由於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我們在客戶群管理方面不够細緻,特別是在市場高位時期,來自於客戶的道德風險會明顯地影響公司業務的快速擴張。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制定專項戰略時重點體現了客戶群的價值性,我提出了三分原則:①清理小客戶,②鞏固老客戶,③開拓大客戶;不在於市場有多好,而在於客戶有多少;看客戶有多少,不如看帶來的價值有多少。客戶關係明顯提升了一個層面。

反問之三:專項戰略有沒有成長性?

就是能不能為企業的快速擴張提供支撑點。以市場戰略為例,中散以往的市場區域主要立足於國內市場,但隨着公司成長階段的推進,單一的市場覆蓋面已經不能滿足成長的需求。為此,我們在集團「走出去」戰略的大力指導下,放眼海外,先後設立了歐洲、澳大利亞、美洲、東南亞等市場網點,目的就是要信息、要市場、要客戶、要服務、要COA合同,為公司的進一步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反問之四:執行戰略有沒有方法性?

推進成長戰略最難的環節就在於執行,而執行最關鍵的環節又在於方法。我的方法原則有三條:

一是有形化,就是實施成長戰略要定方法、見行動,不能寫在紙上、掛在嘴上、貼在墻上。以「資產調整」戰略為例,在中遠集團的支持和指導下,我們曾在一年的時間內提前歸還銀行貸款達34億元人民幣,資產負債率下降了近30個百分點,長期負債為0。

二是標準化,就是把成長戰略的實施納入到流程標準、制度標準、職責標準的實際運行。去年,中散的15個部門和單位都已經制定了標準化手冊,今年的重點是梳理跨部門的業務流程,並把2006年定為公司的「標準化管理年」,與中遠集團提出的「精益化管理年」要求是一致的。

三是邏輯化。成長戰略的執行必須要遵照發展邏輯。中散的成長戰略有一個明確的邏輯順序——先做强、後做大、再做久。為此,我曾經提出一個成長理念:「重量更重質、做强再做大」。正是因為遵循了這種邏輯順序,我們才能集中有限資源,整合有效力量,抓住航運市場百年不遇的高位,創造了「年度利潤同比增長7倍、兩年再造一個中散」的發展記錄。

因此我認為,航運企業無論是從小變大、還是從大變强或者是從專變多,每一個成長階段如果缺少戰略的指引,就不可能體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第三大層面:成長路徑的識別與選擇

企業成長有了起點、有了方向,還需要有到達的路徑。我側重談選擇路徑的三大要素:

選擇要素一:成長潜力

為什麼不同的企業會有不同的路徑選擇?我認為主要取决於企業成長潜力的識別和把握。企業在選擇了主體路徑之後,成長方式通常有四種:技術結構的成長、組織結構的成長、空間結構的成長、業務結構的成長。以中散為例,我把它的成長潜力確定在業務結構的調整上,就是通過改變現有的業務格局,重新構建經營框架。

一是橫向調整業務寬度,換句話說,就是通過細分市場,實現跨領域經營。比如中散以往只是一個船東而已,為了改變單一市場身份的局限性,我們進一步拓寬了業務覆蓋範圍,在乾散貨市場上同時扮演了船東、租家、經紀人三種角色,實現了OWNER、CHARTERER、BROKER三位一體的經營模式。

二是縱向調整業務深度,把以往經營單一自有船的業務模式與租船經營縱向整合,實現了內外資產的互補效應、對沖效應、平衡效應、協同效應。最近三年的租入船總量達400多艘,是自有運力的6倍,年平均量可達130艘;租入船佔到總運力規模的70%,利潤貢獻達80%。可以看出,成長潜力的有效挖掘,是把企業推上發展快車道的重大關聯因素。

選擇要素二:核心能力

任何一家企業的健康成長,如果不是基於核心能力的擴張,那它的成長一定會後繼乏力,甚至貽誤最佳的戰略時機。

還以中散為例,作為中遠集團的專業船隊之一,從資產經營權來看,我們不僅僅是經營船隊,陸上產業也具有相當規模,去年的陸產收入達到8.4個億,利潤同比增加了50.6%。但是我從來也沒有把中散的核心能力界定在陸產上,更沒有從資源的配置和使用上給以傾斜,因為我們的核心能力就在航運主業上。所以,中散的成長始終基於兩大能力層面:

一方面是控制大規模運力的能力。立足於操作能力的長期積累,我側重抓了兩個方面,一個是構建典型運作案例庫,我要求業務部門的員工把多年來積累的成功做法、特色做法全部提煉出來,放到內部網上,實現資源共享。再一個是推行核心人員重獎制,2004年,我們針對業績突出的部門設立了一項大獎:「智慧經營創效大獎」,其中主要創效部門最高獎勵達到500萬元人民幣。正是通過有效激勵,中散在沒有投入更多人工的情况下,平穩地控制了以往4倍以上的運力規模。

另一方面是整合外部資源的能力。通過專家資源外取、項目虛擬外包等方式,合作完成了「寬帶薪酬」、執行力評估、知識管理等10多個重點項目;另外,我還把所有的中層幹部集中到清華大學進行現場培訓,每月集中3天到清華大學上課,為期1年,全部聘請資深的學者、教授專題授課。

但在資源外取的過程中,至少要把握兩個原則:一個是主導原則,依靠專家,但不依賴專家,要不然做出來的東西一定不是你想要的;二是嫁接的原則,不能搞拿來主義,必須要有吸收外部資源的能力。

選擇要素三:模型構建

企業成長必須要考慮持久性,我的體會就是打造成型、穩固的商業模型。目前,我們在正確識別成長路徑的前提下,初步形成了三大經營管理模型:

一是「利潤鎖定模型」:經過幾年來的實踐積累,基本上形成了鎖定風險、鎖定周期、鎖定收益的操作模式,今年初自有船的利潤鎖定已經高達50%;

二是「市場先佔模型」:主要是以預測市場走勢、預控市場節奏、預見市場轉換為確定要素,强化對市場變化的超前把握。2005年,我們對BDI指數的預測數字與市場真實水平只差200點,保持了相對高的準確率;

三是「管理整合模型」:通過對職能、制度、信息、資產、業務、標準等多種管理要素加以整合,構建了統一的管理平台。可以說,航運企業通過構建相對確定的商業模型,能够有效地規避成長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

總的來說,航運企業成長的相關因素非常多,以上三大層面的問題僅僅是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環節:成長起點的定位與突破,是一個先决條件,必須要準確、務實;成長戰略的制定與引領,目的是要保證健康的發展方向,關鍵在於執行、持久;成長路徑的識別與選擇,相對是一種結果體現,重在把握企業自身特點、展示成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