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移动信道传播特性分析与建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势与风险

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号传输时延的优势

中、低轨道高通量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时延方面。对于1颗GEO高通量卫星,传输时延在250 ms左右,无法满足地面交互式通信的需要;MEO卫星的传输时延为150 ms左右,主要适用于干线传输和蜂窝回程等应用;LEO卫星的传输时延仅为30~50 ms,已经与地面通信手段较为接近(无线蜂窝通信的传输时延为10~50 ms,光纤的传输时延为10~20 ms)。

(2)更具性价比的容量使用成本优势

GEO卫星一般是运营商作为高通量卫星市场验证的选择,先通过部署1颗卫星覆盖容量需求较为密集的地区,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商业模式之后向其他区域和全球覆盖,投资风险较小,但单颗卫星容量有限,如今在轨的高通量卫星单颗卫星容量大多在数百吉比特每秒(Gbit/s),限制了市场的发展。而中低轨星座一旦入轨,星座容量在太比特每秒(Tbit/s)量级,可大大降低用户的容量使用成本,扩大用户群。

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卫星星座设计风险

卫星的轨道高度越低,单颗卫星覆盖范围就越小,要求组成星座的卫星就越多,轨道设计更复杂(需要包含倾斜轨道面和极轨道),卫星会在极地上空停留更长时间,地面终端需要做更多的信号切换,同时加大了地面终端的设计难度。假设固定接收终端的天线口径为30 cm,仰角为15°,天线的覆盖区内有数个子波束,当卫星飞行经过,天线在每个波束之间大约45 s就需要切换1次。如果卫星处在不同的轨道面,终端设计将会更加复杂。

(2)现有发射能力风险

以“一网”卫星发射为例,该星座如果从2017年年底开始发射,到国际电信联盟授权的频率轨位到期前(2020年)完成,需要在2~3年内完成900多颗卫星的发射(650颗在轨卫星+备份星)。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泰利迪斯”(Teledesic)系统,为了解决发射能力不足的问题,曾提出要用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卫星。从全球发射市场的容量来看,现有的卫星发射能力不能满足未来几年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发射需求。2012—2016年,全球每年发射200多颗卫星,但从2017年起,由于One Web星座发射启动,待发射卫星数量增至300~400颗,大大超过了发射服务提供商的发射能力。

(3)低轨恶劣空间环境的考验

地球的外层空间位于700~10 000 km高度,有2条高能质子辐射带,即范·艾伦辐射带。低轨卫星在变轨的过程中,需要频繁穿越高能质子辐射带,对卫星的电子系统正常工作造成很大影响,对卫星抗辐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还存在与微流星体和轨道碎片碰撞的风险。2009年,俄罗斯宇宙-2251(COSMO-2251)卫星与铱-33(Iridium-33)卫星在790 km的轨道高度发生碰撞,2颗卫星相撞造成的空间碎片成百上千,碰撞低轨卫星的概率很大。此外,低轨星座卫星数量众多,退役后一旦成为新的太空垃圾,将会对后续卫星产生很大影响。

(4)巨额资本投入风险

对于一个NGEO高通量卫星系统来说,关键问题在于要想实现全球覆盖,必须部署一个星座,并且要想实现连续覆盖,星座的每一颗卫星都必须发射(提供连续覆盖的卫星数量取决于卫星的轨道高度,轨道高度越低,所需的卫星数量越多)。从部署成本来看,1颗NGEO高通量卫星星座加上发射成本,至少需要20亿美元,而1颗GEO卫星的部署成本是1.5亿美元左右。同时,运营商部署1个星座需要的时间成本(3~4年或更多)对该公司的现金流是一个考验。此外,LEO卫星的寿命一般较短,因而卫星的替换将更为频繁(LEO卫星的设计寿命一般是5~7年,GEO卫星一般是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