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从NO到YES
声情并茂,说出的话是有感情的
所谓声情并茂,指演唱、朗诵等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在交流中,声情并茂指与人谈话时应该带有感情,而不是让别人觉得在与一个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甚至是没有生命的人说话。
谈话时,你是否对谈话怀有感情,是可以表现出来的。对谈话内容作出的反应:面部的表情、神态以及肢体上的动作会使对方察觉到你是否有与他交流的意念,你的微笑或认真的眼神会使他感受到你的真诚和投入,这会让对方在心理上感到舒服、温暖,进一步增进交谈的融洽气氛。
与很多含蓄内敛、不喜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感情的人相比,声情并茂其实更符合交流需求,这种方式更有感染力,能更好地表露感情。中国是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人向来重感情,但含蓄内敛的天性又使我们不善表达感情。声情并茂并懂得掌握好火候,懂得运用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社交高手总是在表达的时候让人感到内心愉悦。
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声情并茂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角色意识
不同的人心理是不同的。对什么人用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以及怎样运用都有讲究。因此,你在运用表情和动作时要讲究点“角色意识”。例如,小伙子与大姑娘交谈,要采取慎重的态度,情感过盛很容易造成误解。此外,还要针对对方的不同身份特点而采取相应方式。比如,对老年人要让他们感到受尊重,并对你产生好感,认为“这个小青年不错,孺子可教也”。
2.言为心声
交谈时的声、情应该是心中一腔真诚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要做到声情并茂,就不能含混不清、嘟嘟哝哝。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脸上应有诚恳、生动的表情,并配以恰当的手势动作。不过,动作不要夸张死板。可以设想一下,您在交谈时,倘若手舞足蹈,举止轻浮,一下子拍拍对方的肩,一下子拉拉对方的手;或者表情木然,低着头或看着别人,那么,对方肯定会心生不快。
3.注意场合
如果与对方单独在一起,对他(她)表示友好,可以带着活跃的情绪,带动氛围;如果是严肃郑重的场面,还是不要过于情感外露。同时,还要注意双方的关系。例如,双方是一般熟人或同事关系,可以运用一些简单大方的表情和动作;如果双方是很要好的朋友,夸张一点也无妨。
要记住,与别人交往时,一个真诚的眼神,一个源自内心的微笑,一个辅助表达的手势,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心。
用数字说话
平日生活中,用数字说话,可以省去很多麻烦,用直接有力的数据证明你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很有力度。
有一段国外的发言,用形象的景象描写了由于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致使许多人生活贫困甚至无钱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情况。
“我听说在国内有几百万的民众,他们胼手胝足地过着日子,面目憔悴,营养不足,他们缺乏面粉来充饥。可是,在尼亚加拉地区,每小时却要无形中消耗相当于25万块面包价值的瀑布能量,我们可以想象,每小时有60万只鸡蛋越过了悬崖,变成了一块巨大的鸡蛋饼,跌落到飞流而下的瀑布中。如果从织机上织下来的白布能够有400丈宽,它的价值也等于尼亚加拉瀑布所消耗的一样。我们还可以想象,有一家极大的百货公司,每天由意瑞河的下流,把公司里所有的货品全部抛落到160英尺的山涧中,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消耗啊!对于这个无形的消耗,有人主张政府应拨出一笔款子来利用这一巨大的水力资源,可是想不到有人竟会强烈反对!”
一个个、一串串、一组组的数字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发挥着奇妙的作用。这不仅因为数字清楚、明白,也因为数字说服力强,表达准确;还取决于数字运用领域广泛,很少受时空、形式、趋向等外界因素的限制,可以纵比也可以横比。数字宛如一颗颗晶莹透明的星星,散发着奇异的光彩,点缀着一天天的生活。
数字的说服力表现在各方面,比如,求职时,用数字说话有很好的作用。例如,把“接管了一个问题成堆的地区,开发出新的客户服务项目及市场营销技巧”,说成“接管了一个问题成堆的地区,开发出新的客户服务项目及市场营销技巧,并于两年内将市场占有率从48%提高至65%”,你会发现后一种表达更具说服力。
例如,为公司增加了利润和收益、节约了费用和时间、扩大了客户群、降低了员工流失率、提高了生产率、改进了产品质量、增加了公司知名度、削减了库存、建立及改进了工作流程等,用具体数字加以说明,可以展现业绩的卓著。同简单表示“提高了生产能力”的应聘者相比,一个“在半年内将部门的工作成绩提高50%”的人无疑会更令人印象深刻。另外,“在一个有25名人员的部门担任经理”同“曾经担任过经理”相比,前一种陈述能更好地证明你的能力。
用数字说明道理,用数字让他人信服,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自纽约的一位女国会议员贝拉·伯朱格曾经进行过一次演讲,呼吁在政治生活中给妇女以平等地位。她说:“几个星期前,我在国会倾听总统对全国发表的讲话,在我周围落座的700多人有17位女性。在435名众议员中,只有1个是女性;在100多名参议员中只有1个女性;内阁成员中没有女性,最高法院中也没有女性。”
她的话很简练,而且大多是数字,但是,就在这数字的巧妙运用中,伯朱格说明了她的道理,而且远比发表鸿篇大论来得更直接。
生活中数字的威力很大,但是运用要简洁、精巧,不要太滥太泛。只要抓住了数字运用的妙法,就能使它在谈话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说话人运用数字,浅显易懂,说服有力,听者不能不为之所动。准确的数据才能有力地说明问题。此外,要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数据,这样才能增强说服力。
有一位经常外出旅行讲学者对飞机失事感到恐惧万分。
有一天,他在航空公司买机票时,开玩笑地向一位职员说:“飞机常常失事,有天给我碰上了,可就糟了,我看我还是自己开车子去讲学吧!”
这位职员不以为然地说:“先生,因为飞机失事是件太严重、太不寻常的事,所以难得一次便惊坏了旅客。其实,飞机出事的比例,比起中奖券还要困难得多,简直百万分之一都不到。”
“奖券也期期有中呀!难道飞机失事也班班有?”
“不可能,不可能,飞机引擎头几年故障的概率相对减少,正确地说,飞机失事比例十亿分之一都不到。”他充满自信地解释。
航空公司职员这样一说明,用数字一比方,乘客就镇定了,不安全感一扫而空,这乃是“数字”的魔术。所以,在日常交谈中,我们不必担心运用数字会使双方的交流氛围枯燥,实际上,数字如果运用得当、恰如其分,会有意想不到的妙处。用数字说话,让对方信服吧。
激将法:让对方出手相助
很多时候,即使我们讲得天花乱坠,谈话对象也不会有所动容。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语言气场的魅力——使用激将法。
《三国演义》中孙权决意与刘备联合抗曹的例子就生动地阐明了这个道理。
在当阳打了败仗后,刘备和部下逃到了江陵。这时他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对抗曹操,而与东吴的孙权联合是唯一的生存之道。能否说服孙权就成了重中之重,能够担当这个重任的只有诸葛亮。
当年孙权只有26岁,刚刚继承父兄基业不久,不知他是否有勇气与曹操对抗。诸葛亮是怎样打动他的呢?其实他正是利用孙权血气方刚,自尊心很强这个弱点,用言语刺激孙权的自尊心,让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转变了。
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后,先帮他分析了一下天下大事。当今之世,曹操正在进行一统天下的战争,孙权和刘备起兵的目的也在于此。现在刘备的军队打了败仗,曹军长驱直入,孙权要战要降,应该尽早定夺。
孙权听了这些分析之后,马上反问:“按你所说形势如此严峻,刘备怎么不赶快投靠曹操呢?”诸葛亮回答:“你这话说得不对呀。你是知道齐国壮士田横的故事的,他坚守着道义宁可自杀也不投降。而我家主公刘备是皇族后代,具有成为帝王的资质,虽然现在战败,但是四方人才仍来投靠,我们怎么会向大逆不道的曹操投降呢?”
孙权听后很不服气:“我吴国拥有十万大军,我承父兄之业,更岂可轻易言降?”其实孙权心里很没底,但是诸葛亮接下来的分析让他下定了决心。
诸葛亮分析了对战双方的利弊:一是刘备还能整齐一万兵马再战,而曹军疲惫不堪;二是曹军多是北方人,不能适应南方的水战,孙刘占据地利;三是荆州民众并不是真心归附,这使曹军后方并不稳固。
这时,诸葛亮又把决定权交给了孙权自己。孙权最终下定决心,联刘抗曹。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孙权中了诸葛亮的激将法。在进行劝说以前,诸葛亮已经充分了解孙权的特点。孙权只有26岁,正是血气方刚、争强好胜的年纪。孙权的气场处在一种积极向外扩张的状态中。而诸葛亮先前在言语中对于刘备的正面赞扬及对孙权的犹疑态度,使孙权心里很不舒服。诸葛亮将刘备比作守道义的田横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孙权。
在当时,道义是诸侯起兵最需要的借口。这点对刘备重要,对孙权同样重要。在道义的名义下,在生存的共同基础上,孙权最终同意与刘备联合。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请将不如激将,这种方法往往能激发对方巨大的潜能,引发对方空前高涨的正面能量,从而引导事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站在对方立场上说话
站在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设身处地地说。如此,不仅能使他人快乐,也能使自己快乐。
美国纽约的迪巴诺面包公司生产的面包质量好,信誉也好,价格适中,深受各地顾客的欢迎,可以说是远近闻名。可奇怪的是,该面包公司附近的一家大饭店始终没有向这家公司买过一次面包。
面包公司的经理迪巴诺为了把自己的产品打入这家大饭店,使用了各种促销手段。诸如每天给饭店经理打电话介绍自己生产的面包的特色及种类,每周都前往饭店拜访经理,参加饭店组织的各种活动,甚至在这家饭店包了个房间,住在那里谈生意,一直坚持了4年多,然而一次次推销面包的谈判都以失败告终。迪巴诺发誓一定要把自己的面包打入这家大饭店。
渐渐地,迪巴诺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实现谈判目的的技巧。于是,他一改以前的做法,开始对饭店经理本人关注起来。通过多方面的调查了解,他知道了饭店经理的个人爱好和所热衷的事物:饭店经理是美国某一饭店协会的会长,他非常热衷于自己的事业,不管协会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开会,他一定前往。了解了这一情况后,迪巴诺又下功夫对该协会做了彻底的研究。
当他再去拜访饭店经理时,只字不提推销面包的事,而是以饭店协会为话题大谈特谈。这一招很灵验,果然引起了饭店经理的极大兴趣,双方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饭店经理神采飞扬,兴趣浓厚,和迪巴诺谈了35分钟有关协会的事,而且还热忱地请迪巴诺也加入该协会。
几天以后,迪巴诺面包公司就接到了这家大饭店采购部门打来的电话,请他把面包的样品和价格表送过去,饭店准备订购该公司的面包。这个消息着实让迪巴诺惊喜万分,4年多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饭店的采购人员也好奇地问迪巴诺:“我真猜不透你使出什么绝招,让我的老板那么赏识你?”迪巴诺也暗自庆幸自己明智地找到了打动饭店经理的策略。
很多人往往习惯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给别人,总觉得自己的做法、意见才是最好的。虽然出发点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却始终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过这样是否适合。所以,当我们和别人商谈事情时,我们不应该先自我确定标准和结论,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仔细想想,关心询问对方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讲一番自我的大道理来逼迫对方接受。
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你会发现,你跟他有了共同语言,他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变得可以理解,因而能够从容应对各种交往。许多人不懂得如何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和说话,这是导致很多事情做不成功的一大原因。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说话,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知己知彼”十分重要,唯先知彼,而后方能从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成功的人际交往语言,有赖于发现对方的真实需要,并且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给对方指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某精密机械总厂生产某项新产品,将其部分部件委托另外一家小型工厂制造,当该小型工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示总厂时,不料全不合该厂要求。由于迫在眉睫,总厂负责人只得令其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厂负责人认为他是完全按总厂的规格制造的,不想再重新制造,双方僵持许久。总厂厂长在问明原委后,便对小厂负责人说:“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方面设计不周所致,而且还令你们吃了亏,实在抱歉。今天幸好是由于你们帮忙,才让我们发现竟然有这样的缺点。只是事到如今,事情总是要完成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是有好处的。”那位小厂负责人听完,欣然应允。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如果说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如果你与别人意见不一致,假若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你也许会发现自己错了。如果你肯主动承认错误,就可能使矛盾得到解决,还能赢得他人的喜欢。
也许你会质疑:“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来容易,实际要做的时候却很难。”没错,站在对方立场来说话确实不容易,却不是不可能的。许多口才不错的人都能确实做到这一点,因为若不如此做,谈话成功的希望就可能很小。真正会说话的人,善于努力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设想。然而,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能做得很好,而是从一次次的说服过程中吸收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培养自己养成这种习惯,最后才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只要你愿意,这并不是件难事。
人心都有一个弱点,找到它
人的内心,总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
当你想让某个人做某件事的时候,直接说出来,他可能不一定能接受。如果能找到对方的弱点,从他的弱点下手,对症下药,情况或许会有所改善。
为了使别人更顺畅地接受你的思想,要引导他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检查自己的情况,以便于你指出并暴露他的弱点。
你的目的不是让他检讨弱点,而是让他相信你的“药”恰好能治他的“症”。
当你发现了对方弱点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这个弱点说服他接受你的观点。当他明白那确实是他弱点的时候,他就会敞开胸怀接受你的建议。当你想说服某人接受你的观点时,最好是先让他开口说话,让他替他自己的情况辩护。但你心里清楚你占有优势,这样,他说着说着就不可避免地要暴露弱点,你可以用这些弱点攻破他的防线,但最好还是让他自己发现。
你怎么才能让他透露他的观点呢?不妨向他提出一些主要的问题。为了帮助你尽快掌握这种方法,让我们听听一家大公司的企业关系部主任谢利·贝内特女士是怎么说的。
“如果我的一个新计划或者一种新思想遭遇某个雇员的阻力,我总会想方设法听听他的意见。”贝内特太太说,“他的意见总能给我一些提示,让我找到向他发问的门路。因为他在谈话中,会多多少少暴露出一些弱点,实际上,他也知道这些弱点,但这些弱点对我都是大有帮助的。我请他把反对的理由的要点再考虑几次,然后通过询问他还有什么其他想补充的以发掘更多的情况。”
“通过询问一系列的问题,我能够得到他认为是重要的各种情况。在宣布我的主张之前,我要告诉他我对他的观点很感兴趣。一开始我让他多讲话,但绝对不能让他操纵这次对话。我要通过提问来控制形势,我越问,他的话就会越少,到后来就会张口结舌。这样,我就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如果你想确保你的思想方法战胜他的思想方法,你就让他设身处地发现他自己的弱点,那样他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观点了。”
你也可以像她那样做,如果你让说服对象先发表他们的看法,他们就会暴露自己的思想,从而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弱点。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谈话中有漏洞的时候,就会更愿意接受你的观点。
在双方的交流中,当对方的弱点已经暴露出来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主动权。可是,即使是要从对方的弱点入手,对症下药,也应避免用药过猛的问题。起码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并不是要“取人性命”,而是希望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更加畅通无阻。
“软话”的威力
生活中,两个人在交流谈话时,难免会发生冲突。在发生矛盾后,双方肯定谁心里都不痛快,很容易失态,口出恶言,把话说绝。一时把话说绝了,痛快也只能是一时的,而受伤害的是双方长远的关系和自己的声誉。所以,即使有了再大的矛盾,我们也应该把握住一点,就是巧妙地说软话,给对方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说软话,并不意味着软弱无能,恰恰相反,软话说得得当,不仅会缓和场面,更会给人留下宽容大度的印象,让人心服口服,顿生敬佩之情。
一位顾客在商场买了一件外衣之后,要求退货。衣服她已经穿过一次并且洗过,可她坚持说“绝对没穿过”,态度也很不友善。
售货员检查了外衣,发现有明显的干洗痕迹。但是,直截了当地向顾客说明这一点,顾客绝不会轻易承认,因为她已经说过“绝对没穿过”,而且精心地伪装过。再者,如果直接说破,也会让她没有面子。于是,聪明又善解人意的售货员绕了个弯子,说了段软话,并没有跟顾客正面冲突:“顾客,我知道您说的是实话,可是有可能是你们家的某位把这件衣服错送到干洗店去过,因为这件衣服的确看得出已经被洗过的痕迹。不信的话,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我记得不久前也发生过一件同样的事情。我把一件刚买的衣服和其他衣服堆在一块,结果我丈夫没注意,把这件新衣服和一堆脏衣服一股脑地塞进了洗衣机。我觉得可能你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顾客看了看证据,知道无可辩驳,而售货员又为她的错误准备了借口,给了她一个台阶下。于是,她顺水推舟,收起衣服走了。
售货员如果没说这段软话,直白地揭穿顾客的“伎俩”,再强硬地驳回对方的要求,换来的只会是一场尴尬和不欢而散。现实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的人,如果你说话“硬”的话,他也可能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倒会于心不忍,也就有话好好说了。
软话的威力可见一斑,那么是不是任由我们随意说软话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软话要会说,说得妥当,才能服人心。
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一和别人发生矛盾时要么态度强硬、把话说绝,与人反目为仇,谩骂指责仍难解心头之恨;要么彻底软下来,失去自我,一味妥协退让。这样,最终导致双方不欢而散、甚至会结下更大的梁子。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将软话说得恰如其分,让软话的威力得到发挥呢?
首先,把握好度。软话归软话,但仍要含蓄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如果分寸把握不当,不但自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会使对方很难堪。
其次,内含道理。有很多时候,你要想劝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得多,然而软话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斗智,是一种心理交锋,通过温柔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并使对方按照你的意思行事。
会说软话、敢于说软话,能体现一个人的宽容大度和高尚品格。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度量大小是很难表现出来的。而当人难以容忍的时候,仍能说软话,包容人,那就看得一清二楚了。这时只有那些思想品格高尚的人,才能保持理智,以宽容的姿态,恰如其分地说软话。若这软话说得到位而且巧妙,更能深得人心,所以,能说软话的时候尽说无妨。
主动权就是会带动谈话节奏
一个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当你朝某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时,你就会倾向于一直考虑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旦沉醉于某些消极想法之后,就一直难以自拔。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懂得并善于运用这一原理。与人讨论某一问题时,不要一开始就将双方的分歧亮出来,而应先讨论一些你们的共识,让对方不断说“是”。渐渐地,你开始提出你们存在的分歧,这时对方也会习惯性地说“是”,一旦他发现之后,可能已经晚了,只好继续说“是”。这就是我们带动谈话节奏了,从而让对方失去了谈话的主动权。
日本有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他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一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没想到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来取龙目茶碗。
大家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拿什么去还呢?
一休道:“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吧!”
一休对将军说:“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对不对?”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又说道:“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接着说:“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一休和尚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所以他也知道此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了,一休和尚和外鉴法师便这样安然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在对方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让对方多说“是”的好处就是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入自己的节奏中,这时候你便牵住了他的“牛鼻子”,对方就会“就范”。
假如你要使对方说“好”,最好的方法是制造出他可以说“好”的气氛,慢慢引导他,让他相信你的话。
换句话说,你不要制造出他可以表示否定态度的机会,一定要创造出他会说“好”的肯定气氛。
在英国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时,以发明发电机而闻名的法拉第,为了能够得到政府的研究资助,去拜访首相史多芬。
法拉第带着一个发电机的雏形,非常热心并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个划时代的发明,但史多芬的反应始终很冷淡,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事实上,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他只是一个政客,要他看着这种周围缠着线圈的磁石模型,心里想着这将会带给后世产业结构的大转变,实在是太困难了。但是法拉第在说了下面这段话后,却使原本漠不关心的首相,突然变得非常关心起来,他说道:“首相,这个机械将来如果能普及的话,必定能增加税收。”
显而易见,首相听了法拉第所说的话后,态度突然有了巨大的转变。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发动机,将来一定会获得相当大的利润,而利润增加必能使政府得到一笔很大的税收,而首相关心的就在于此。
让整个谈话呈现在和谐、肯定的氛围中,谈话者就需要在对话里带入对方的利益点。这样的谈话氛围,先消弭我们与谈话对象之间的距离感,让对方觉得双方具有共同导向,然后再带动谈话节奏朝自己的方向走。如果一开始就不停地强调“我认为”“我觉得”这种单方面的观点,就会让本来模糊的距离感明朗化,矛盾也就明朗化了。
某酒厂的负责人成功研发了新水果酒,为求尽快让产品打进市场,于是他决定说服社长批准进而大量生产。
“社长,又有新的产品研发出来了。这次的产品是前所未有的新发明,绝对能畅销。连我都喜欢的东西,绝对有市场性。我敢拍胸脯保证。”
“什么新产品?”
“就是这个,用梨汁酿制的白兰地。”
“什么?梨汁酿的白兰地?!那种东西谁会喝?况且喝白兰地的人本来就少,更甭说用梨汁酿的白兰地……就是我也不会去喝。不行!”
“请你再评估评估,我认为很可行。用梨汁酿酒本来就不多见,再加上梨子有独特的果香,一定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嗯,我觉得还是不行。”
“我认为绝对会畅销……请您再重新考虑一下。”
“你怎么这样唠叨?不行就是不行。”
“好歹也要试试看才知道好坏,这是好不容易才研发出来的呀!”
“够了,滚吧!”
最后,社长终于忍不住发火。这位负责人不仅没能说服社长,反而砸掉了自己的名声。
这样的对话充分显示了酒厂负责人的自大。把握谈话节奏,带动谈话方向,是一种润物无声的、不给对方负担的语言技巧,而非强行表达自我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