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理论分析及中国经验实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

本书力求紧扣一个主题,从总揽各种可能的机制的综合视野出发,尝试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厘清产业集聚影响地区生产率增进的主要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中国现实数据,从多个空间层面就产业集聚之地区生产率增进效应予以实证检验。本书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分合兼具视野的分析。本书通过对国内外已有分散视点的研究文献的分类与梳理,借助数理模型推演,提炼出产业集聚作用于地区生产率增进的六个主要机制,分别称为“资本深化”、“劳动改善”、“技术进步”、“市场效率改善”、“外部规模经济”以及“动态外部性”等机制。并从生产函数视角切入,根据各个机制在促进生产率增进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理出了三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机理系统,这三个机理系统及每个系统中所包含的机制分别是:①集聚的要素形成与要素改善系统,该机理系统是指产业集聚对经济体的投入要素本身的改善,包括资本深化和劳动改善机制。②生产函数改善系统,该机理系统主要是指集聚对于经济体有形投入本身未曾发生直接影响,但却能改进要素投入效率和生产函数本身,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和市场效率增进两个机制。③空间外部性系统,该系统涵盖了产业集聚的各种空间外溢效应,因而对生产率的影响具有综合效应特征。该系统主要包括两种外部性:一种是产业集聚的各种规模效应,另一种是由动态的技术外部性、干中学效应以及地区市场规模与企业区位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等组成的外部性。前一种与外部规模经济相对应,而后一种则可归入动态外部性的范畴。本书将上述三种机理系统加以组合,构建了一个解释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二者间因果关系的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

由于本书的机理梳理与推论要基于实证检验予以验证,而检验的结论多半取决于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的可行性,因此实证路径的设计与方法的选择显得格外重要。本书基于理论分析所辟出的三个机理系统并兼顾实证研究的可行性,提出了三个彼此衔接与照应的实证命题,其中命题一基于系统一和系统二的综合,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系统的合力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因此,该命题旨在从一个综合机理的视点就产业集聚之投入要素与生产函数改善效应进行检验。命题二和命题三则基于对空间外部性系统的拆分,由于空间外部性的定义极其宽泛,而每种外部性机制的发挥往往兼有前两个系统中的各个机制的部分效应,故对不同的外部性效应分开检验。由此形成了两个命题,其一聚焦于产业集聚—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与地区典型集聚产业效率之间的因果联系;其二则聚焦于产业集聚—不同类型动态外部性之地区制造业生产率效应。

二是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鉴于产业集聚对地区生产率的提升是多种效应的综合,本书在理论分析方面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切入,在综合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区位理论等研究精华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予以深入分析,理出了产业集聚借以促进地区生产率增进的主要机制及机理系统,并基于对相关机理系统的综合提出了三个新的实证命题。

在实证分析中,本书围绕三个命题,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多层次、多样性特征,从三个空间层面切入,对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了检验。上述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全局把握产业空间集聚之中国区域生产率效应,还有助于更深入地考察产业集聚对中国不同区域层面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便于比较相关机制效应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

三是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分析。本书从纵向历史视点切入,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近20年来,中国典型区域层面的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化路径,以及上述各区域层面之劳动生产率与制造业效率的变化,并对每个空间层面(省际层面、沿海内陆层面以及行业层面)的生产率水平及特征予以考察。这种纵向视野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把握最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四是多种实证方法的综合运用。本书利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将中国各省域层面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为物质资本深化、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技术进步与市场效率改善四个部分,从而使考察不同的机制效应在生产率增进中的作用变得可行。本书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之地区生产率效应及其各分机制的效应,为了得到真实可靠的回归结果,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以及修正了内生性问题的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两种方法研究结论的相互支持印证了实证分析的稳健性。另外,本书还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地区制造业生产率的长期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时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