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知识生产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视角

从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可见,对科研团队的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现有文献仍存在以下不足:

在研究视角上,从知识生产模式的角度对科研团队的特质把握不够。正如笔者在“团队”概念的研究中指出的,团队的概念多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因此,对科研团队的研究很多是对企业管理中团队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借鉴与套用。而科研团队作为以知识生产为主要目的的正式群体,知识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利益主体不同,知识生产的目的、知识生产过程、学术评价体系也不同。因此,作为知识生产组织的科研团队显然不同于企业中的团队,而现有的研究较少从知识生产模式的视角去研究科研团队的特征、运作等。

研究内容过于分散。科研团队作为一个由技能互补的人员组成的拥有共同目标、相互协作、共担责任的群体,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就像一个社区,有人、仪器、任务、目标、权利及关系等。而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其进行肢解,围绕其内涵、特征、组建等方面,再运用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理论,对它的各个碎片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将不同科研团队的碎片进行对比,得出规律,为已经存在的科研团队提供启示,而较少从知识生产模式的视角对微观层面的科研团队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虽然近年来国外已经开始以实体团队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对科研团队进行严格、规范的实证研究,但在国内,有关科研团队的研究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对科研团队现状的描述、归纳,或者瞄准科研团队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对团队领导、知识转移、团队绩效等进行量化研究,而较少对具体科研团队的知识生产进行质性研究与分析。

为此,本研究试图以一个具体的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对其知识生产模式进行研究,以揭示科研团队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运行规律,进一步了解什么样的知识生产模式与组织架构有利于团队进行卓越的知识生产,哪些因素促进了团队的知识生产,哪些因素阻碍了团队的知识生产。

二、研究意义

首先,在理论方面,科研团队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是以知识生产为目的的正式群体,这种知识生产究竟有什么特征?国内现有的研究较少从知识生产模式的角度对团队知识生产的目的与问题来源、组织运作特征及学术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因此,本研究拟在梳理有关知识生产模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科研团队的知识生产模式特征进行分析。

其次,在实践意义方面,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经创造过辉煌。柏林大学时期的纯粹科学研究不仅开创了在大学中进行科学研究的先河,而且使德国成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科学中心”。《莫雷尔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的实施则开创了社会参与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模式,不仅使大学成为“国家的服务站”,而且为二战时期国家战略导向下的大型科研项目诸如“曼哈顿计划”等的实施奠定了制度基础,其研究成果也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滞涨,大众对高等教育办学效率的问责,使国家在科学研究、知识生产中的作用逐渐弱化,市场作为一股强势的力量开始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市场需求导向下的知识生产模式应运而生,依托斯坦福大学而创立的硅谷,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而创立的波士顿128号公路等,创造了基于市场需求导向下的知识生产模式的辉煌。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社会、市场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视,以往科学研究中国家与大学、市场与大学之间的单边关系转化为国家、市场与大学间的三重螺旋结构,至此三螺旋结构下的知识生产模式应运而生。在总结这些知识生产模式特征的基础上,审视我国科研团队知识生产模式的特征与类型,发现优势与不足,对我国大学中的科研团队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提供一些建议,是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