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知识生产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判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通过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推动了新行业、新产业的不断出现,进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主体主要有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科研经费投入比例,还是科研从业人员队伍规模,企业始终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主力,但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大学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具有了独特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5936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约78%。高校牵头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牵头承建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的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5项,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0%,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部授奖数量的60%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1612/t20161219_292387.html, 2016-11-24.高校已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知识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

就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的成绩而言,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在经历了重建、恢复与调整之后,取得了很大成绩。2016年,中国发表SCI论文32.4万篇,连续八年排在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量的17.1%,比上年提升了0.8%。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学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均超过20%。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引文分析[EB/OL]. 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kjtjyfzbg/kjtjbg/kjtj2018/201807/P020180713403088906490.pdf, 2018-07-18.在一些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也实现了很多突破,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然而,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当前中国科教领域存在两个短板:一个是创新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另一个是基础研究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李克强.科技教育要形成合力实现新突破[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5-12/06/c_128502576.htm, 2013-10-25.。因此,在科学研究、知识生产领域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原创性研究少。如有学者指出“近十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却没有多少真正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科研成果”李侠.透视中国科研环境存在的问题[EB/OL]. http://www.edu.cn/zhuan_jia_ping_shu_1113/20110425/t20110425_605875.shtml, 2015-11-04.。二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论文层面,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国计民生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专利形式呈现的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2014年我国共受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36.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92.8万件,同比增长12.5%,申请量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但专利转化率远低于国际水平,只有不到10%。平均来看,高校的专利转化率也只有5%。曹梦琳.从专利大国到专利强国:专利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成痛点[EB/OL]. http://news.youth.cn/wztt/201512/t20151202_7374309.htm, 2015-12-0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中国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了7150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的仅2513件,约为申请量的35%,远低于日本的75%和德国的74%。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三,中国创造追赶美国[EB/OL]. http://tech.sina.com.cn/d/i/2017-03-28/doc-ifycstxp5117510.shtml, 2017-03-28.

陈劲把这种现象称为“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现象”,“一方面是大学和科研机构中闲置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尚未转化,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偏低。”陈劲,等.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404.

究竟是何原因造成原创性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少,科研成果难以转化?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之前,需要对现阶段科学研究的特征进行大致的了解。

在科学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当下,科学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研究已经很难通过科学家的“单打独斗”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大规模的、跨学科的、多人员参加的集体性协作。其实,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学专家普赖斯(D. Price)以事实为依据对科学研究的团队合作特征进行了论证,他以美国《化学文摘》为数据源,通过研究发现,“在1900年,由单人独笔写成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0%,而1960年这一比例已降低到不足30%,如果再按这种势头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到1980年单人署名的文章就不复存在了。而三人联名文章的增长速度比二人联名文章的增长速度要快,而四人联名文章的增速又比三人联名文章的要快”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宋剑耕,戴振飞,译.世界科学社,1982:77.。普赖斯据此认为,随着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科学逐渐从“小科学”时代过渡至“大科学”时代。这种基于集体性协作的科研特征在20世纪末随着问题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的盛行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亨克尔(M. Henkel)在以电子计算机领域为例所进行的研究中注意到,“与其他研究委员会相同,电子计算机研究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提高了团队研究的地位,这一机构的资助政策也越来越围绕集体项目展开,2000年只有不到40%的奖金分配给了研究者个人”比彻,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M].唐跃勤,蒲茂华,陈洪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0.。2012年第10期《科学美国人》杂志则以编者按形式发表评论称,“在今天,科学事业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凡是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发现往往都是团队工作的成果。因此,诺贝尔奖应该改变其规则,把奖项授予团队而不仅仅是个人”The Editors. Expand the Nobel Prize to Award Teams,Not Just Individuals [J]. Scientific American, 2012(10):1.

已有研究表明,在大科学时代,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科研领域的一种实然状态。因此,本研究以大学中的科研团队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团队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影响团队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因素展开分析。